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曲之父与他的交响曲传世名作(上)
刘恩惠 于 2009.12.28 11:29:12 | 源自:www.soomal.com | 版权:原创 | 平均/总评分:09.20/92

在西洋古典音乐的海洋里,海顿是一个被载入史册却又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的名字——在音乐史上,海顿拥有着崇高的威望与显赫的声誉;然而,在莫扎特与贝多芬这两位强势后辈的光芒下,海顿似乎显得不那么耀眼。他虽被誉为“交响曲之父”,然而近百年来,无论是欧洲还是美洲、东方或是西方,罗列音乐会舞台上演出频率最高的热门交响曲,海顿的任何一部作品进入前十名的可能性都比较小。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认可这位长寿作曲家开创性的贡献及其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却往往忽略了其作品的艺术品味与其中蕴涵着的独特趣味,这实在是一种不公与一个遗憾。令人庆幸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当代音乐史学家、指挥家开始重新审视海顿交响曲的价值,并纷纷开始用实际行动复兴其作品。当2009年,作曲家去世两百周年之际,这位“交响曲之父”的传世名作,终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一次全面发扬光大的机会。

从1757年开始创作第一部交响曲,直至1795年完成最后一部《伦敦交响曲》,在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海顿一共写了104部有编号的交响曲作品,还有两部以“A”、“B”命名的降B大调交响曲以及一部交响协奏曲。从巨大的数量上看,这个整体无疑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大壮举;而分阶段审视作曲家的这百余部作品,海顿在音乐风格方面所发生的有趣变化更加令人为之赞叹;本文便以此为脉络,试图为各位读者全面展示海顿在交响曲创作领域所留下的那一串串非比寻常的重要足迹。

  • ●早期作品

    作曲家在洛可可和善感风格兴盛的前古典主意时期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早期交响曲有近三十多首;这些作品的写作方式源自于保守的奥地利传统,将古朴的巴洛克形式融入到新兴崛起的古典风格中。作曲家耐心地尝试将华丽风格微小细碎的动机语言组织成具有因果关系和连续性的交响织体,因此在海顿早期交响曲的某些慢乐章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具有赞美诗般严肃情怀的音调,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创举。同时,法式序曲、教堂奏鸣曲等也曾被运用于海顿这一时期的交响曲中,同时代的音乐前辈对海顿的影响和启示也是显而易见且留下过痕迹的。可以说,海顿早期的交响曲创作是一条在借鉴、融合中寻求个人风格的道路。

    在所有早期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海顿在1761年所写下的三首标题交响曲,分别被命名为《晨》、《午》、《晚》(编号为第6-8号)。有评论家说这三部作品是“大协奏曲、嬉游曲、组曲和交响曲之间令人惊讶的组合”。事实上,这些交响曲已完全使用四乐章且曲式趋于规整,篇幅规模也相对较大;而其中更不乏令人感到亲切的玩笑与意外之笔,可见贯穿于海顿一生的幽默笔触,在其早期作品中就已经有所展露了。

    作曲家在1763年左右写下的几部作品在规模上有了进一步的扩充。在《第13号交响曲》里海顿第一次把法国号的数目增加到四把;次年写下的第22号《哲学家》创纪录地使用了两支英国管。到了1765年,海顿写下了风格迥异且为人喜爱的几首早期力作——第30号《哈里路亚》,它运用了古代复活节哈里路亚格里格圣歌的旋律;第31号《号角》,这是一首非常有趣的“狩猎”交响曲,其中充满了各个声部高难度的独奏并用法国号催人奋进的声音作为前后呼应。作品充满着温馨与热情,这也是海顿交响音乐中最为可贵的精神内涵;而经过最初几年的积累,海顿在这一领域的杰出开创性已经渐渐开始有所体现。

