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第二交响曲——所谓“复活”
幽州节度使 于 2014.03.09 13:06:41 | 源自:豆瓣网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50/57
  • 古斯塔夫·马勒是当今最迷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吸引了今天几乎每一个指挥家去指挥,而且也让众多的听众们为之着迷。在马勒的作品里,他将自己带入到种种假设的情境中,并通过自己的种种感悟来阐释人生的意义。因而,马勒追求的交响乐要涵盖整个宇宙万物,要描绘世上一切事物的精神也吸引了今天的很多人。因为极少有作曲家的作品如马勒那样,曲如其人。

    马勒擅长树立一个英雄形象,并将自己带入这个英雄形象中。而且,这个英雄形象不仅贯彻了他的某一部作品,而且也贯彻了他的每一部作品。这种手法从他的第一交响曲就已经确立。在他的第一交响曲里,作品的开头部分的那种万物初创,由混沌走向有序,并且欣欣向荣的气息就预示了马勒的时代的来临。确实,马勒第一交响曲里开创的世界成了他之后的所有作品的大背景,以至于我们无论再听他的什么作品,都能找到这个英雄的影子。然而,他的第一交响曲的首演并不成功,甚或说是遭遇了当时观众的巨大的排斥。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马勒在他的第二交响曲的一开始就安排了一个葬礼进行曲。

    马勒是一个非常擅长写葬礼进行曲的人。他在第一交响曲里,就用了一种谐谑的手法描谱写这种死亡的音乐,以至于那段音乐听起来既荒诞又诡异,甚至带有着一丝邪气。而马勒的第四交响曲里,这种邪气就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在第二乐章里,代表着魔鬼撒旦的小提琴引诱着孩童走向那未知的黑暗;然而倘若在不知道这个背景的前提下去听这个乐章,则又是一个非常优美欢快的乐章。而在他的第五交响曲里,我们又看到了与第二交响曲相仿的开篇就是葬礼进行曲的结构。如果说,第五交响曲开篇的葬礼进行曲是预示着第六交响曲最终的幻灭的话,那么第二交响曲开篇的葬礼进行曲则显得单纯得多。

    第二交响曲开篇的葬礼进行曲多少带有一些埋葬第一交响曲首演的失败带来的阴霾的意思。这点不难理解,在初出茅庐的第一交响曲遭遇失败之后,马勒那种敏感脆弱的心理必然会影响他之后的交响曲的创作。而实际上,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也并不是马勒在那个时候写成的,而是之前的一部不太完美的作品《死之祭奠》。因而,选择这部作品作为第二交响曲的开篇其意味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马勒不会单纯地为了用葬礼进行曲开篇而这么写。实际上,马勒的第二交响曲与第一交响曲有着共同的英雄形象。在第一交响曲的末乐章,当那一声镲过后,随之而来的管弦乐一片欢腾便将英雄从地狱拉到了天堂。那么在第二交响曲里,马勒延续了英雄的死亡,将这种死亡进行了进一步地深化和升华,并将英雄的这个形象大而化之。这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写的作文,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出发,最后一定会用某个道理或者哲理作为总结。马勒的第二交响曲也是如此。而且,最后的这个哲理带有着强烈的宗教意味,而马勒的宗教情结也在这部作品里暴露无遗。

    马勒是一个很喜欢连得勒舞曲的人。这大概跟他的身世有关。而且马勒在他的许多作品里都用到了连得勒舞曲。比如第一交响曲的第二乐章,第二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乃至第九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不得不说,连得勒这种奥地利乡村舞曲在马勒的笔下焕发出了非常多样化的色彩。马勒的第二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正如马勒所言,当你参加完一个朋友的葬礼后,你难道不会回忆一下有关这个人生前的许多美好的事情吗?那么这个第二乐章也是这样。

    没有过分的悲痛,也没有马勒一贯对死亡的妖异的描写手法,这是一个非常质朴的乐章,优美得令人心碎。主题三次变奏,第二次以大提琴醇厚优美的音色呈线性流畅的演奏,而第三次则是弦乐的拨弦,以点盖面地将主题呈现。年轻时的马勒并不像他后期的作品里看起来的那样神经质。相反,在他的早期的作品里无处不流露出浓浓的田园风情。而正是在这种田园风情里,马勒完成了对英雄形象生前的美好的回忆。

    第三乐章是马勒创作的最为绝妙的乐章之一。它有着非常富有流动感的旋律,处处流露出灵性,并且极为神似意识流。这个乐章的旋律就像托卡塔一样地流动着,欢快,狡黠。后来,这个乐章的主题也大量出现在贝里奥的交响曲(Sinfonia)里,并被贝里奥理解为这个乐章可以看成是“一种近乎意识流和梦的解释。因为那种流动性,是马勒诙谐曲最直接的表征。它像是一条河流,载着我们途经各种景色,而最终消失在周围大量的音乐现象中。”

    而马勒在这个乐章里所要描述的,也是一个非常狡黠的故事:帕多瓦的圣安东尼向鱼类布道。他苦口婆心地劝导森林里的动物们该如何体面地生活,要互相友爱,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而森林里的动物们在此刻也极为认真地聆听着。然而当布道结束后,动物们马上又四散开来,过着与之前并无二致的生活。

    其实,马勒在这个乐章里提出了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命题。他在用这则寓言影射当今在世的人们:人类虽然拥有着高科技,可以环游整个地球,甚至踏上了月球,但人类的情商,或者说人类的心智却仍然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阶段。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就如同生物实验室里的草履虫一样,依然有着非常明显的趋利避害的行为。马勒以他的形式在这里挖苦人类,因为人类不肯追求更高的道德束缚,不肯从过往的错误中汲取经验,更为了世俗的财物而放弃道德的约束。所以,这个第三乐章虽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谐谑曲,但其内涵却是极为深刻的,其哲学命题之尖锐和深刻也是古典乐作品里少有的。

