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简史 下
incarnation 于 2015.01.03 15:40:11 | 源自:www.soomal.com | 版权:投稿 | 平均/总评分:07.68/292
  • 本文为Soomal作者投稿,转载请获得作者至少口头同意。本文结算稿酬1000元,感谢incarnation网友一直以来对Soomal的热心支持,拥有这样的高素质读者是我们非常自豪的事情,因为你们牛,所以我们才硬气。希望文章内容能够带给大家帮助,也欢迎更多网友踊跃投稿。

Part III: 数字化时代

数码时代的曙光

一个世纪又过去了...不,一个千年又过去了。虽然数码相机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威胁性。虽然电子技术日新月异。但看这势头,胶卷的出货量年年激增,数码相机这种没内涵的垃圾东西怎么可能威胁到传统的模拟摄影呢?柯达、富士、乐凯这“胶片御三家”在这新千年,都是这样想的。好吧...也许数码相机确实能打下自己的一片天,也许胶片最终会被取代,但是未来!是属于银盐的!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银盐一定还会和数码共存,因为数码相机的画质,怎么可能比拟银盐呢? ......

于是柯达的脸都肿了...

虽然发明CCD等感光元件的并非是柯达,但柯达设计制造了第一个使用了CCD的数码相机(使用的是仙童公司的CCD)并申请了专利,也在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就如当时定义了135胶卷一般,柯达很快抓住机遇生产CCD,很快成为了该市场的领头羊。在柯达之前,数码相机(或者说,使用CCD等感光元件拍照的相机)大多为科研或军事用途,也有一些是用于医疗事业的。柯达虽然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胶片事业,但也默默地发展着数码相机。

在整整16年之后的1991年,柯达做了两件很让人佩服的事情:

1)定义了第一个可用的RAW格式并准备了配套软件,实现了全数字化的影像处理;

2)在尼康F3机身的基础上,设计并发布了第一台量产的DSLR: Kodak DCS 100. 它长这样:

  • 由于电子工业水平限制,储存器和信息处理装置都在机外,基本上就是需要提着走。

    后来柯达把外部储存装备做成了板子:

  • 其实Sony Mavica (1981) 才是最早的商业化电子相机。由于它的CCD并不以数字信号储存图片,而是使用磁带记录NTSC规格的模拟信号,它通常不被当做数码相机。

  • 由于尼康的机身一直被柯达魔改成数码相机,尼康并没有积极地开发数码相机。不过,1994年,尼康和富士共同开发了E2/E2s相机,它是尼康的第一台DSLR。

  • 另外这货没有回放用LCD:

  • Nikon E2的体积远比一般的35mm DSLR要大,这是因为当时难以投入使用全画幅传感器,被逼无奈使用了一套复杂的光学系统,以将图像缩小(相当于减焦镜),来避免浪费全画幅的像场。

    技术的突飞猛进让人诧异,在1999年,尼康发布的D1已经和今天的D4十分相像[大小上],让人完全不能想象十年前,Kodak DCS100居然那么笨重。尼康D1也使用了APS-C规格的CCD,拥有270万像素;虽然还不是全画幅,但是1.5倍换算系数,也是能忍的。

    这时候,其实数码相机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明显:像素点的增幅几乎和摩尔定律一样快,而价格则刚好像摩尔定律的倒数[每18个月价格为原来一半]。柯达却忽视了这种像开了挂一般的增长速度,没有赶快投机倒把强推数码相机。富士算是逃过了一劫,还用剩余的技术生产化妆品(甚至还有药品),日子过得滋润的很;乐凯嘛...嘛,还活着吧。

    2003年,胶片市场的容量达到最大,然后开始以惊人的速度滑落。同年,佳能发布630万像素的EOS 300D,售价999美元,而1994年发布的Kodak DCS 460也拥有同样的像素数,但售价28,500美元。

    而胶片技术在这中间有没有进步呢?有。

    胶片的垂死挣扎:APS系统

    大家都知道,感光技术的提升允许厂家把胶片的颗粒越做越细,把胶片的感光度越做越高。在同样的技术条件下,画幅越大,受颗粒的影响就越小;反过来,随着技术的提升,小底胶片也能达到以前的大底的水平。这就是APS(Advanced Photo System)的由来。

