音乐节,中国音乐产业的新引擎?
祁又一 于 2009.08.23 00:26:58 | 源自:新浪娱乐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8.50/34

不管是整个音乐产业的低迷还是经济危机,都没能阻止音乐节这个新兴娱乐产业在2009年夏天继续发展壮大。甚至于,虽然国家在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建国60周年这样的敏感时期收紧了对大型活动的审批,但并没有妨碍2008年第二届摩登天空音乐节在海淀公园的成功和2009年五一小长假各地音乐节的扎堆。

  • 刚刚过去的09年五一小长假,出现了四、五套音乐节在全国各地集中上演的井喷现象。而这也仅仅只能说是一个开始,在2009年五一小长假到十一长假之间,已知的全国各地模仿摩登、迷笛音乐节筹备的大大小小的商业音乐节,至少有10套左右。我们有理由相信,到了2010年夏天,政府对大型活动的审批紧缩放开之后,这个数字将只多不少。

    音乐节的商业模式并不新奇,但它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以至于发展如此之快?它会不会是越来越苦大仇深的中国流行音乐市场、以及一向苦大仇深的摇滚乐演出市场的新的突破口?它安全吗?它是如何盈利的?

    由一千名观众开始的商业模式

    实际上,音乐节这种娱乐形式自诞生之日起,长期以来在中国并不是一个赚钱的行业。虽然历史最为悠久的首届迷笛音乐节开始于2000年,但它不能算做一场商业意义上的音乐节,甚至于连一场商业演出也算不上:音乐节在迷笛音乐学校这所私立音乐学校的礼堂内举行,观众在1000人上下,不收门票,艺人不拿酬劳(艺人构成,以迷笛音乐学校自己的学员及当时北京的其他一些地下摇滚乐队为主),甚至于还向观众和乐手提供免费的啤酒。这个音乐节直到2004年才将场地搬离学校内部,并开始销售门票、寻求商业赞助,逐渐走向商业运作之路。

    但迷笛音乐节在当时的功用则非常强大。首先,它将“音乐节”这个概念带入了当时爱乐青年的意识当中,这种新的娱乐方式在如今的一些大城市中已经成为青年文化的一部分,而在近几年一些二线城市音乐节的成功,也说明这种娱乐形式正在被普遍认可;第二,由于早期非商业的属性,迷笛音乐节一度被认定为 “中国的伍德斯托克”,在“摇滚乌托邦”这个概念的笼罩下,迷笛音乐节被赋予了强烈的文化感召力,应当说迷笛音乐节的发展壮大与它在文化上占领的高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三,由于迷笛音乐学校方面对音乐节项目的多年运作,它为之后其他音乐节的跟上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2004年由文化人黄燎原牵头的贺兰山音乐节,是中国最早盈利的音乐节个案。虽然当时在场地及具体运营方面被乐迷和媒体诟病,但如果我们仔细回想,不难发现其“地方政府搭台,文化机构唱戏”的运作模式直接影响了之后为数众多的音乐节。事实上这种模式在随后不久便有诸如“葛根塔拉草原音乐节”等活动跟上,但这些仓促跟上的机构,在当时尚不成熟的环境下都没能创造如贺兰山音乐节一般的成功。

    真正的转机来自于2005年的迷笛音乐节。这一年,迷笛音乐节将演出场地转移到海淀公园举行,适宜的场地、积累的经验、多年来与媒体建立的良好关系,让这一年以及之后的2006、2007年迷笛音乐节终于走向了正轨,形成了一套值得拷贝和借鉴的商业模式。

    2007年和2008年在同一块场地上举行的摩登天空音乐节,由著名的新音乐厂牌摩登天空主导。与迷笛的纯摇滚乐死硬风格不同,更加追求时髦、干净、流行的摩登音乐节甚至邀请了陈楚生等艺人参演。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摩登音乐节和迷笛音乐节是内地音乐节市场中最被作为模范学习的两大音乐节,这两个音乐节的主办方,也都在运作成立专门的音乐节承办公司。

    困境及解决之道

    作为一场以音乐为卖点的游园会,音乐节筹备过程中将会面对的最大的困难无疑是审批、安保等方面的工作。在迷笛音乐节长达十年的历史中,至少有超过5次在公布演出消息后的延期、更改场地等变故,这个问题对于准备进入或者已经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士来说,也是首先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

    谈起这些年来音乐节与社会与主管部门的一次次摩擦,迷笛音乐学校校长、迷笛音乐节负责人张帆深有感触,他回忆起2008年最后的变故,“去年除了公安方面,所有的批文都已经得到批复,文化、消防、工商、外事,还有国外乐队来中国的签证、机票都已办好,但由于3.14骚乱、火炬传递、抵制法货等一系列事件,形势突然紧张了起来,临音乐节开始还有8天的时间,公安部门来劝说我们不要办这个群体活动了。交涉无果,我们也只好为国家利益让路。”

