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勒曼和凯泽解读贝多芬交响曲·九 [d小调第九交响曲,作品第125号]
Novich 于 2013.05.06 18:34:00 | 源自:www.soomal.com | 版权:特约 | 平均/总评分:08.88/71

  • 数码多编者按:2011年Unitel发行了德国著名指挥家克里斯蒂安·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Wiener Philharmoniker]演奏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实况影碟。值得一提的是,这套影碟包括蒂勒曼和德国资深乐评人、作家约阿希姆·凯泽[Joachim Kaiser]的对话,针对贝多芬的每部交响曲,展开长达五十分钟的分析和探讨;两位嘉宾的分析全都针对音乐和诠释,并牵涉到了乐队训练和音乐史观念,对大家全面深入了解贝多芬交响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来自上海的著名古典音乐节目制作人Novich花费大量精力,根据Unitel提供的对话文本进行了校改修订、整理出其中精华部分,为广大乐迷奉上《蒂勒曼和凯泽解读贝多芬交响曲》系列并授权数码多登载,在此表示感谢。

    • 译者注:不出意外,指挥家蒂勒曼和乐评人凯泽在这篇的交流,是所有九篇中,内容最丰富的。一方面让我们浏览了一些关于这部杰作的不同观点,譬如贝九更应被看做一个单独整体,而非前八部合乎逻辑的延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贝多芬写了八首经典交响曲,以及一部名为“欢乐颂”的大型康塔塔。另一方面,相对凯泽的理性解说,蒂勒曼的不少从表演者出发的洞见令人更感兴趣——开篇真要演绎成“布鲁克纳式的迷雾”吗、第二乐章的速度、慢乐章的揉弦、欢乐颂主题之前的休止、最后疯狂的结尾等等。同时,他在谈话中处处流露出“放手”“顺其自然”式的哲学,绝对让人钦佩这位善于思考的指挥。

    K:贝多芬将毕生功力注入第九交响曲。在写前八首交响曲时,他一定还没有想过要写第九。头八首交响曲,如我们从第一首观察,类似海顿于莫扎特的作品,气氛欢快;而第八首的愉悦,正好可以作为一个收场,可以说首尾呼应,之后就告一段落,顺理成章。谁料在第八交响曲之后整整12年,1824年,全新事物降临了——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九交响曲。

    第九从每个角度看,都截然不同于以往。它体型巨硕,而且在终章已经超越了器乐的极限,有合唱、清唱剧式的咏唱等等。

    亲爱的蒂勒曼先生,第九交响曲曾引发巨大惊讶和轰动,可以说震动了音乐史,并波及贝多芬的个人生活。头八首交响曲比较统一,之后凭空突降下这首第九。每一个乐章的构思都是为了达到极致。

    让我们从第一乐章开篇谈起吧,主题并不直接出现,它是慢慢形成的。从铜管升起的纯五度音程,像是上帝之灵运行在水面(语出《旧约·创世纪》),四度与五度音弥漫在空中,慢慢融合,突然主题以雷霆万钧之势出现了。不同指挥处理这个段落时,区别极大。而您采用的方式促使我在乐谱上写下:“听起来很像布鲁克纳!”圆号声部嘹亮而清晰,的确让人联想起布鲁克纳的音乐。伯恩斯坦的诠释则相反,他更强调主题的浮现,绝对不会让人联想到布鲁克纳。

    T:诠释第一乐章时,你必须做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是否要清晰地奏出开篇六连音,或是让它呈现出一片“布鲁克纳式的迷雾”。我的决定是:两条路都不走,就让六连音以它应有方式清晰呈现,但我要求演奏得极轻。由此就结合了我说的两种选择。结果很有趣:让人感觉到一个布鲁克纳式的开头,但内在精神却大异其趣。我们可以如此想象开头:幕布升起,雾气散去,像是外星生物降临人世。

    如果你只盯着结构,就没有任何神秘可言。当我登上指挥台,必须忘记所有这一切。如果你思虑太多,肯定会没方向。你最需要的正是自发式的把握,步入舞台时,把所有思虑放到一边,完全忽略掉摄像机,最重要的是营造一种氛围。然后,开始……

    K:之后出现一系列稍具旋律性的主题,所谓的“抒情主题”,属于第二主题。发展部改变了主题,使之变得有点善感,更浪漫化,很像德沃夏克,略带波西米亚风味,虽然还算不上纯粹波西米亚式的。随后出现长篇的赋格段,极具戏剧性,而且每个声部都适时略略加快了速度。

    T:从赋格段开始,整个发展部业已指明了,在结尾将会发生什么。贝多芬在稍早时就勒住了缰绳,在赋格段开始时,他已点明:“马上有大家伙要来了,注意啦!”

