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咪呀》,一部音乐剧的范本
王小峰 于 2011.10.16 17:23:04 | 源自:三联生活周刊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8.00/16
《妈妈咪呀》几乎具备了音乐剧所有的元素:脍炙人口的热门歌曲,充满悬念的剧情,幽默诙谐的对白,与剧情吻合的节奏,歌舞相得益彰……这一切基于上世纪70年代瑞典仅次于沃尔沃第二出口创汇的“阿巴”组合的那些迪斯科歌曲,强劲的节奏和紧凑的剧情让音乐剧变得动感十足。所以,当这部音乐剧1999年在英国首演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打破了伦敦音乐剧的票房纪录,进军美国百老汇,打破了百老汇的纪录,创造了20亿美元票房纪录,全球有14个语言的版本在上演。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人看完之后不想看第二遍的。

为什么《妈妈咪呀》如此受欢迎?这要从“阿巴”的音乐说起。“阿巴”(ABBA)是70年代瑞典乐坛出现的一支组合,这支两男两女的组合,为全世界带来了最通俗和热门的歌曲,天才作曲家本尼·安德森和比约恩·奥瓦尔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创作了人们最喜欢的那些歌曲,可以说,这是继“披头士”的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之后第二对可以把流行歌曲变得如此完美的人。“阿巴”一共发行了8张录音室专辑,但热门歌曲的比例之高令人咋舌,竟达30多首之多,说他们是瑞典的“披头士”一点不过。所以,当把“阿巴”的歌曲串成一个音乐剧,可想而知,当大幕落下,谁都不愿从这个美丽的故事里走出来。

  • 故事看起来很简单,它没有刻意去制造迂回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从一个简单的事情开始,步步推进:一个女孩无意中看到了妈妈的日记,发现有3个男人可能是她的亲生父亲,于是在她要举行婚礼的时候,她忽发奇想,决定邀请这3个可能中的父亲来参加她的婚礼,故事由此展开。所有故事的推进都是那么自然而然,而“阿巴”的歌曲又十分符合剧情的需要,说到底,编剧凯瑟琳·约翰逊吃透了“阿巴”歌曲的实质,这些歌曲当年创作的时候没有具体所指,但是被编剧“发现”了。歌曲为剧情服务,剧情紧扣歌曲,没有在如此完美的音乐剧了。

    在《妈妈咪呀》中文版上演的同时,另一部国产音乐剧《寻找邓丽君》也在上演。邓丽君演唱的耳熟能详的歌曲实际上远远超过了“阿巴”的那些歌曲,如果用邓丽君的这些歌曲编出一部音乐剧,至少它不会那么枯燥。或者说,《寻找邓丽君》是受到《妈妈咪呀》的启发,想如法炮制,但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首先编剧完全没有明白邓丽君歌曲中展现的实质是什么,其次,台湾人对邓丽君的理解和大陆人对邓丽君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对大陆人来说,邓丽君的歌是一个启蒙,是一部情感教科书,她的歌几乎把人们经历过的各种感情都唱出来了。人们喜欢邓丽君,恰恰是因为这个。而编剧恰恰是个台湾人,她完全没有把握住邓丽君歌曲的实质,生生编造了一个乏味和俗套的文艺青年积极向上的故事,背离了邓丽君歌曲歌唱情感这个最本质的一点。尤其是,邓丽君的歌曲以抒情为主,展现在音乐剧舞台上,会让人感觉节奏缓慢,再加上这个拖沓的故事,《寻找邓丽君》完全是把邓丽君的歌曲糟蹋了。

    反观《妈妈咪呀》,它有一个优势,“阿巴”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迪斯科歌曲流行的年代,他们的音乐以舞曲为主,尤其是他们采用了当时没有人使用过的音差和声录音技术,感觉两位女主唱的演唱像是群声合唱效果,节奏欢快,动感强烈。但是他们的抒情歌曲也一样十分出色,这就给编剧提供了极大的创作空间,凯瑟琳·约翰逊发现了这一点,她知道音乐剧的美妙之处就是要把音乐节奏与剧情节奏完美结合在一起,如何调配使用“阿巴”这些热门歌曲就成了关键,为此她舍弃了很多歌曲,选择了更符合剧情的歌曲,这是此剧成功的关键。这也是后来把《妈妈咪呀》改编成电影的制片人汤姆·汉克斯为什么在看到12分钟之后忍不住站起来看完的原因。

