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络数码时代:互联环境与创新应用
赵宇为 于 2010.07.02 14:26:37 | 源自:www.soomal.com | 版权:原创 | 平均/总评分:08.75/70

智能网络数码时代的变化

谈到我们身边的“数码”产品,近10年随着技术的发展发生了很多变化,从最早的Discman随身听到现在的容量更大体积更小的MP3播放器甚至可以放1080P高清的MP4;从几十万像素的DC出现到单反也可以成为主流;从大哥大砖头到翻盖的手机、彩屏手机、音乐手机到iPhone;从几乎只能用于办公的笔记本电脑,到今天也可以拥有17寸屏幕4核心CPU号称定位游戏的应用的高性能产品。不难发现,这些变化都以个人应用体验为中心,并依赖半导体技术在某项应用的性能提升而推动产品的进步。核心技术越是集中的,例如以CPU为核心的笔记本电脑、以感光元件CCD、CMOS为核心的数码相机,用户需求越是被僵化,导致近两年产品走向不可避免的严重同质化;传统形式的这些“数码设备”遇到最严重的问题其实也是同质化问题。

  • 制造商=NIKON;型号=E3500;焦距=11毫米;日期=2005.08.06 16:59:20;光圈=F3.8;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100;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0/66秒;曝光程序=程序模式
  • 数码产品,曾经是年轻人追求最新最酷事物的代名词,现在为什么如此死气沉沉?当然,也并非所有产品都是如此。我们认为,曾经最先经历产品同质化、价格战、发展缓慢僵化的手机产品目前最先走出了旧数码时代的困境。以iPhone OS和Android OS等为代表的真正的手机智能操作系统,将手机从个人设备更好的融入到了各人的数码环境网络中。

    以iPhone为例,虽然苹果产品成功离不开它独树一帜领先的工业设计,而最根本的是iPhone带来的应用模式的改变。从眼前看,iPhone让手持设备具备了与周边数码设备可重叠的功能,构成了真正的网络能力和联网必要条件,通过联网的信息分享让iPhone和电脑的个人应用构成了有效的网络,让它们的应用因应用环境不同而互有补充;从长远看,苹果会选择iPhone,数码会选择“手机”,正是因为它们与用户最为亲密,同时又拥有着与网络最为紧密的技术优势。不仅仅是iPhone,Android手机新品在一年多时间里的飞速崛起,微软奋不顾身修正Windows Mobile系统至Windows Phone系统等等变化,也正是代表了业界一致看好了“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所在。这不仅仅是iPhone的多点触控、重力感应这些花哨技术推动了它的成功,而是基于网络的新应用模式将“智能”数码产品重新定义。

    • Soomal认为:旧有数码设备都是单独的点,不能互联。新数码时代 数码设备可以通过网络互动互联,且潜力绝非今天可完整预测,这是点到网的质变。基于网络的、更加智能的极富创新的应用将成为趋势新时代正在走来。这不但将打破现有数码产品产品的个人使用习惯,同时对产业的运营模式也将彻底颠覆。

    云计算、智慧地球、物联网与智能网络数码时代

    网络化、无线化、智能化,这当然不是我们的什么独家观点,而是近两年来各界都十分关注的话题。这些话题,每个公司提出的角度、层次和阶段有所不同。例如,以IBM提出的专注于社会和企业智能化的“智慧的地球”;以Intel等服务个人IT企业提出的“移动互联”、以及谈的最多的云计算;还有15年前就被提出的“物联网”概念等等。而我们今天提出这个观点并打算发布一系列的《智能网络数码时代》文章来为大家描述一个新智能网络数码时代的变化甚至一些创意,从我们身边的“数码设备”出发,谈谈它们在新的数码时代的变化。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数码设备使用环境的网络化是新智能网络数码时代的一个基础。从“物联网”的概念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重新理解“网络”的定义。物联网,英文写作Internet of things,即连接一切事物的网络。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概念时甚至为它设计了四个接入互联网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型机、主机;第二个阶段是台式机、笔记本,能够跟互联网相联;第三个阶段是近年的一个新的现象,手机也联上互联网;第四个现象就是所有的设备,例如数码相机、电视、冰箱、马桶等都是可以联网的设备,它们联网以后会是一个新的趋势。根据2009年Intel提出的数据,目前世界上已经接入Internet的设备在20亿个,而到2020年将有150亿个设备可接入互联网。当然,这也正是Intel所看好的移动互联网和嵌入式互联网应用带来的契机。

  • 同时,IBM的前CEO 郭士纳先生(Louis Gerstner)对这种计算模式的改变按15年一个周期进行了总结,他认为,1965—1980算是大型计算机时代;1980—1995算是小型计算机时代;1995年是互联网时代。正如当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对互联网产业的大力支持一样,奥巴马在上任后的第二天便将IBM提出的“智慧地球”作为国家战略。中国政府也提出了“感知中国”的物联网联盟,其中重点之一是新型的传感技术的研发。温家宝总理曾提出:“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这也是我国对物联网时代新的“网络”形式的技术突破所在。