    K:这个大家伙就是再现部,第一乐章的高潮,贝多芬所做的在当时闻所未闻:渐强一直持续加强,而此前的弱奏,则不可避免地将音乐导向这个段落。富特文格勒在1942年的演绎,是个神奇的时刻,他让定音鼓的敲击显得如此喧嚣,你觉得主题已经被彻底粉碎。

    我听了富特文格勒1942年的这个录音,并曾目睹了战后他在40年代末的演出。最后我明白了,为何这演绎如此不凡,令人激动。富特文格勒释放出暴烈鼓声,把大调段落击成碎片,这是一个惊恐时刻,交响乐坠入深渊,耐人寻味的是,此时它却是大调。相比之下,蒂勒曼与伯恩斯坦指挥D大调段落时比较积极,他们诠释的大调在此亦是肯定正面之意。

    T:这段落足以让你寒毛直立。但我的感觉是第一乐章尾声才是真正的高潮,结尾像是葬礼进行曲,节奏略略放慢。

    K:您让结尾听起来有点消沉苦涩。

    T:没错。

    K:而伯恩斯坦指挥时,更为从容。

    T:我之前说过,要演绎作品,你就必须面对重大抉择。为了这段葬礼进行曲,要营造特殊氛围,所以提前就得让音乐显得滞重。如果可以和贝多芬共进晚餐,我会问他:在这儿可以慢一点吗?或问:您选择这种速度,有特别理由吗?我非常想听听他会怎么说。而我猜,他很可能说: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

    K:第九的第二乐章名义上不叫谐谑曲,但它实质就是。乐章标为molto vivace,非常活跃的,我的感觉像一趟刺激的地狱之旅。第九在维也纳首演时(1824年),第二乐章开始演奏,就有观众发笑,可它并不叫谐谑曲呀。我想过,这是个滑稽的乐章吗?一开始时,的确有一条跳跃的旋律线,其节奏被瓦格纳称为”Tombola”(中彩了):先一下,休止,再来一下,再休止,真是个滑稽的小惊奇。但该乐章从整体上说,我觉得并不滑稽,而且它也不叫谐谑曲。

    T:的确令人惊讶,你可以说它是滑稽的,但贝多芬音乐中的逗趣,总有点古怪。我觉得贝多芬的逗趣总是太沉重。这个乐章其实既非滑稽也非嘲笑,极强音使得音乐多少有些狂野,它很难驾驭。你要坚持住这个节奏,不让它被削弱,一直固执、固执下去,我觉得这可不是滑稽!观众发笑,也许是因为音乐和他们预期的不一样。而且,笑常常是……

    K:是一种释放。

    T:或者说不确定,如果你一下子摸不着头脑,也会笑。说实话,如果你按照贝多芬所要求的速度去演奏,音乐就会像一阵席卷而过的暴风雨,谈不上任何程度的清晰发音了。速度标记实在太离谱,尤其是快到三声中部的过渡段。有些指挥让过渡段落的速度不变,然后加快冲入三声中部,这就造成速度太快。

    K:这不符合三声中部的特点。(视频此时插入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的片段,速度正是过快。)

    T:您说得没错。

    K:三声中部开始时应该有天真的感觉。我认为,贝多芬所给的节拍器速度,只能说指明了一个大致方向。奇怪的是,他要么觉得所有的东西都一样快,要么一时兴起,把速度标得五花八门,就像他在奏鸣曲里做得那样。

    T:可音乐家不都这脾气吗?特别是歌唱家,他们有时气长,有时气短,就会唱得较快或是较慢。玩音乐就是要这样,因此我反对规定节拍器速度。如果盲目遵守节拍器速度,就太糟糕了,太不人性化!