    比迷笛音乐节迟来一步的摩登天空音乐节,自然得到了不少“迷笛”的经验。摩登天空公司总经理沈黎晖介绍,摩登天空操作音乐节,批文是最先一步, “如果得不到政府的认可,我们宁可不做”。今年的“草莓音乐节”在通州运河公园举办,摩登天空公司表示,“草莓”得到了场地方的大力支持,合作愉快,双方签了5年的合同,确定合同期内的“草莓”都将在通州运河公园举办。这次音乐节也刺激了通州区的旅游经济,据通州区旅游局统计,本次“草莓音乐节”综合收入 263.62万元,主办方则宣布,“草莓”接待人次超过4万。

    10周年之际,迷笛却“背井离乡”,张帆介绍,“很早之前,镇江市文化局的局长就给我写信,表达了想把迷笛音乐节请到镇江的愿望,他们也明确表示,‘要借迷笛的影响力打造镇江的城市名片,让全国的年轻人带着他们的激情和青年文化来到这里’。”这届迷笛音乐节,镇江市政府拿出100万元作为支持,占总成本的50%。

    对群体活动危险性的敏感和对其中商业机会的期待,同时存在于中国的地方政府当中。张帆说:“人数和安全永远是一对矛盾,良好的沟通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向主管的政府部门展示音乐节对于安全保护的良好思路、经验与预案,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各地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音乐节们似乎正在证明,它们已经像当年刚进入中国的麦当劳一样,开始准备用顺畅的体系,为全国的乐迷们提供音乐汉堡了。

    音乐节是怎么赚钱的

    虽然业界普遍认同摩登和迷笛方面已经实现盈利,但这两大主办方却不约而同的叫穷。曾表示办音乐节是“赔本赚吆喝”的沈黎晖对记者表示,今年的 “草莓”亏了一些钱,但比想像的收入要好,“我们做音乐节是长期的战略,不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张帆则介绍,镇江迷笛的成本和收入基本持平,“其实还是亏了点,收入不到200万吧,但是我们当时做了现场录音和录像,希望能通过将来发行的音乐节录音和DVD的发行,再收回一些成本来。不过这也是完全不可控、不可预期的。”

    沈黎晖和张帆都认为,音乐节的收入靠两大块:票房和赞助。摩登天空工作人员表示,2007年的摩登天空音乐节赔了不少钱,2008年基本持平,按说今年的“草莓”应该好一些,但因为通州距北京市区较远,票房受到了一定影响,又因为政府批复时间的问题,赞助部分受到很大影响。正是在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之后,“草莓”的收益仍让沈黎晖觉得“比想像的要好”。张帆介绍说,迷笛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票房,“迷笛从一开始就坚持不做商业冠名,不要过分的商业推广,广告要严格,不想变成企业的展销会。”他向准备做音乐节的人建议,“如果做音乐节,就要照着靠票房盈利去做,那才是实打实的,不能靠赞助,那是靠天吃饭。”

    张帆和沈黎晖都不愿意过多谈论音乐节筹备期间的艰辛,但提到了一些筹备的细节。沈黎晖介绍:“第一个阶段是企划,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音乐节,要做观众的细分,找合适做音乐节的场地,艺人名单。企划之后就是执行阶段,这是具体琐碎事务最多的阶段,从新闻宣传到当时场地中发生的问题,五花八门,工作人员非常努力,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张帆说的更具体一些:“签合作协议、演出协议、舞台演出、音响、电费、设备运输、找房屋硬体的提供商、现场演出人员和媒体的住宿、交通、布置、装饰、现场管理、停车、回城、跟场地方的交接、还有之前的场地整理——我们提前一个半月进驻,去平整场地,上推土机,为了扩充场地甚至推掉了一个小山包……没有哪一步是简单的,也没有哪一步是艰难的,按部就班,走程序就可以了。”张帆的言谈也透出一丝无奈,“在中国,政府的作为和不作为都是不可抗力,都是天灾,如果说有困难,这是最大的困难。”

    那办音乐节能赚钱吗?张帆说,现场与音乐节是摇滚音乐产业链的重要部分,这是国外已经证明的音乐营销模式,现场售票,乐队劳而有获,乐迷立即获得释放,所以音乐节具备极好的前景。沈黎晖说,应该出现长远扎根这个行业的公司与机构了,因为音乐节是一个值得投入的产业,但这也需要商业机构的持久力。

    地方如何搭台

    业界的共识是,如果没有地方政府、或有地方政府背景的文化机构的支持,无论是在北京、上海、还是中国的其他地方,想要成功举办一次音乐节几乎是不可能的。

    2009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旗下拥有兵团卫视的热波传媒集团,在成都举办了首届“热波音乐节”。作为音乐节行业的新兵,热波传媒集团总裁李岱女士表示,如果没有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传媒集团、及成传集团旗下的“先锋传媒娱乐系”的支持,首届音乐节绝不可能取得如今的口碑。

    具体负责此次热波音乐节地方执行的“先锋传媒娱乐系”总经理潘琪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读者可以文化机构(热波)和地方政府(成传集团)的合作分工方式为案例,来看看“地方搭台,机构唱戏”是如何进行的。