    APS有三种格式:

    H for "High Definition(高分辨率)" (30.2 × 16.7 mm; 纵横比 16:9)

    C for "Classic(经典)" (25.1 × 16.7 mm; 纵横比 3:2)——纵横比与传统的135胶片一样。

    P for "Panoramic(全景)" (30.2 × 9.5 mm; 纵横比 3:1)

    大部分APS相机都能使用这三种格式拍摄,并且会通过数种方式在底片上表示出该底片的格式,如通过曝光底片边缘形成花纹,或改变底片的磁性表面。该磁性表面还可以记录曝光数据、拍摄时间等[EXIF]每一卷APS胶卷都会有一个六位数序号,能够方便使用者辨认那一卷是正确的胶卷。片盒能够指示出胶片的四种状态[完全未曝光、部分曝光、全部曝光完毕、全部曝光完毕并且已经冲洗]。在当时,如此先进的技术,将其称为“先进图像系统”也并非没有道理。

    各家都有发布APS相机:由于底片变小了,整台机器也就变小了。比如说佳能的这台EOS IX——即使今天看也是非常炫酷的。

  • 传感器之争

    2003年一年之后,未来是数码的这一条已经非常明确。数码相机无与伦比的便利性是胶片相机绝对无法企及的,而即使数码相机的画质还有哪里比不上胶片机,也是在可以忍耐的范围。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数码相机的传感器想做多大就做多大,也不像胶片那样是消耗品;那我们应该把传感器做成什么大小呢?应该用什么来做传感器呢? 于是就有了这一堆传感器格式:

  • 其中,Full Frame(全画幅,FF,135格式)沿用了135胶片的成像格式,APS-C/H则借用了APS胶片系统的尺寸;4/3系统的名字来源于4/3寸摄像管:其成像圈大小等于4/3寸摄像管的成像圈大小。剩下的命名规则,基本上都是看对角线的了...

    当然还有CCD/CMOS之争...

    不过,在数年之内,这个纷争就结束了。 CCD由于过于成本高和读取速度相对较慢,基本上从消费级数码相机中消失了。 FF和APS-C格式成为绝对主流,大多数DSLR都采用这种格式。1寸格式的传感器用于大底DC,而更小的传感器则被用到了长焦DC和更廉价的DC上。

    但这还没完。各家又继续开发了各种黑科技,感光器技术进步的速度令人惊讶,一年更新一次的机身随时让人有买买买的冲动。各种各样的新技术促进了数码摄影技术的提高,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更好、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3CCD:这种技术大多用于摄像机,可以说是目前理论上最好的分色方案之一。

  • 适马的三层感光:

  • 背照式CMOS和索尼的大力出奇迹:

  • 至于效果如何则见仁见智了。 顺带一提,现代天文CCD也多是黑白的(提高效率),拍摄的时候通过曝光3-4次(无滤镜一次,RGB滤镜各一次)后期进行LRGB合成来获得最好的图像。 至于为何是CCD而不是CMOS,在天文的领域,量子效率和信噪比比速度和价格重要。

    然而这时候,困扰可换镜相机的另外一个问题出现了:那就是感光器落尘。

    胶片相机也同样会存在落尘的问题,胶片落尘也曾经是摄影师们的噩梦。然而胶片落尘仅限于表面一点,且后期扫描仪能利用算法修正落尘,所以影响并不算大。另外用胶卷的相机,因胶卷在运动,并不会落下多少尘;哪怕是使用散叶片的机器,也需要经常换底片,并不需要太担心落尘的问题。 然而,由于数码相机感光器前方存在光学滤镜,小小尘粒的影子也可能极大地干扰成像。感光器也不会运动,让问题的难度更上一层楼。 2003年,奥林巴斯的E-1实装了全世界第一个相机除尘系统,使用超声波清洁。后来各厂家纷纷跟进...