  • K:第九交响曲的慢乐章是一个著名的柔板。该柔板已超越普通人性的范围,它不在乎感情,不在乎幸福,它超越了仅仅主观的领域。庄严犹如赞美诗,精美而缓慢,从头到尾高度肃穆,没有一丝忧郁,没有多余表情。伯恩斯坦的诠释具有奇妙的敬畏感,他演绎的柔板前二十小节足足持续了3分钟,相比,蒂勒曼只使用2分钟,差别太大了。不过,蒂勒曼并没有指挥得太快,只是伯恩斯坦处理得太慢了。

    T:要怎样处理这样的慢乐章呢?你可以试试非常浪漫化的方式,我敢肯定效果会很棒。但经过了前两个如此惊人的乐章之后,你已经来到了一个关键点。在这里,如果你可以少输出150%,不是也一样有效吗?这的确是一片神圣的肃穆,但如果你太严肃地处理它,过头成了呆板,就成问题了。这座名为第九的高峰中有嶙峋陡壁、深邃山谷,但是,它也有绿洲。

    K:瓦格纳曾说——慢乐章就像安息日,它让人彻底放松,费时再长也没关系。而在音乐会中,你还能体会到演奏慢板时,观众的心态变化。音乐会刚开始后,厅里没全静下来,有节目单掉在地上,糖果纸发出沙沙响等等。但等到慢板出来,整个大厅总会在此时猛然变得宁静,人们会和音乐一起呼吸。如果你想让音乐打动听众,这可是最佳时机。

    T:在演奏慢板时,曾有争论关于弦乐该用多少揉弦,很有趣。有一次,我跟一位小提琴手谈到这点,他说:很清楚,揉弦应该用得恰到好处。这话没错。想到我的乐手们是这样热爱演奏音乐,真是太美妙了。一个指挥只能努力做到和他们一样棒才行。

    K:不光是乐手,指挥也得像亲手在演奏一样。富特文格勒、克伦佩勒、尼基什都是这么做的。这个过程像是某种渗透式的传达。T:我站在台上,对自己说:这个指挥台,面对管风琴,曾有多少大师站在这里,和维也纳爱乐合作,指挥同一首贝九。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但我也有野心,我想加入这个行列,否则我绝不会站到这里。的确,只有极少数地方才让指挥有这种感觉,你会对自己说:想想看,有谁曾在此指挥过同样曲子,他们也许正看着我呢。

    K:他们大概听得更仔细吧。

    T:天哪!

    K:终曲乐章始于器乐演奏部分,当时唱词还未开始。但在好几处,音乐已经悄悄预示了合唱主题,也就是“欢乐颂”主题。它在宣叙部分也有暗示,只是一开始听者还无法把握其意。你尚不能确定,贝多芬是否在预示主题,也许只是巧合,你当时还说不准。但最后,欢乐颂主题完整而轻盈地奏出,才会让听者恍然大悟。

    蒂勒曼首次在乐队上完整呈现欢乐颂主题时,和其它指挥一样,处理得极为轻柔。但不同的是,他之前刻意做了一个很长的休止,以突出之后欢乐颂的重要性。

    T:有些最特殊的时刻,你最好什么都不做。比如如何来控制这个休止的长度。我的后背能感受到观众具有穿透力的目光,如果紧张感觉依旧,我会再等一下。这点我自己可以感觉到,也可从乐手表情上读出来。当主题进入,要轻得犹如喃喃耳语。

    K:第九交响曲是以合唱结束的,这在当时很罕见,对贝多芬也不同寻常。音乐有自己的语言,比文字的表达范围更广。这就是贝多芬古典乐派的重大意义所在,例如在他的奏鸣曲、四重奏和交响曲中优美的慢乐章。可是,现在贝多芬却说:巨大的欢乐奔涌,我单用音乐已无法表达,现在我选择文字!这并不表明贝多芬不信任自己的音乐,只得借用席勒的歌词来表达欢乐之情,并非如此。

    T:也许他是从戏剧性上着眼,加入合唱更有舞台感觉。从歌剧《费德里奥》以及其他作品中我们得知,贝多芬一向对写作歌剧和舞台作品十分头疼。但贝九此处,让唱词进入的段落绝对是戏剧妙招,贝多芬堪称戏剧大师!

