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巴斯 Olympus Pen E-PL1 相机测评报告 上篇·构造分析
夏昆冈 刘恩惠 于 2010.04.10 05:27:09 | 源自:www.soomal.com | 版权:原创 | 平均/总评分:09.63/337
作为M4/3系统的主要创立者,奥林巴斯在2009年6月和11月先后推出了Olympus Pen E-P1和E-P2两款M4/3数码相机,在市场上获得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购买热潮。平心而论,这两款产品在市场上成功地扮演了一次黑马角色,但较为昂贵的售价让它在与其他品牌的传统数码单反相机竞争时,在性价比方面略显吃亏;甚至与同阵营同类型的松下LUMIX DMC-GF1相比,E-P1和E-P2在价格上也无任何优势。正是基于上述原因,2010年2月初,奥林巴斯推出了E-PL1——这是他们的第三款M4/3相机,也是一台相比前作在某些方面略作简化却又增加了某些关键功能的新一代M4/3相机。
  • 对于这样一款面向更广宽用户群的微型可换镜头相机新品,我们当然是充满兴趣的;因此数码多媒体的第一份相机测评报告的测试对象,我们选择了E-PL1。我们希望自己的相机测评能与其他媒体的风格有所区别,力争能有属于Soomal的鲜明特色;但同时也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发布此类规模较为庞大的DC测评报告,所以某些细节上难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利于我们的测评机制更加完善、成熟。

    一、奥林巴斯的“Pen情结”

    在开始测试之前,我们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款E-PL1所属Pen系列的历史背景。在众多日本相机厂商中,奥林巴斯似乎是一个“异类”——他们始终在寻求走一条非大众化的路线,这种风格几乎成了奥记的传统;而Pen系列相机恰恰是这种风格最突出的体现。1959年,奥林巴斯推出第一代Pen,它是一台半幅旁轴相机,每卷36格的胶片在Pen上能拍72张。1963年,奥林巴斯又推出了Pen F,虽然采用了单镜头反光式取景,但它使用了一个特别的取景光路设计,反光板被横置。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能让用户获得无明显像差的取景,又能保持机身的小巧轻薄。特立独行却深受欢迎的Pen系列取得了成功,也就此让奥林巴斯结下了深深的“Pen情结”。什么是“Pen情结”?我们认为是“小而强且易用,能满足大部分人需求”。随后数十年,奥林巴斯一直在这么做——他们不断寻求外形设计小巧易用而性能强大的民用影像系统,例如桥式相机、μ系列便携相机等。

  • 进入数码时代后,奥林巴斯涉足DSLR(数码单反相机)领域,为了扬长避短他们牵头开创了4/3系统。在这里,他们依然延续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设计思路——4/3系统的第二款产品E-300的光路系统就与一般的单反截然不同,它不需要庞大的五棱镜。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E300采用的这种光路设计恰恰继承自当年的Pen F。虽然经过多年发展之后,4/3系统在市场上并没有获得预期成功,但期间奥林巴斯一直在做必要的技术积累。

  • 2008年,在4/3规范的基础上,奥林巴斯联合松下,又演化出了全新的Micro 4/3(M4/3、微型4/3)规范。2009年6月,奥林巴斯终于正式推出了旗下的第一款M4/3数码相机,并将其列入“Pen”系列,命名为“E-P1”。虽然各方面完全数码化,但新一代Pen相机的设计理念,与50年前Pen系列横空出世时并无二致;而我们这次的评测对象——Olympus Pen E-PL1,在设计上同样延续乃至深化着奥林巴斯的“Pen情结”。

  • 二、机身结构分析

    1、M4/3构架短法兰距的优势

    在一个相机系统标准内,相机机身是无法做到无限小的,约束机身大小的直接因素就是法兰距。“法兰”即镜头卡口,“法兰距”即镜头卡口到感官元件平面的距离;法兰距又直接约束了后焦距的长短(“后焦距”是指镜头末端表面到感官元件平面的距离)。它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却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有不少发烧友喜欢在相机上用转接环转接其他系统的自动或手动镜头,其实转接环的作用不只是为了镜头卡口的兼容,还会补足不同系统之间的后焦距差异。譬如A系统法兰距是2cm,B系统法兰距4cm,要将B系统镜头接入A系统时,使用厚度为2cm的转接环即可;这2cm正好是A、B系统之间的法兰距差。在这个实例中,B系统镜头末端镜片到感光元件的距离为4cm,但法兰距依然为2cm;你可以将之理解为A系统机身卡口往前突出了2cm,也可以理解为镜身被加长了2cm。

  • 明确上述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就能更全面地了解短法兰距的优势。M4/3规范定义的法兰距只有2cm,这是目前各类可换镜头数码相机系统中最短的。短法兰距是通过取消原本单反光学取景模式所必须的反光板而得以实现的,由此M4/3相机机身可以变得更薄、内部结构可以做得更加紧凑,这的确是其最为吸引人的地方。但我们不应忽略,短法兰距除了利于缩小机身厚度外还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非常方便的转接其他系统的交换式镜头。因此,对于许多藏品丰富的老玩家而言,M4/3相机同样具有相当吸引力。