    ●狂飙运动时期

    1766年,海顿在艾森斯塔特尼古劳斯亲王手下任职,他在这里已经干了五年之久。而这一年,老乐长的去世让时年34岁的青年海顿得以从原本助手的位置升任为整支宫廷乐队的领导者,他的事业出现了小小的转机。

    此时的海顿深受重用,但也不得不遵循贵族们的意愿,花大量时间创作宗教与歌剧作品。不过出于对交响曲超乎寻常的热衷与喜爱,即便时间非常紧凑,作曲家依然有所收获;在这些交响曲中并没有涌现出特别知名的作品,却反映出海顿创新的作曲思路。当时的奥地利作曲家们开始重视严格的对位形式,进而在实践中将严格的对位式织体和古典奏鸣曲结构融合到一起,海顿正是这种融合创新的始作俑者。这种变化预示着“狂飙运动”的到来,其所指的本是德国文学界的一股新潮流,但由于维也纳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的改变与之相互呼应,所以也被用作来概括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的新思潮。

    海顿显然站在这股潮流的最前沿。从1770年开始,海顿在交响曲创作上施展出无穷的魅力;评论家们认为,这时候的海顿开始进入真正的创作成熟期,他的天赋被完全挖掘出来,体现出其富丽堂皇且富于想象力的特点。在1770-1774年这五年左右的光阴中,作曲家一共创作了十七部交响曲,其中不乏流传后世的名作,譬如第44号《悼念》、第45号《告别》和第48号《玛丽亚.泰利莎》。海顿不再以某种被限定的类型和风格来进行创作,而是完全跳出了创作的局限,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千姿百态的音乐画面,使得听众得以从这些旋律中展开无穷无尽的遐想空间,体味忧郁、哀伤、愉悦和激昂,同时又始终不失自己一贯的平静、睿智和幽默。

    ●巴黎交响曲

    在经历了狂飙运动时期的创作丰收后,由于要应付大量歌剧创作与排演,海顿在此后长达七年的漫长岁月里陷入了交响曲写作的低谷。1784年,转机出现——当时巴黎著名的“奥林匹克音乐会乐团”赞助人之一,法国贵族多尼伯爵,本着对海顿才华的渴慕,建议乐团指挥圣乔治给海顿写信,向作曲家订购六部交响曲,承诺每部支付500法郎的高价!这对作曲家而言无疑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报酬,此前作曲家写下过如此众多的交响曲,还从来没有给自己带来过如此丰厚的经济回报。面对来自巴黎的盛情和重酬,海顿自然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与心血,前后六部作品在1785-1786之间的短短两年内迅速写成。

    这些交响曲的首演在巴黎进行,后人便将这六首编号从82至87的作品统称为《巴黎交响曲》。一经首演,在当时的巴黎引起极大的轰动和好评,确立了海顿在法国听众心目无比崇高的地位;乐评界称这些作品“气质非凡、结构超群,令人惊叹”。这与海顿创作这些作品前细致的准备工作自然密不可分,当时巴黎奥林匹克乐团在规模上要远远超过维也纳的乐团,所以作曲家针对其宏大编制做了相当周密的创作计划,最终营造出非常丰富的音响与音色变化,交响性大大增强。作曲家还仔细调查了巴黎听众的鉴赏标准乃至欣赏品位方面的偏好,在创作中加入了法国传统音乐的元素,以适应巴黎听众的口味。这些努力加上海顿本就具备的良好作曲天赋,使得《巴黎交响曲》得以成为作曲家交响曲创作历程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其睿智、典雅而温馨的格调体现出海顿创新的创作思维以及开阔的音乐视野。

