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微单PK季 镜头群对决
夏昆冈 于 2011.12.21 19:53:12 | 源自:www.soomal.com | 版权:原创 | 平均/总评分:09.40/94
  • 相比发展了发展成熟的的单反系统,微单的镜头群才算刚刚起步,仅凭佳能一家的单反镜头群就比所有微单镜头加起来还庞大,加上尼康、宾得、索尼、奥林巴斯等单反系统的镜头群,单反的镜头群规模要比微单庞大数十倍,单从数量上说,微单系统不具备可比性。但是,这并不表示微单的镜头群失去发展的意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相比单反镜头群,微单有着另一个方向的发展空间,那就是小型化。

  • 奥林巴斯发布E-P1时,发布了一款17mm F2.8定焦镜头,松下在差不多同时期,也发布了20mm F1.7定焦镜头,这两款镜头均采用超薄设计,即俗称的饼干镜头,根据焦距,分别简称为17饼和20饼。再后来,松下又发布了一款14mm F2.5的超薄镜头,俗称14饼。这些超薄镜头大受欢迎,甚至成为了M43机型走红的重要原因,使用超薄镜头,机身加镜头的总体积比高端卡片机型大得有限,便携性获得了极大的保障,而且这些超薄镜头的焦段也适合人文性的拍摄。使用超薄镜头,基本不需要单独准备相机包,相机可以随意的放置在随身背包中,这大大的增加了拍摄的机会,对发烧友来说,是强有力的卖点。

    超薄镜头并不是新鲜事物,其实很早就出现了,单反镜头群中也能找到这类镜头。但受限于单反本身较大的“身材”,即便使用超薄镜头也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便携性,但在微单系统中,超薄镜头的数量、素质能影响到用户对一个系统的评估。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 超薄镜头都是定焦镜头,“变焦基本靠走”,因此它对初学者来说,非常不便,有没有超薄的变焦镜头呢?2011年8月,松下发布G X Vario PZ 14-42mm f/3.5-5.6 ASPH Power OIS 变焦镜头,这是一款超薄变焦镜头,这枚镜头让M43的系统的便携性再次加强。相信很快其他微单系统也会有类似的镜头发布,但这样的镜头,对于单反系统来说却是没多少意义的。

  • 视频功能在单反系统中,多作为一个附属的功能存在,而在微单中,尤其新款的微单机型当中,视频越来越被作为重要的功能展现与使用,越来越多的镜头开始对视频进行优化。传统设计的镜头用于视频拍摄时,会因为变焦、对焦时噪声影响视频的录音质量,因此多数微单镜头进行了静音设计,这样就不会将杂音传递到视频拍摄当中。静音视频,奥林巴斯称之为MSC[Moive&Still Compatible],而松下则在镜筒上打上HD标识,松下在前些时候发布新的镜头固件,支持数款旧镜头升级为HD标准。

  • 电动变焦也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一体化设计的相机的镜头大部分都是电动变焦的,而在可换镜头的相机系统中,却不多见,这种功能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视频拍摄时,产生平滑匀速的变焦效果,这是手动变焦难以实现的。

    不管是小型化、静音还是电动变焦,这些都是根据微单自身的一些特征产生出的新发展方向,这是目前有别于单反系统的,有利的一面。但它也有不利的一面。微单的法兰距普遍较小,法兰距又直接约束了后焦距的长短[它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却有着一定的关联性],较短的后焦距会带来新的设计难点,最典型的就是边缘成像的问题,容易造成边缘色散和失光[暗角],这个问题在所有的微单上都有体现,只是程度不一,其中NEX系统的问题最为突出,这个问题并不是不可克服,使用较大的后焦距就可以实现,但会牺牲便携性。