    当然,听起来这似乎是一些离我们很远的科研项目,但这提示我们要了解新的智能网络数码时代,最重要的是对“网络”概念的重新认识。对于智能化应用而言,我们还需要现有的互联网技术让更多的设备加入网络,并分享有用的数据;同时,从网络接入形式来说也不仅仅是现有我们更多用于传输数据的互联网技术,同时实现人机交互、机器智能化交互的传感技术更可以提供前所未有的数据形式和数据量,让“智能化”变得名副其实。这样的例子,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

    例如,我们看到微软XBOX360 Kinect,一个依靠摄像头进行动作捕捉来进行游戏的功能,大家看到过它的游戏场面一定被它深深吸引吧。但微软也谈到这种传感技术可以被用作其他的动作操控,例如XBOX360的开关机、视频播放、图片浏览,你的操作都只需徒手完成,如果有3D全息触控,这就基本是《阿凡达》、《2012》等科幻电影中的操作场景。另外,大家对iPhone重力感应、电子罗盘和GPS定位应该都不陌生,它除了可以玩一些好玩的游戏外,在拍照时也可以实现GPS定位,甚至理论上可以实现拍摄角度的记录,而这些信息如果可以被收集归类,并通过网络与用户分享,将会带来对数码相机应用模式的巨大改变。还可以从未来应用来看,例如我们希望冰箱加入到智能网络中,那么如何对冰箱内物品的品种、新鲜程度等具体信息进行感知?这也需要新的传感网络。

  • 总之,在新智能网络数码时代,第一步需要利用现有的网络让它具有数据交流的能力;第二,为了得到更加精确甚至前所未有的数据,必须搭建全新的“网络”,让这样的数据获取变成现实从而获得更多的数据基础。

    我们现有的环境正在改变

    “物联网”概念让大家很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你可以毫无保留的将你眼前的一切连入网络,仿佛在几十年后就来到了Matrix一样。当然,我们眼前的变化不会有那么快,我们还是看看我们身边正发生着什么。从现有的技术、软硬件平台、和具体产品而言,正有很多的变化正在为新智能网络数码时代进行着准备,也许你并未察觉。前面我们已经零星的举过一些例子,我们在这里做一下归类和总结。

    3G移动互联网技术:随着3G手机网络的发展,更多的设备将被接入到互联网中,它们提供的数据的价值将完全不同于以往,对于智能应用来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单从3G甚至今后的更新技术来看,只不过是让移动联网更加便利,但这套便利的技术与终端设备灵活的结合将让用户随时随地的提交和获取信息,从目前看即便是手机与GPS一项应用结合也能玩出不少花样。例如,Google街景、寻物定位(苹果Mobile ME,Find my iPhone)寻人定位服务(基于SNS)、服务兴趣点查询(加油站、饭馆)、移动条码广告、实时路况导航等等。虽然,有些应用不需要3G也可以实现,但3G网络速度的提升会让它的应用热情大大提升,由于我国目前3G费用仍谈不上主流,所以相关应用就相对国外少很多。

  • 除此之外,传统的信息发布形式、体验模式乃至销售模式也会因为3G而收益。例如,汉王电子书的火爆并不是因为“电子墨水”这个硬件有多么大的吸引力,而在于业界将其看做传统出版业的救命稻草,它和中国移动合作的G3电子书更是看重了这点。它们想通过传统的手机网络也好,3G网络也好,来实现新的读物获取平台,设备必须通过GSM或TD网络进行下载,从而更好的保护电子出版物的版权。当然,在世界杯期间,大家也可以看到中国联通3G Wo在手机电视上的推广,在联通的Wo移动门户上,这样的视频、音频和传统资讯类服务已经不少,目前制约其应用的可能还在于它昂贵的数据费用。

  • 关于这方面的应用,我们将会在今后的文章中提到更多具体应用。

    软硬件平台的发展:除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外,软硬件平台的发展趋势也非常明朗。对于移动互联网做出巨大贡献的苹果公司,虽然使用了封闭的一套标准但iPhone在4年来获得的成功,几乎向大家指明了发展的方向。Google公司推出Android操作系统平台后,让对智能网络感兴趣的公司更加容易的加入进来。同时,微软公司的Windows Mobile系统在今年更名Windows Phone系统,并与桌面系统Windows 7一样命名Windows Phone7,前不久,微软低调发布Windows Embedded Standard 7,不出意外的话它将定位嵌入式或平板类移动智能设备。同时,开源的Linux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从操作系统来看,苹果的iOS、Google的Android、微软的Windows Phone 7和Windows ES 7以及Linux都将是未来手机、平板电脑、乃至嵌入式设备(例如电视、冰箱、马桶等等)很好的软件开发平台。