  • 制造商=CANON;型号=CANON EOS-1DS MARK III;焦距=78毫米;日期=2011.06.16 14:28:58;光圈=F3.5;测光模式=区域;感光度=ISO1000;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160秒;曝光程序=手动模式
  • 再看目前中国创作的音乐剧,始终没有解决音乐和剧之间的最基本关系,只学会了照猫画虎——在话剧里面塞进去一些歌曲,就是音乐剧。至于音乐与剧情、舞蹈、节奏之间是什么关系,还根本没有搞清楚。或者说,中国人天生对节奏不敏感,使音乐剧一直处于没有节奏的状态。还有,中国人在编剧的时候不知道什么举重若轻,总是不停地做加法,恨不得面面俱到,忽略了观众欣赏时的心理节奏,甚至要把一个道理讲得明明白白,不知道给观众留下一个空间。《妈妈咪呀》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范本,就是因为编剧非常清楚要给观众一个温暖的空间去回味。故事讲的是两代人的婚姻价值观念,但是凯瑟琳·约翰逊没有从正面去质疑那个妈妈因为当时的放纵给女儿留下了一个这样的难题,而是用风趣调侃的方式把那个70年代若隐若现地交代给观众,让观众心里痒得难受。如果是西方观众,和那个妈妈年龄相仿,会马上回到那个自由、美好的嬉皮年代。年轻人也会触景生情对那个浪漫的70年代有些憧憬,让两代人同时进入梦幻之中。如果西方人回顾那个放纵不羁的嬉皮年代,一定是美好的回忆,这就是编剧的聪明处。《妈妈咪呀》的开头用的是《我有个梦想》,结束也是这首歌。不管是哪一代人,都有梦想,只是当这两种梦想交织在一起,苦辣酸甜都出来了——温情、美好、浪漫、纯真,感染着观众随着剧情进入这个梦中。

    所以,把握住那个时代的人绝对不会玩那种山楂树之下的肤浅把戏,因为凯瑟琳·约翰逊抓住了70年代人们的共同特征,然后通过一个故事慢慢溶解,让每一句台词都触动你,让你共鸣。假如《寻找邓丽君》的编剧能把握住80年代那代人的情怀,也不至于编出这么一个糟糕的故事。这就是照猫为什么都画不成虎的原因。

    由梅里尔·斯特里普和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电影《妈妈咪呀》可以说把这个梦做到了极致,舞台上无法展现的东西在电影里充分展现出来,那个希腊小岛做外景地的画面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是完美的,它比音乐剧更立体,音乐的力量通过镜头语言表现得更加彻底。说到底,一堆好歌加上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让它变得无所不能,这也是中文版上演后敢演200场的原因,之前还没有哪部国内舞台上演的音乐剧敢去演200场。

  • 《妈妈咪呀》中文版是完完全全按照最初的英文版表演下来的,编曲是人家编好的,照着曲谱演奏即可,舞蹈也是按照人家编的,照着跳就行了。歌词为了更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更多进行了意译。这样,它可以让中国人在欣赏时更直接感受到什么叫音乐剧,知道李逵和李鬼的区别在哪里。换句话讲,《妈妈咪呀》告诉我们生产彩电的工业标准是什么,而我们的音乐剧还停留在12英寸黑白电视机的水平上,《妈妈咪呀》更像一个合资企业生产的彩电,值得我们学的东西太多了。

    这几年,随着人们对音乐剧逐步了解,随着演出市场的繁荣,也更是由于音乐行业的衰落,音乐人对音乐剧产生了兴趣,因为它不存在盗版和免费下载的可能性,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和资金流入到音乐剧这个领域。但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创作者们还没有拿出一部值得欣赏的音乐剧。欣赏习惯可以很快培养出来,创作水平的提高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221.194.***.***
    221.194.***.***
    梅里尔·斯特里普?Out of Africa ,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票价几何?
    发表于2011.10.17 22:05:18
    9
    03
    不能因为我们音乐剧的羸弱反正外国音乐剧的完美
    发表于2011.10.17 14:14:51
    8
    03
    家里还有张abba的精选啊,hoho
    发表于2011.10.17 10:23:05
    7
    03
    抽屉里收藏着的磁带里就有几盒ABBA的
    发表于2011.10.17 07:11:03
    6
    03
    发表于2011.10.16 22:41:41
    5
    03
    4
    03
    发表于2011.10.16 20:45:54
    3
    114.091.045.***
    114.091.045.***
    发表于2011.10.16 19:10:52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0014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