    在这六部交响曲中有三部后人为它们加上了标题。C大调的第82号被命名为《熊》,这是因为在此作终曲乐章开始的低音部隐约可以听到类似熊吼叫的声音;g小调的第83号被命名为《母鸡》,由于这部作品第一乐章第二主题中有类似母鸡啼叫的声响;降B大调的第85号标题为《皇后》,原因是当时法国皇后在欣赏了这首作品后对其大加赞赏。在三首没有标题的作品中,以D大调的第86号最为出名,甚至被称为整套《巴黎交响曲》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一部。这首作品的第四乐章-精神抖擞的快板,其旋律中所宣泄出的那种一泻千里与畅快淋漓,着实让听众体味到了一种无比喜悦、欢欣的气息;乐章巧妙地融合了奏鸣曲与回旋曲这两种曲式,这一海顿开拓性的发明正是作曲家这一时期诸多非凡手笔中的杰出代表。

    ●在艾斯特哈齐的最后五首作品

    接下去的第88-92号交响曲是海顿在艾斯特哈齐担任宫廷乐长期间写下的最后五部交响曲,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其中《第88号交响曲》丝毫不逊色于海顿先前所写的六部名作,特色在于那段类似苏格兰风笛效果的弦乐三重奏,同时其慢板乐章在小号与鼓的应用上也体现出海顿的独到之处;其动人的终曲乐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构思极为缜密,音响效果也很辉煌。与前面提到《的第86号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一样,《第88交响曲》的终曲也是一首回旋奏鸣曲,而且同样是“精神抖擞的快板”,但后者显然在技巧上更加纯属、语言更为精炼。海顿说,这是献给对理智和美两者结合情有独钟的维也纳人的一首颂歌。

    1788年,多尼伯爵再次写信给海顿,想让他再为自己和奥林匹克乐团写三首交响曲。而令海顿头疼的是,此前他已经答应了来自德国南部华勒斯坦亲王的委约。最后,海顿只能将此后创作完成的第90、91、92三部交响曲,分别献给了多尼以及亲王。在这三部作品中,以《第92号交响曲“牛津”》最为出色也最为知名——1791年英国著名的牛津大学决定授予当时红遍欧洲的作曲家海顿音乐博士的荣誉头衔,海顿为了表示感谢,便带着之前所创作的《第92号交响曲》前赴伦敦向校方致谢;当年7月海顿在那里亲自指挥演奏了这部交响曲,因此得名。当然《“牛津”交响曲》之所以受人欢迎,决不是因为这个特别的标题,而是它那令人心驰神往的音乐表现力。有专家评说这部作品是海顿对自己早先交响曲创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全面体现出海顿的辉煌造诣;并赞誉它“白玉无暇”、“天国般圣洁”。

    1790年,海顿的主人尼古劳斯亲王去世,为主人忙碌了几十年的海顿也终于得到了一些空闲;而机缘巧合下,海顿即将去往新的国度,在那里他将向自己交响曲创作的巅峰迈进!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69.197.***.***
    069.197.***.***
    20
    刘恩惠先生您好!请问那份《将古典入门进行到底》的原作者是您吗?您当时是否只写到了《莫扎特交响曲创作之三》?
    我能否转载?非常感谢您写出了这样好的一份入门材料,期待您有空的时候将这份作品继续写下去~ 静候您的回复!再次感谢!
    发表于2013.09.08 00:28:57
    15
    好文章,学习中,期待下一篇
    发表于2009.12.29 06:15:24
    14
    03
    发表于2009.12.28 23:26:57
    13
    10
    发表于2009.12.28 21:52:50
    12
    03
    始作俑者是貶義.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比喻惡劣風氣的創始者.
    发表于2009.12.28 21:18:09
    11
    03
    老文了,降低了俺在cyberarticle里收藏的旧文的收藏价值
    发表于2009.12.28 19:27:38
    10
    不错。很深。
    发表于2009.12.28 16:13:26
    7
    发表于2009.12.28 14:01:43
    5
    219.141.***.***
    219.141.***.***
    很NB。。比烧器材啥的好多了,音乐还是需要修养和欣赏的
    发表于2009.12.28 13:48:43
    4
    03
    发表于2009.12.28 12:00:26
    2
    03
    发表于2009.12.28 11:32:13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6849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