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大立:从打口碟小贩到知名乐评人
黄锐海 陈嘉怡 林斯静 于 2013.06.17 10:31:09 | 源自:南方都市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40

在中国乐评界,邱大立是个异类,因为现今这年头,已经很难找到另一个像他那样,还一直坚持靠纯粹乐评撰稿为生的人。

19年前,邱大立来到广州,从一名打口小贩开始,到后来成为一名备受尊重的乐评人,一路来靠的是他对音乐的真诚。左小祖咒曾这么评价邱大立,他有着常人少见的忠厚,“你周围有不说谎的人吗?大立从小到大都不说谎,包括他的文字。”

其实在九零年代末,邱大立的名字已经在内地音乐圈名声赫然,他的乐评甚至被盗版商视为宝典,不少盗版商就看着他的推荐去进货。而因为曾开过一家以卖打口为名,实为中国独立音乐圈广州收容站的“第一印象”小店,邱大立也得了一个比他的乐评人身份更响亮的名号———“打口教父”。

这是邱大立在广州用了十多年积累的回忆。明天,这位“打口教父”乐评人将带着他那一万多张唱片离开广州,回芜湖老家照顾他年迈的老父老母。于是上月底,广州一众圈内人就在191酒吧给他举办了一场践行派对,每个朋友都给大立唱了一首送别歌。

日前,南都记者来到大立在黄埔古港的家里,与他聊聊这些年的故事。他说,自己在广州待了19年,给南都写了15年的稿,而未来,他也还是会继续写下去。

  • A:“看门人”、“音乐编辑”——一部收音机带他入门

    十多年前,在广外的男生宿舍食堂门口,有一个摆地摊卖打口唱片的腼腆男人,当时很多文艺小青年都喜欢去他那儿淘碟,因为你买得少的话,他就会直接把碟送你。

    这人就是邱大立,当时他已经来广州两年,那时候他还不是乐评人,而在成为打口小贩之前,他是《音乐天堂》杂志的一名编辑。这些故事,要回溯到19年前。

    “我是安徽芜湖人,来广州前,我在老家一个服装厂打工,是这个厂的看门人兼消防员。”那一年邱大立刚20出头,当时他有一台收音机,是可以收到英国BBC电波的,于是在打工之余,邱大立就抱着这台收音机,听了很多当时极为新奇的欧美音乐。

    “记得是1993年的夏天,我在芜湖买到了第一本《音乐天堂》杂志,后来就开始给他们写稿,但当时还不是写乐评,主要还是写一些欧美音乐资讯。”因为能听到BBC,邱大立就把每年的Billboard榜记录下来,给杂志写稿。当时欧美乐坛发生了什么大事,他都能第一时间知道,“譬如1994年4月8号,Kurt Cobain自杀的消息,我就是在BBC听到的。”1994年年中,《音乐天堂》招人,就找到了邱大立,而那时候邱大立也正有离开老家的打算。他把看门人的工作辞掉,买了张火车票跑到了广州来,在《音乐天堂》当了一名编辑。但他只在那里干了一年半,1995年底他辞职离开,接着去了北京、天津、深圳流浪了半年。1996年的8月,他又回到广州,从此就一直呆在这座城市,至今19年。

    B:“打口教父”——他们不仅在我那儿买打口,还“偷”

    “打口教父”这个名号,是另一位乐评人颜峻给他起的,邱大立说,因为当时北京圈子里的人来广州,不熟悉门路,只知道在他那儿能买到打口碟。

    但邱大立卖打口,并不是为了谋生。他回忆,当时他回到广州,就想自己编一本音乐杂志,叫《声音》。1996年11月,他花了3700元自费出了创刊号。“当时我就是想怎么卖这本杂志,后来一个广外的朋友跟我出主意,说你可以去进一些打口碟回来卖,然后顺便卖你的杂志。”于是邱大立成了一名打口小贩,在广外摆起了地摊。可惜大立这本杂志,最终也只有这本创刊号,后来再没发行。但在卖打口的同时,他也开始了自己的乐评人生涯。而他在广外的地摊也只摆了一年,到了1998年底,大立就放弃了这门生意,开始做专职乐评人。