    2、外观构造以及与E-P1、E-P2的差异

    与之前的E-P1和E-P2对比,E-PL1的机身显得相对高瘦一些;其外形设计与风格复古的两款前作完全不同;机身工艺、材质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亮骚指数”有所下降。考虑到其售价相对低廉,出于成本考虑的这类“缩水”,相信大多数消费者都会表示接受。而且必须承认,白色款、红色款(可惜不在国内销售)的E-PL1看起来非常惹眼,依然向它的两位前辈那样,比较容易受到女性用户的青睐。在装上M.ZUIKO 14-42mm套机镜头后,整体比例显得较为协调;若换用M.ZUIKO 17mm f/2.8饼干头则整体更显轻薄小巧,甚至与佳能PowerShot G系列高端便携式消费类数码相机相比,体积也大不了多少;但要知道E-PL1使用的感光元件尺寸可要大很多。

  • 在外部构造方面,E-PL1的模式切换转盘被移到了机身外部顶端,而不再像E-P1和E-P2那样隐藏在顶部凹陷里,旋转起来不再别扭。不过,厂方也在E-PL1上简化掉了两个控制拨盘,所以大多数操控必须依赖机身背面右下方的十字键,便捷度有所下降;此外,奥林巴斯为E-PL1增设了一个录像快捷键(这个快捷键可也以被定义为其他功能)。另一处重要变化在于深受奥记老用户喜爱、类似格子菜单的“超级控制面板”不再是默认选项,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用户界面。拨盘的简化以及不能算十分易用新界面,无疑让操控体验相对变差了不少;但作为一款简化版机型,厂家的这一设计也并非完全不能被理解。

  • 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在于E-PL1设置了机身闪光灯,而在价格更高的E-P1和E-P2上却是没有的。虽然专业机型大部分都不设机身闪光灯,但问题在于E-P1、E-P2的市场定位并非专业型相机;因此在某些普通应用场合,例如略显昏暗的地方或逆光环境下,这两款机型就会显得不怎么适应。E-PL1所增设的内闪,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无疑是好消息,其整体实用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其闪光指数在ISO100时为GN7,在ISO200时候为GN10。更可贵的是,其机身尺寸并没有因为增加了内闪而有明显增大;而且这个机载闪光灯的设计非常巧妙——弹起后,会自动往前移,减少了镜头阻挡光线的可能性;而且用户在使用时,可以用手指压下支架以改变闪光方向,这是普通内闪不具备的。

  • 3、内部构造拆解分析

  • E-PL1外形体积的缩小是十分明显的,即便是和号称世界上最轻便的数码单反相机E-420相比,E-PL1的体型也明显更为小巧(如上图);然而在功能上,E-PL1却显然要比E-420强出不少。这使得我们对E-PL1内部产生了兴趣,经过一番拆解,我们对其内部结构有了一些了解,示意图如下。

  • E-PL1内部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位于左肩下方的是快门模组(如下图),这是一个机电混合的模组。里面有个马达,拍摄照片时会控制位于镜头与感光器之间的快门叶片的张合,来控制曝光时间。

  • 位于中间位置的是感光元件模组(如下图)。这个模组包含了一颗1230万有效像素的高速Live MOS传感器,还有奥林巴斯引以为傲的超声波除尘系统以及机身防抖系统;这个防抖系统可以被设置为横向、纵向以及全面防抖三个模式。

  • 不少朋友对M4/3的感光元件尺寸感兴趣,事实上M4/3的感光器尺寸与4/3完全一致,比主流的APS-C画幅稍小;其长宽比为4:3,与APS-C和全画幅所遵循的3:2格式有所不同(如下图)。虽然不少数码单反用户在用惯了3:2画幅后会比较排斥其他模式的纵横比,但在数码时代这不再是什么问题——因为E-PL1允许用户自行设置成像幅面的长宽比例,除了4:3之外还有16:9、3:2、6:6(正方形)三种模式可选;而且机内自带的“样式”工具允许用户把4:3的照片调整为其他各种长宽比。当然,调整后的照片其输出像素也会随之有所损失,但对于一款有效像素高达1230万的相机而言,这的确算不了什么。

  • 位于右肩下方的是主板。正方形的芯片为松下出品的影像处理器,两颗标注着ELPIDA的芯片为DDR3 SDRAM,另外一颗为SEC的闪存芯片。这些元器件,加上奥林巴斯的算法,构成了“TruePic V影像处理引擎”。这个引擎不但控制了机内后期处理(降噪、模式化场景化拍摄等),还对某些硬件功能进行控制,例如拨盘方向、镜头的转环方向、对焦等进行控制。

  • 在主板的前方,是电池舱。E-PL1的电池大小与Zippo打火机相当,这款电池与奥林巴斯的E-4XX系列、E-6XX系列以及数码Pen系列的电池兼容。厂方没有对电池进行加密,用户可以使用第三方厂商生产的电池。至于续航时间,需要视实际使用情况而定,正常状况下使用原厂电池,能拍摄照片300张左右(不包括使用艺术滤镜模式)。

  • 4、M4/3是否可能变得更小巧?