  • 而在硬件方面,Intel的保守让他们已经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虽然在3年前Intel发布Atom凌动处理器时就瞄准了低功耗的应用,产品覆盖嵌入式设备、移动互联网设备等等,但随着时间推移Atom的功耗完全不能与采用ARM架构的处理器相比,两者的性能功耗比的差距反而在不断拉大。在新的智能数码设备上,ARM架构的处理器将成为绝对的主力军,当然Intel也许认为自己还有时间,我们只能拭目以待。只不过让我们看到的是,受到X86牵连的个人电脑在近两年几乎已经进入了无应用推动的窘境。而ARM公司将自己设计的处理器以技术授权形式出售,无论从上游还是下游厂商都非常喜欢使用ARM架构产品。像苹果公司最新的A4处理器和之前的iPhone处理器均是ARM架构产品,在上游公司生产ARM处理器的公司还包括Broadcom、Cirrus Logic、Qualcomm、Freescale、富士通、三星、TI、NVIDIA等等。同时,对于下游厂商尤其是中小型公司来说,他们的产品并不愿意使用Intel产品,毕竟Intel合作伙伴一个个都是PC界的巨鳄,这种环境只能让他们更加吝啬他们的创意,这种环境显然要比ARM的开放要差得多。

  • 当然,这些操作系统和芯片将不仅仅应用于手机上,我们看到一些平板电脑大多数已经明确了以开放式操作性系统和ARM硬件的方案。但无论是哪个操作系统,哪种硬件,与传统数码平台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基于以上提到的软硬件可以轻易搭建与现有的主流系统沟通的环境,而在软硬件平台明确的情况下,开发者已经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以iPhone iOS平台和Android平台为例,多达几十万的应用程序被用户下载上亿次,这正是我们所说的新智能网络数码时代带来的颠覆性改变。

    总结

    看到了iOS、和Android平台带来从用户体验、数据分享、运营模式的改变对于手机界来说已经足够颠覆,正是我们开篇所说的,正是因为了新型平台的出现让传统的所谓的数码行业中的“手机”第一个突出重围。而想想我们的MP3、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它们如何走出如此恶劣的环境,网络化、智能化的创新应用将是惟一出路。请继续关注我们《智能网络数码时代》系列文章。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发表于2010.07.06 00:50:23
    21
    03
    发表于2010.07.05 20:18:32
    20
    03
    发表于2010.07.05 10:56:15
    19
    03
    发表于2010.07.04 20:07:57
    15
    03
    冰箱里没有牛奶的时候 冰箱自己会帮我上网订购
    发表于2010.07.04 00:33:13
    12
    03
    技术上的问题永远不是问题,而是时间的问题。
    实现互联,这是未来的方式,国家在搞三网合一,这就是一种方式。
    我想以后会出现一种能够实现多点连接,点与点 点与面直接连接的方式
    而至于技术上的问题,这永远不是问题,因为时间的推进,技术会攻克一个个难点,也带来新的问题。
    10年前,我的电脑只有10G的硬盘,十年后我有1TG的硬盘,硬盘外表还是那么大,但容量发生了变化,也许再过十年,很多电子产品的原理会和今天有巨大的不同,那就是技术进步的代表
    话说,60多年前,宾夕法尼亚的师生们能想到今天的电脑可以做到和书本一样薄么……
    发表于2010.07.03 20:23:58
    11
    03
    发表于2010.07.03 19:06:05
    10
    03
    发表于2010.07.03 14:30:12
    9
    03
    例如互相连通的各种智能化的电器和生活工具,真的就是我们需要的么?
    发表于2010.07.02 22:43:51
    8
    一个好的开头,期待有更加精彩的文章在后头!
    发表于2010.07.02 18:42:28
    6
    Xbox那图片用了两次
    发表于2010.07.02 18:42:18
    5
    不经意间你自已也成了数码产品的使用者,倡导者,推动者,猛然回头一看,过去的这些年,使用过的这些设备,自已的生活,经历了怎样的大变化呀...但在高度集成化,网络化、无线化、智能化的今天,在推崇个性化的今天,却是最没有个性的了...
    最近留恋上了过去的模拟声,迷上了80年代的收录机和磁带随身听,喜欢上了这种高度机电一体化的机器及它发出的现在看来不完美,但亲切的声音,好大的一群同志乐在其中:)
    发表于2010.07.02 15:17:17
    4
    10
    发表于2010.07.02 15:14:21
    3
    太泛泛的文章
    发表于2010.07.02 15:08:16
    2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0908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