    2002年,在体育西路的育蕾小区,有一家当时文青们相当追捧的小店,叫“第一印象”,这是邱大立打口生意的延续。“因为之前卖打口认识了一些音乐上的朋友,后来就跟另外三个人,每人投资5000元开了这家店。”

    这家“第一印象”也是当时北京音乐圈的人来广州后的聚集地,左小祖咒、舌头乐队、周云蓬、小河等等现在名字响当当的独立音乐人,那时候到了广州都会聚在这家小店里。而大立当时在同和的家,则成了这些人的“收容所”。

    “那时候舌头来广州演出就住我家,他们不仅在我那买打口,还偷,记得他们在我家就爬到柜子顶部,把我那张珍藏的King Crimson(克里姆森国王)唱片给偷了,后来我去北京,又把这张碟给偷了回来。”

    所以邱大立会说,因为卖打口,他认识了很多朋友,但他其实一直是在做赔本买卖。2006年,“第一印象”结业,大立把退出来的钱算了下,刚好够四个股东每人拿回5000元成本,而唯一赚回来的就是那满屋子的碟。

    C:“乐评人”——唯一可以一辈子做的事情

    写乐评,是邱大立觉得唯一可以一辈子做的事情,因为他觉得这是最适合自己的一份工作,于是他一直坚持到今天。

    “我从1997年开始写乐评,公开发表过的第一篇,应该是那一年5月在《粤港信息日报》的乐评。”邱大立是个“数字症患者”,任何事情的年份时间他都能牢牢印在脑海里。“我给南都写的第一篇是1997年12月,记得当时是蒋明编稿,写的是齐豫的《骆驼·飞鸟·鱼》。”

    南都是邱大立供稿最多的一份报纸,直到今天,他还在给这份报纸写稿。他感慨地说,自己在广州待了19年,就给南都写了15年乐评,“我这十几年,大概写了五百万字的文章,其中差不多有一半都是给南都写的。”在给南都写的文章中,邱大立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12月那篇纪念约翰·列侬逝世20周年的专题,“我大概写了四个版,都是一个人写的,当时互联网也还不发达,我全部内容就是靠翻译打口带。”

    邱大立对音乐启蒙,是从欧美音乐开始,但他这十几年的乐评生涯却以关注华语音乐为主,特别是近十年来,他对华语音乐,还有台湾的原住民音乐的关注度越来越大。“我对华语音乐真正的关注,是从张国荣去世那一年开始的。”

    也是那一年前后,邱大立参与了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的评审工作,并一直延续至今。“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对台湾音乐是一味吹捧。但我觉得,人喜欢一个东西,其实没有必要跟其他人去解释。”

    D:“不批评家”——我的文字是最佳推荐广告

    如果关注邱大立乐评的人,应该会发现他的文章有一个特性,就是大部分都是介绍他认为值得推荐的音乐,而极少以批评的态度去写作,这也是让他跟其他乐评人区分开来的关键之一。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乐评人等同于批评家,特别是近些年新晋的一些年轻乐评人,不找一些他认为差的作品来抨击下,就觉得自己不是在写乐评,邱大立对这种观念极端不认同。

    “我觉得Radiohead有一首歌的歌名很能说明我的态度,《Everything In It's Right Place》,每件事物都处于它正确的位置,每个人的站位都没什么不对的。大立希望把一些好的东西记录下来告诉给别人,“我觉得这是一种更大的意义,也是我至今为止写乐评的乐趣。”

    或许正因为邱大立的乐评推荐性太强,在九零年代末盗版碟还相当猖狂的年代,当时的很多盗版商就把他的文章当作指标,邱大立推荐哪张唱片,盗版商就马上会发,大立自己也笑说:“其实我不是乐评人,我的文字是‘商家最佳推荐广告’。”

    他的生活——在他脑子里,钱也是跟音乐联系起来的

    尽管大立当年被动地给盗版商带来价值,但他自己却没有获得任何实际的回报,其实,这些年来邱大立一直靠纯粹的乐评撰稿为生,外界都知道他生活得相当拮据。但在他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我常常会做这样的事情,譬如写了一篇罗思容的文章,然后用稿费去买一张Sting在香港演唱会的票,然后我又用写Sting演唱会报道的稿费,又去买了罗思容的唱片。”在大立脑子里,就连钱也是跟音乐联系起来的,他似乎并没有其他方面需要用到钱这个东西,当然,除了最基本的吃住问题。