    在5.12之后,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传媒集团展开了一系列措施,力图从文化娱乐角度入手重整国人对成都市在城市形象、旅游事业方面的信心。当热波传媒总裁李岱找到时任成都传媒集团总经理的夏旗舰,并向他介绍了热波集团准备投入的音乐节产业后,供求双方一拍即合,经过成都市委宣传部的认可后,双方签订了长达5年的合作协议。协议中规定,热波方面负责音乐节的演艺部分、现场制作,成传集团负责地接(包括地方宣传、安保、音乐节审批等一系列具体工作),而在收入方面,潘经理介绍,成传集团并未期望在音乐节初期几年内实现盈利,在首届音乐节举行之前就签订长达5年的大合同,也是考虑到热波音乐节在成都当地的长期效应。“如果在之后的两三年内实现盈利,”潘经理介绍:“我们会以各自的投资比例各自分红,这在协议中都有明确规定。而且到目前为止,合作双方的招商工作也是分开进行的,随着音乐节的进行,之后几年的招商工作肯定会越来越好,到时候或许会有新的补充协议产生。”

    而成都方面所考虑的远不止音乐节的门票和招商这一点利润,实际上,据潘经理介绍,此次音乐节虽然只是首届,但已经对当地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拉动。“按照以往的经验,五一小长假期间成都的新都地区从来不是旅游热点,但此次五一期间新都的旅游消费是成都各地中最高的。”音乐节带来的人气甚至拉动了当地房地产业,当地五一期间房产销售额达到1.03亿人民币,为五一期间该地区同比最高。对此潘经理自己就有直接的例子:“我自己的岳母在去音乐节现场之后,在新都区随便转转,便看中了当地一处房产,五一之后已经下单认购了。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音乐节,新都区很难有那么多机会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认识新都。”

    众所周知,从地方政府宣传地方这个角度讲,央视的《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等栏目也有同等功效,而且运作多年。在被问到为什么没有选择传统方式,而是选择筹办音乐节这个新兴行业时,潘经理给出了三个坚挺的理由:1、《同》《欢》等栏目全额由政府买单,不允许商业植入、不允许卖票,而政府方面得到的基本只是央视主持人在舞台上的口头介绍,是一种变向的硬广告,没有任何商业方面的回报,而音乐节是有盈利可能的;2、音乐节是一种新兴的文化娱乐方式,能够制造年轻的、有活力的氛围,也能够提升地方上的文化形象,最终的宣传效果可能比广告宣传式的文艺演出更好;3、音乐节能够带来外地观众、外地游客,这些人对当地消费的拉动效果才是最高、最有价值的。

    音乐节行业进入空间广阔

    基本上,目前业界内部对音乐节市场的前景持毫不迟疑的乐观态度,甚至认为音乐节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音乐工业的惨淡局面,可以说,是音乐行业当中正在经历从无到有、逐渐完善的一个新兴盈利板块。

    对每年夏天全国上下越来越多的音乐节,业界基本认为利大于弊并持欢迎态度。沈黎晖表示,“草莓”不是摩登天空音乐节的替代品,秋季的摩登天空音乐节也要办,“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一年应该有50个音乐节。”

    张帆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五一长假里,全国各地都应该有音乐节,它可大可小,关键是要能够迎合整个人类的心态,用共同的语言温暖彼此,用美妙的音乐打动在场的人。”

    当记者问及明年迷笛音乐节的计划,张帆表示:“今年镇江迷笛的成功是一个鼓舞,明年我们可能会在三个城市办迷笛,有可能是同时,也有可能是先后。我们可以成为一个全国巡演的、流动的音乐节,这在国外也是有先例的。”

    实际上,在未来的两三年内,迷笛音乐学校的演出公司和摩登天空这类公司,将很有可能转型成为“音乐节承办商”,对于拥有成熟音乐节运作经验的他们来说,刨除批文问题和地方政府支持问题之后的音乐节流程,是一个相对驾轻就熟的工作,完全有可能实现流水线化的批量生产。但同时,当“音乐节承办商”真的成为一个新兴职业之后,各地音乐节的魅力(尤其是以迷笛音乐节这类文化形态主导的音乐节)来说,是否会出现缩水甚至审美疲劳?这将是一个摆在从业人员面前的新的、也是必然会出现的新课题。对这个问题,沈黎辉认为大浪淘沙是难免的。他说,“过去的音乐节在商业的意义上可以忽略不计,这两年才有了一些起色,未来的音乐节应该多几十倍,大浪淘沙,形成稳定、持久、专业的音乐节主办机构群,它有能力改变唱片行业的现状。”在商言商,沈黎晖对音乐节的看法更多基于产业发展的角度,而张帆却执着于年轻观众给他的感动,他说:“有很多音乐节的国家,才是一个有人味儿的国家。”

    (刘阳子对本文亦有贡献)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年轻姑娘们都不愿意出来卖了,你上哪儿找鸡啊???
    正经搞音乐的出不了名挣不到钱,你听个屁啊!!!
    发表于2009.08.24 13:08:19
    3
    发表于2009.08.23 20:46:34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5855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