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游戏,生命的自由 纪念钢琴家格伦·古尔德
贾晓伟 于 2012.10.17 15:02:21 | 源自:深圳特区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67/29
观察古尔德的照片,他有鹰一般的眼睛,个头不高,戴鸭舌帽与手套。就是这个外貌不起眼的人,曾经是20世纪50至80年代的音乐演奏传奇,加拿大的文化英雄。他的钢琴生涯自1945年在美国首演后便一飞冲天,1958年作为西方音乐家受邀在铁幕另一侧的苏联演出,引起轰动。正值事业的巅峰期,他却于1964年永远告别舞台,不再现场演出,从此在录音室里录制唱片,同时撰文攻击莫扎特、贝多芬等大师,极尽挖苦之能事。作为媒体追逐的中心,他年轻、富有,平时喜欢开快车,种种怪癖为各路传媒添加八卦与花边。他明白,越是隐逸,便越容易成为关注的中心。

今年是古尔德诞辰80周年,去世30周年。他50岁时意外中风,猝然离世。但关于古尔德的崇拜,自其30岁始就从没停止过。他去世后,加拿大国家图书馆买下了他的所有收藏、手稿及生活用品;1986年,加拿大政府在全球范围内举办古尔德回顾展,引发关注。10年前,北京保利剧院曾有古尔德的图片展览,中国的古尔德崇拜者在现场簇拥,像听闻一位神秘的教主。

  • 清理古尔德的音乐遗产,最重要的是理解他与巴赫之间的关系。去世前一年,他重新录制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被视为极致作品,为专家与乐迷一致推崇。有人把这张唱片看作是古尔德的精神遗言。与他早期同一曲目的录音相比,这一版的哥德堡速度明显放慢,一字一句精心雕琢,赋予非同寻常的精神内涵。除巴赫的一系列键盘音乐之外,他还录制有不少曾经诟病过的贝多芬、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一边攻击,一边却推出唱片,可谓名利双收,戏剧性十足。他声称最喜欢的作曲家是理查·施特劳斯,认为晚期浪漫派作曲家的技术炉火纯青,有异乎寻常的美。

    录制唱片的同时,古尔德还录制广播节目,制作电视片,做各种音乐访谈。不过这都是与音乐相关的边缘工作。为了靠近音乐的中心,他尝试着作曲,自己花钱雇乐队演出。他亲自担当指挥,盼望音乐界认可他的作曲才能。不过,钢琴演奏家为大师作品赋予二度生命是一回事,当一名作曲家是另一回事。他写下的作品并不为专业人士认可,演奏与创作在他身上从来没有完成统一。

    如果分析古尔德拒绝演出的原因的话,首先在于他的个性。古尔德童年时就喜欢独来独往,做医生的家人总怕他染上外界的病菌,从小就让他戴手套与帽子,仿佛是一个小小的“套中人”。这注定了他与外界的关系天生有种不自然的地方。还有一点就是他成名太早,被演出商一直牵着鼻子在欧美不停地演出,身心俱疲。第三点,作为一个思想者,他从青年时期就一直怀疑演奏会存在的必要性。他说过,一个演奏家反复演出同一只曲子而从不厌倦,必定是种自欺。为了发泄对音乐会的不满,他写作了大量文章,以反叛者的角色攻击音乐会文化。

  • 制造商=CANON;型号=CANON IXY DIGITAL 10;焦距=6毫米;光圈=F2.8;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80;白平衡=自动;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80秒;场景类型=标准;日期=2007.12.12 12:27:09
  • 古尔德是文章高手,一旦摆脱了主观情绪与哗众取宠,许多分析大师音乐作品的篇章还是极其经典。他的采访以及谈话录也充满风采。尤其是写有关理查·施特劳斯的文章,以一种全新的目光审视了一位拒绝现代美学的作曲家,相当有功力。

    用一个比喻说出古尔德演奏风格的话,就是在其他演奏家试图把钢琴作品弹成一朵花时,他却执意将其弹奏成了流水。这种大胆的改变是对浪漫主义演奏方法的反动。他有时故意把曲线拉成直线,音符的颗粒大而重,线条流畅,力道十足。比如巴赫作品,不同于他人的曼妙,温暖,技术复杂,他弹起来巴赫变得容易了,简单了。这个巴赫并不只是向上的巴赫,还是行进中的巴赫。他赋予巴赫一种全新的形象与解读方式。

    古尔德一生追求自由,渴望尊严与诗意的生活。无论是作为少年天才名满天下的时分,还是隐居乡间撰文或作曲孤独求败的岁月,他都实践做自己生命主宰的理念。从来不愿做听众的奴仆,而是当自己的主人,在音乐与生命的游戏里,他的自由意志发出的是最强音。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8537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