    紧接着,当一声吊镲的叹息声过后,便是短小却又深邃的第四乐章。第四乐章“初光”是一段非常宁静而又深刻的与灵魂和上帝对话的音乐。从歌词中,我们不难窥见马勒对于人生世俗的生活以及人死后该何去何从的思考。他像一个孩子一般地渴望上帝的一点点亮光,希望被这点亮光指引过上幸福永生。

    马勒是一个相信来世的人,所以他对复活的理解也依附于他向往的来世。而这种复活其实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复活。这在第二交响曲的末乐章里将会有一个非常深刻的阐释。

    在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初稿里,作品本该到此结束,因为马勒实在找不出足够匹配的素材来引导出这部作品更为深刻的内涵。直到他参加了汉斯·冯·彪罗的葬礼,并在克罗普斯托克为之所写的赞美诗“复活”中获得灵感,以此完成了恢弘的末乐章。

    第二交响曲的末乐章是一段效果惊人的幻想音乐。在这个乐章里,马勒以天马行空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异常玄幻的场景。从这个场景里,我们不难发现马勒追求音乐涵盖宇宙万物的精神。我们可以窥见天地初开,太初有道的那一刻,也可以窥见万物复兴,欣欣向荣的一刻,更能通过合唱团唱出的赞美诗窥见马勒对上帝的赞美。的确,能驾驭如此复杂的线索,充分地调动每一样乐器以及庞大的合唱团来完成这个乐章,也只有马勒能完成这个任务。在这个乐章里,合唱团之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马勒以他极强的戏剧性张力和丰富的音色表现力所构建的这个乐章,也是其对来世所谱写的一个序奏。当场外的铜管乐响起的时候,我们不难联想到《圣经·启示录》里有关天使的七个号角的传说。只不过,在《圣经》里,天使每吹响一个号角,地球便被毁灭一部分;而在马勒的这部作品里,号角只是一盏灯塔,指引人们走向美好的来世,过上幸福永生的生活。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种来世?它是怎样到来的?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光从作品的角度出发是不够的。马勒有着非常强烈的宗教情结,这种宗教情结不亚于布鲁克纳。所以,要想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圣经中对于“复活”和“来世”的记载。想要理解这段记载,我们可以从“哈米吉多顿大战”开始。

    所谓“哈米吉多顿大战”,实际上就是上帝与魔鬼撒旦进行的最后一场战争,也是上帝最终打败撒旦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撒旦纠结了地球上各地的王,在哈米吉多顿联合起来与上帝对抗。联合起来与上帝对抗的地球上的诸王象征着地上的世界的堕落,因而,上帝就会毁灭这个世界,并创造出“新天新地”,也就是之后的“地上的乐园”。

    那么,人类该何去何从?圣经记载,当“哈米吉多顿大战”结束之后,凡是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人都会被复活,并且接受上帝的审判。而这种审判具体的实施者是耶稣基督,上帝是作为最终的审判者以及实施者存在的。在某些教派里,凡是被上帝审判为有罪的人,都必将在地狱里囚禁,被审判为无罪的,都将在天堂过幸福的永生生活;而在有些教派里则认为,凡是被审判为有罪的,都将获得一个重新认识上帝并接受上帝统治的机会,并同那些被审判为无罪的人一同在今后地球上的“新天新地”,也就是地上的乐园里过幸福的永生生活,而只有14万4千人才能升到天上,与上帝和耶稣基督共同统治地球。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种审判在圣经里是具体的记载着的,而这种审判的前提就是“复活”!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马勒的复活意味着什么,也就不难理解马勒对上帝的依赖,也就不难理解马勒对来世的向往,也就不难理解马勒对死亡的描写。

    但是,“复活”这个线索在马勒第二交响曲里的走向,在作品的结尾的合唱里却峰回路转了。从合唱的歌词里,我们并没有发现“审判”这个字眼,甚至我们没有看到审判的实施者“耶稣基督”的字眼。也就是说,没有审判。审判没有了,所有人都平等了,人人就好像婴儿的诞生,自然而然地从一个世界过渡到了另一个世界。于是,众人唱出了虔诚的赞美歌,赞美来世的幸福生活,赞美上帝的仁慈,因为没有了审判。

    至于马勒为什么有意略掉了审判,这恐怕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问题,甚至可能会跟弗洛伊德对马勒的研究扯上关系,所以在这里就不具体研究了。而且,我认为这也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马勒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人物,任何人对马勒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而在一定的宗教背景下来看马勒,恐怕其深邃复杂、敏感脆弱的心理又会有着更新的解释。

    但无论如何,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已然成了他的除了第八交响曲之外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也是内涵极为深刻的交响曲之一。这部交响曲阐述了马勒对于人类最终去向的看法,并且试图探求终极的答案。然而,正如他没有描写审判一样,所谓终极的答案恐怕也是不存在的。所以,马勒才有了之后的更多的作品,也从更多的角度和深度来诠释他对于人生的看法。也许,最终马勒发现了,终极的答案可能真的并不存在,任何精神都将会像第九交响曲那样,化为了一缕青烟,然后一切皆不复存在。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83.012.199.***
    183.012.199.***
    发表于2014.03.22 20:31:36
    4
    果然马勒如此小众。
    发表于2014.03.22 20:31:11
    3
    180.168.007.***
    180.168.007.***
    发表于2014.03.13 14:44:35
    2
    180.172.237.***
    180.172.237.***
    发表于2014.03.09 18:03:56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7610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