    微单最大的卖点是小型化,这为镜头群发展找明方向的同时也约束了镜头群的发展,例如一款300mm F2.8的镜头,在单反中这属于“巨型”装备了,必须背包,但如果设计一款300mm F2.8的微单镜头呢?会不会便携一些呢?答案是否定的,300mm F2.8这是客观的物理指标,不可能借助微单体系来突破。就算换算等效焦距,NEX和NX在等效换算上相对以APS画幅为主的主流单反时,毫无优势,M43略占优势,但要实现等效300 F2.8长焦视野,镜头体积也会非常巨大,顶多实现相对小型,但称不上便携。此种情况下可能会有人想起宾得Q系统,但这个系统与单反完全没有可比性。

    长镜头,尤其大光圈长焦头在体积上本身就很巨大,与机身配合时,机身是否轻便就显得不再那么重要,因此微单在使用长焦镜头时,轻便优势基本就丧失了,很显然,有需求的用户会毫不犹豫的的选择单反,起码镜头群的选择余地大得多。从现有的主流微单系统的镜头发展路线图来看,重量级的长焦镜头都没有出现,未来也不大可能成为重点发展的类型,这势必造成微单镜头群覆盖不够全面,至少在很长的时间内,这种状况会保持下去。因此我们在比较微单、单反系统的各自优劣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微单与单反的真正激烈交锋会存在于彼此覆盖的焦段内,“微单是否能取代入门级单反”这个话题就有了更加明确的对比热点,镜头群的对决其实依然存在,只是没有那么全面与火爆。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174.***.***
    111.174.***.***
    不赞同这个说法!由于小法兰距,就必然使用短后焦。所以根本上来说,边缘色散和失光还是小法兰距带来的结果。
    发表于2013.04.25 16:29:23
    40
    115.236.***.***
    115.236.***.***
    等微单和单反的镜头通用了,单反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发表于2012.09.03 14:21:56
    39
    180.127.159.***
    180.127.159.***
    发表于2012.04.19 13:31:05
    38
    03
    发表于2011.12.30 10:26:53
    37
    03
    发表于2011.12.30 10:26:17
    36
    03
    发表于2011.12.24 11:56:25
    35
    03
    比如夏老湿说过小底高像素 对镜头的分辨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表于2011.12.23 08:32:41
    34
    03
    33
    121.014.***.***
    121.014.***.***
    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胶片时代那么多又小,又经典的中焦饼干头?
    难道在微单时代不可复刻么?

    边角没有那么重要吧,而且还有软件呢,怕什么!现在的厂商还是不懂用户,或者不敢突破啊...要是按苹果的思路做相机,早就翻天覆地了
    发表于2011.12.22 19:13:49
    32
    03
    小型化是画幅小型化而非镜头小型化,若与机身画幅尺寸比,这些镜头恐怕是算不上小型化过,反倒是大型化;静音电动都是有了没了的事情,单反镜头不需要就没有,需要了也就用了。微单和单反镜头真正的不同,今天看是眼下的市场定位,从长远看,总是类旁轴的光学设计和像场不同对镜头参数水平、成像特质的影响。
    发表于2011.12.22 16:07:41
    30
    03
    发表于2011.12.22 15:43:06
    29
    222.131.184.***
    222.131.184.***
    发表于2011.12.22 15:09:34
    28
    10
    发表于2011.12.22 14:58:47
    27
    10
    发表于2011.12.22 14:24:24
    26
    210.073.113.***
    210.073.113.***
    发表于2011.12.22 13:53:13
    25
    03
    理论上来说,微单和单反镜头群的区别,首先是旁轴和单反的区别,然后才是画幅不同的问题。而小像场镜头的利弊,这里提及的显然不全面。
    发表于2011.12.22 13:16:23
    24
    03
    关于微单镜头的不足,体会和理论都比较缺失。
    pin008修改此贴于2011.12.22 12:32:05
    发表于2011.12.22 12:30:56
    22
    123.138.021.***
    123.138.021.***
    发表于2011.12.22 10:59:27
    2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2188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