    K:一切纯粹的情感,相对都很难表现。很少有人能处理得有意思,或者干脆就换成混合形式。纯粹的幸福感、或是纯粹的爱、绝对纯粹的痛苦,都是极难表现的,贝多芬充分知道这点。你不能责怪他长期回避欢乐颂主题,长达三十年(凯泽此处似乎指贝多芬首次酝酿此主题的时间,后来他也曾在1808年将其用于《合唱幻想曲》)。但最后,他把整首交响曲都献给欢乐颂,的确是来之不易。当时,贝多芬耳聋,日常生活非常不幸,财务千疮百孔,一切都乱糟糟的,而他却写下“无比欢乐”!这肯定是一种过度的补偿!所以,音乐中倾泄而出的极度亢奋,没有人感觉不到。

    T:乐谱中强有力的段落有种危险——最强音会维持得太久。你必须斟酌,是否真要按照乐谱照单全收,是发挥到极限,还是保留一点空间。有时,我们得有所保留。

    K:结尾还有挺危险的段落——四重唱“四海之内皆兄弟,在你温柔羽翼下”(Alle Menschen werden Brüder, Wo dein sanfter Flügel weilt),羽翼一句(Flügel weilt),对演唱者造成很大困扰。因为音域非常高,尤其是女高音独唱,她不但要达到降B音,同时还要轻声唱。如果大声地吼出一个高音,大多数人都能做到。但是如果以强开始,然后又回到弱,又得保持音质,没有抖动。这真是贝多芬无情施于歌唱者的残酷考验!

    T:贝多芬让歌唱家唱这么高,有他的道理。他在用最极端的手段来表达情感。简直像他本人在这里直接教训我们——“还不明白我为何要这样做吗?我要的就是极致!哪怕用强迫方式来得到!”没错,他用的就是暴力!

    K:在最后,贝多芬逐步加强到一个最急速的收尾。从音乐角度看,我无法理解。

    T:您知道吗?那根本不需要去理解。有些东西不需要你去懂,就是这样!贝多芬创造一个有机的混沌。也许对指挥来说,这段写得笨拙,包括整个尾声。慢板部分突然再次回来,感觉像唱片有裂缝,滑槽了,速度突然一变。末乐章的特殊感觉,缘于它具有某种不可演奏性。乐团中的一些乐手,包括首席库舍尔都曾告诉我:“其实,末乐章是无法演奏的。”

    K:确有不少人觉得贝多芬写下无法演奏的曲子,是因为他自己已丧失了听力。可是,歌德说得对:贝多芬失去了听力,主要干扰的是他的社会交往,对他的音乐创作影响不大。真是智者之言!贝多芬可聆听内心音乐,无需外在听力。

    T:人们有疑问,是因为其中有令人不安的东西。人们最好有合理解释,他们想要的答案是:他耳聋了,他不能再创作了,作品里有不少错误。可是,我可以感觉到其中的力量和叛逆,其中的巨大力量一次次刺激我、点燃我。每次只要我演绎它,就是如此。我心中始终记得——这个乐章揭示出永不放弃的宿命:哪怕又聋又病,但永不放弃!我亲爱的朋友,不就是如此吗?

    K:太棒了,下次让我们聊聊《庄严弥撒》吧!

    T:喔,不要吧!(大笑)

    系列连载至此终,再次感谢Novich的辛苦校译并授权转载

    扩展阅读: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69.197.***.***
    069.197.***.***
    14
    069.197.***.***
    069.197.***.***
    13
    014.106.067.***
    014.106.067.***
    发表于2013.06.03 22:05:25
    11
    222.191.155.***
    222.191.155.***
    发表于2013.05.10 19:44:54
    10
    03
    最好做成PDF,方便阅读和保存。
    发表于2013.05.07 12:19:06
    9
    03
    热烈鼓掌,如此精彩的连载。
    发表于2013.05.07 10:18:21
    8
    222.212.177.***
    222.212.177.***
    发表于2013.05.07 10:17:03
    7
    03
    发表于2013.05.06 22:15:08
    6
    能谈谈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就好了。
    发表于2013.05.06 21:04:54
    5
    183.012.197.***
    183.012.197.***
    发表于2013.05.06 20:59:26
    4
    像布鲁克纳,我同意!!
    发表于2013.05.06 19:40:12
    3
    202.114.129.***
    202.114.129.***
    发表于2013.05.06 19:39:08
    2
    124.077.142.***
    124.077.142.***
    发表于2013.05.06 19:05:44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2576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