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多带走了什么?
张佳林 于 2014.03.08 15:07:05 | 源自:蝉雏的花雾居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8.50/34

  • 阿巴多的去世是一件令全世界古典乐迷惋惜的事情。他是继托斯卡尼尼之后,作品掌握最全面、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意大利指挥家。从纯“伴奏”的肖邦钢琴协奏曲到乐队内容高度复杂的《春之祭》、从意大利歌剧到德奥巨匠的交响乐作品,他都留下过堪称经典的唱片录音。他历任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艺术总监,伦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维也纳国立歌剧院艺术总监、柏林爱乐乐团艺术总监、萨尔斯堡音乐节音乐总监。特别是作为意大利人,能够接任卡拉扬的位置并掌管代表德意志文化传统的柏林爱乐乐团十二年直至因病卸任,更说明了阿巴多卓越的艺术造诣和能够跨越文化隔阂的人格魅力。

    阿巴多的逝世不属于非正常死亡,应该也不算“英年早逝”。我们惋惜甚至悲痛,但似乎没有震惊与过于痛心的理由。对于一位已经与癌症抗争15年、享年80岁的老人,安详与宁静的离世本身也是一件应该获得尊敬与祝福的事情。作为近十年来很多乐迷心目中的“世界第一指挥家”,阿巴多的离世的确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是新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十年前卡洛斯.克莱伯逝世的时候很多人说:“一个时代结束了”;十八年前切利比达克逝世的时候有人说:“最后的大师离去了”。再往前,伯恩斯坦、卡拉扬、卡尔.伯姆、富特万格勒、托斯卡尼尼、魏因加德纳、尼基什、马勒等等大师离世的时候,可能都会引发“再也没有了”的悲叹。但近百年来乐迷们之所以会经常悲叹,直到现在我们为阿巴多的离去悲叹,正说明“再也没有了”的只是大师本人和属于他的艺术,而“时代”和“艺术精髓”的随之而去,往往会被证明还要等下一次。正如“最后一位浪漫主义钢琴大师”的名号至少有四位大师享有过了,而且似乎永远还会有下一个“最后一位”。

    在今天我们在网络神坛上祭奠驾鹤西游的阿巴多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乐迷会回忆、重温十几年前他在我们心目中的位置。别的地方我没有做过调查,但至少在15年前的北京、上海、广州的乐迷和发烧友圈子里,很少有人提起阿巴多会肃然起敬。在当时,阿巴多在多数情况下,是被作为与独奏家合作协奏曲的指挥家而被提及的。儒家文化中有两个突出的传统:崇古、尊重新亡者。国人往往有一种下意识的“一代不如一代”的观念,而且时不时的就要为此表达一下感慨与无奈,无论艺术、世风还是文献,新的总不如老的好。于是最完美的中国人要追溯到尧、舜,最玄妙的艺术和著述远在春秋时代。还有就是对正在办丧事的故人,除了被官方正法的以外,通常没有人会在这时候认真的总结他的功过是非,而是非常厚道的称颂他的业绩与美德,冠以由最吉祥美好的字眼组合成的谥号。等过几年,故人坟头长草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相对客观完整的生平,与没有预设立场的评价。

    阿巴多在逝世前十几年中的艺术造诣的确日臻化境,特别是他诠释的贝多芬、马勒的交响曲,令许多专业人士和资深乐迷五体投地、心神激荡。同时他出众的个人魅力和社交能力,也使得他成为最近十年世界古典音乐界最具影响力和执行力的几个人之一。比阿巴多年轻11岁的巴伦波伊姆近年在国内也逐渐获得了早该获得的尊重与推崇,这既是因为他本人艺术造诣确有精进,也是因为他的年龄和“行政”地位终于熬到了能被国人广泛认可的程度。若干年后当他不可避免也会离去的时候,我们可能还会重复今天隆重与充满激情的追思,哀叹“再也没有了”,而完全忘记了就在不久前,很多人还在奚落他“业余指挥”“好好回去弹钢琴吧”。艺术家总要到临终前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尊重吗?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9082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