    从拆解结果来看,有不少朋友认为E-PL1的内部已经塞得很满,进一步缩减体积的可能已经不大。但我们并不这么认为,这种可换镜头的小型相机其机身还存在继续缩小、变薄的余地。

    我们看到,E-PL1左肩下是快门模组,其占据了内部空间总容积的近1/4;因此如果使用电子快门的话,这个模组完全可以被取消——控制曝光时间的方式不再利用快门叶片张合的方式来实现,而是通过控制感光元件工作状态来进行(许多便携式消费类数码相机就采用这种方式)。理论上,电子快门精度更大、稳定性更好,且工作时不会发出任何机械噪声、更没有时滞问题。由此我们心中不由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能革反光板的命,就不能革掉机械快门的命呢?也许是因为奥林巴斯不敢走得太冒进,担心用户无法接受太大的改变;也或许是电子快门在某些技术上还有待改进。值得一提的是,E-PL1在进入视频拍摄状态时,整个快门模组是完全停止工作的,启动或终止拍摄的指令均不会触发快门。

    E-PL1带有机身防抖功能,其感光器模组中已经包含这个部分。防抖功能的加入,使这个模组的体积和厚度有了大幅增加。前些年,奥林巴斯曾经同时发布E-420和E-520,其主要差异就在于后者包含了机身防抖功能,也因此体积比E-420大出不少,尤其是机身厚度方面。去掉机身防抖,机身还可以薄多少?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并不知道确切答案,但我们找到了同属M4/3体系的松下GF1的感光器模组以及奥林巴斯以前用于4/3系统的感光器模组照片(如下图)。显而易见,这两个不含防抖功能的模组,在体积要相对小很多。

  • 我们不妨以此猜想,将来是否会有厂家设计出一款市场定位更大众化的M4/3相机,其采用电子快门、去掉防抖模块、机背显示屏采用全触摸设计(因为放不下太多按钮和转盘),那样的话它的机身会是多么的小巧、轻薄!这款产品的体积可能就和普通的消费级口袋相机没什么区别,但感光元件尺寸的优势可以让其画质依然保持在“单反”级。以当下的现状看,在如今的M4/3系统领域,奥林巴斯坚持将防抖功能置于机身内,而松下则习惯采用镜头镜片矫正方式,若两家在这个领域坚持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不是松下就更有可能率先设计出我们所预计的这类“微微型可换镜头数码相机”呢?当然,同样有理由将希望寄托在机身防抖模块的技术发展上,如果这类模块的体积能在未来得到大幅缩小,那前景就更加令人乐观了。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61.185.210.***
    061.185.210.***
    发表于2014.08.05 14:52:58
    40
    111.161.097.***
    111.161.097.***
    发表于2013.05.08 08:24:12
    39
    117.089.072.***
    117.089.072.***
    发表于2011.08.11 22:53:51
    38
    221.006.206.***
    221.006.206.***
    发表于2011.08.11 14:42:25
    37
    123.124.***.***
    123.124.***.***
    GF1的感光器是不带超声波除尘的,实际机器的菜单里面也没有相关除尘选项。
    发表于2010.06.07 15:16:48
    36
    又看了一遍,对其更加有爱了
    发表于2010.05.05 01:05:15
    35
    03
    发表于2010.05.04 11:45:19
    34
    看过太多言辞空洞,没有思想,一味说好话的数码评测。渐渐的我甚至开始怀疑,网上的评测也就应该是这样的套路,所以,对于想深入了解一款产品的时候,我总是要去图书馆,去书摊找纸质媒体上的文章来看。但是今天看到这样的评测,让我眼前一亮!真正达到了“属于Soomal的鲜明特色”的目标。
    赞不绝口……
    发表于2010.04.20 14:36:57
    33
    初识数码相机时觉得SONY的数码相机(这里指的是普通便携式DC)十分轻薄,极具酷感,也觉得是工业设计的典范,也觉得其十分强大。慢慢的接触了单反,反其道的崇拜起了大机身相机,总觉得厚墩墩,沉甸甸的拿在手里的大炮筒才够酷,够专业,有手感。今天看了EPL-1,觉得很感兴趣,可是机身轻巧了,那种牌照的感觉是否还会存在呢?是否会觉得手中发飘呢?呵呵,很复杂的想法,既期待科技进步又希望停留在现有感觉!
    发表于2010.04.19 21:17:15
    32
    03
    发表于2010.04.14 09:06:20
    31
    03
    发表于2010.04.12 12:13:49
    28
    据说这是新的发展方向,单电系列。不过价格颇为昂贵,算起来只能是小资的玩具。
    发表于2010.04.11 21:01:28
    26
    03
    发表于2010.04.11 03:32:51
    24
    03
    拐弯太多啊
    发表于2010.04.10 22:29:22
    22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7872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