    “说实话,写乐评的收入,就是刚好能维持这些年的生活成本而已。”大立并不打算掩饰自己生活拮据这问题,他略带感慨的说,记得自己1996年回家的时候,带了一万块钱回去。但这次他回家,带回去的是一万张唱片。

    明天,大立就会带着他那一万张唱片回到芜湖老家,他说,离开家已经快20年,确实开始想家了,父母现今也都70高龄,虽然身体还不错,但这么多年来他基本没怎么经过孝道,突然有一天,他就特别想回去陪陪他们。“因为像我身边的朋友,很多这个年龄的,有的父母都已经不在了,这对我自己也是一个提醒。”

    朋友祝语

    我觉得认识大立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了,好像已经很久很久。他从一个少年开始变老,但是我们在音乐中一直没有变老,大立的热情依然不减当年。他就一直在用自己的音乐底线完成神圣的使命——— 把好音乐、有品格的音乐推荐给大家。现在他要离开广州了,我们会觉得有点惋惜,这个地方失去了一个对音乐执着的人。我还保留着当年大立的手写稿纸,但是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可以上网,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将理想发扬光大,只要还有对音乐的热爱。大立,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一路走好,ByeBye~~——— 蒋明(接收大立第一篇南都稿子的编辑)

    邱大立是来自外太空或者直接的非人类,40岁的马拉松选手,在他离开广州之时,他已经无需掩饰自己的身份,光环之类太弱,但神父之名太二,所以我们宁可相信,他疏离我们只是为了守候更多疯子的传奇。让我们评价他,不如让他评价我们。——— 李二(乐队贝司手,海石音乐创始人)

    1995年的秋天,我骑着自行车利用学校午间休息的时间,从天河区蹬到广园中路《Music Heaven》的编辑部,去买几十盒《Music Heaven》的卡带及杂志。那时候邱大立留着长发,戴着大大的眼镜,皮肤很白,典型文青模样。之后的两年,我一次又一次往返于编辑部和学校之间。后来,MH不办了,我开始了和邱大立的笔友通信,是得多有耐心,才能忍受一个幼稚的高中生的信件呵,以至于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对不起他诶。转眼18年过去了,邱大立始终在我认为最重要的朋友圈里,并不常联络,可是他是重要的,像一个原点,我们都在改变或者离开,而他总是在那里。现在他要“挪窝”了,改变是好事,邱大立永远是邱大立,无论他在哪里。———小布鲁同(大立友人、笔友)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这几天在第一印象的网店里面买了几张cd,偶尔翻出原来冲动时候买的那本《通俗歌曲》20周年纪念刊有邱大立的文字,感觉 和原来一样,很喜欢 之前《音乐天堂》的李二,许是真的不再年少和清纯了,已经不想写字,不想记录,或许是懒惰,又或许是因为觉得文字的无力了!
    发表于2013.07.21 12:46:56
    10
    丘大力,颜老师,哈哈~~我果然老了~~~~
    发表于2013.06.21 15:40:31
    9
    059.173.247.***
    059.173.247.***
    发表于2013.06.21 13:02:57
    8
    125.043.***.***
    125.043.***.***
    当年狠淘打口的岁月很怀念啊
    发表于2013.06.20 22:45:13
    7
    03
    卖过打口带,时光荏苒……
    发表于2013.06.20 13:22:34
    6
    125.069.076.***
    125.069.076.***
    发表于2013.06.19 20:20:22
    5
    发表于2013.06.18 23:48:54
    4
    183.004.088.***
    183.004.088.***
    发表于2013.06.18 23:48:02
    3
    222.185.249.***
    222.185.249.***
    发表于2013.06.18 10:27:45
    2
    121.008.***.***
    121.008.***.***
    打口带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只要上网,就能下载到任何你想找的音乐,但是已经没有当年疯狂痴迷的感觉了
    发表于2013.06.17 12:02:04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7317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