    逆军突袭:手机翻身做主

    上世纪末,各相机、电子厂家便试图把相机魔改进手机里。然而,第一台面向公众发售的,是夏普SCH-V200. 这台手机拥有35万像素的CCD和1.5英寸的TFT显示屏,很快就在手机中掀起了热潮。各家纷纷效仿,演变成喜闻乐见的像素大战... 然而这时候,手机上的摄像头拍自拍都嫌像素少。

    在科技领域,一样事物的发展经常会推动另外一个领域的发展。另外两个领域的发展为手机干翻相机成为了可能:其一是社交网络(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发展,其二是新型智能手机的爆炸性普及。

    社交网络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万维网(WWW)的初期就存在。严格来说,简单的、甚至使用Telnet的BBS也属于社交网络。但真正改变了市场的,是非死不可。 2010年的电影《社交网络》已经将马克·扎克伯格的创业史描述得很清楚。总而言之,非死不可第一次让人们意识到原来我们可以如此臭美、信息的传递原来可以如此迅速、原来我们……随后,某只鸟的出现进一步加速了社交网络的发展。它们反过来也推动了智能手机的发展。

    同样,智能手机(Smartphone)也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能够安装应用程序,把手机和计算机的部分功能合二为一的机器,就是智能手机。塞班手机完全能被归类到“智能手机”里。 然而,乔布斯携iPhone改变了这个世界,剩下来的,我相信也不用详细展开了。

    在数码时代,技术的进步让即影即有、即影即传成为了可能,因而人们的摄影理念也悄悄发生了改变。“我曾吃了”、“我曾去过”、“我曾做过”这种摄影理念永远地成为了曾经,而“我来”、“我在”、“我正在享受”成为了大众的新理念。

    换言之,拍照对于普通人的作用,从记录变成了臭美。智能手机无时无刻都能够连接国际互联网,能够方便地登陆人气的社交网站,因而能做到随时随地分享。宝丽来(Polaroid)公司之所以衰落,就是因为它没能抓住这一理念的变化,固执的推销自己已成过去式的理念,因而被淘汰了。

    iPhone的前三代普普通通,毕竟一开始已经给了人如此大的震撼,后面继续吓人就不对了。 于是在2010年,苹果推出了iPhone 4. 它的五百万像素背照式摄像头终于有了一用的价值,并且成为了所有消费者手边最灵活、最简单、最好用的拍摄器材。借助非死不可、某只很烦人的鸟、新浪微博、同年推出的Instagram等社交网站,它很快让消费者们手边的消费级DC黯然失色,跪地不起。 由于当年的iPhone是行业标杆,各厂商纷纷跟进。于是诺基亚有了1200万像素+氙气灯+卡尔蔡司镜头的诺基亚N8,2012年又有了808,然后是1020...嗯,4100万像素,简直赞。

    这一两年的手机摄像头,得益于索尼的IMX135和IMX214传感器,画质突飞猛进,而且个个都装上了F2.2以上的大光圈镜头,有的甚至还装了光学防抖。光学技术的提升不仅让相机做得越来越好,也让相机组件在保证品质的情况下做得越来越小。

    由于画质上手机镜头不断逼近,加之有分享的优势,智能手机大有剿灭消费级DC的气势,欲知后事如何,还请各位看官自行见证。

    微单的世界

    画面切回相机厂家,多年来,各家相机厂商都在想办法把DSLR做小,但无奈庞大的反光镜和五棱镜占据了太多空间,DSLR难以瘦身。底小一些的4/3系统,则因为底小被边缘化。2008年,被大一圈的底压死的奥林巴斯和松下,决定大力出奇迹:将4/3系统中留给五棱镜和反光镜的空间压缩掉,形成新的无反光镜可换镜相机[Mirrorless Interchangeable-Lens Camera]系统,称为微4/3系统(Micro Four Thirds). 这个新系统采用与4/3系统一样的传感器,然而因为省略了光学取景器和反光镜,体积得以大幅缩小;而取景则像消费DC一样使用液晶屏进行。换言之,这是一类能换镜头的超大底DC。

    话说回来,如果使用液晶屏就可以所见即所得,并进行对焦和曝光调节,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光学取景器呢?为什么需要独立的对焦传感器呢?为什么需要独立的测光器呢?

  • 初期,M4/3系统继承了4/3系统的缺点,像质不佳。但自从2011年换装了业界雷锋索尼提供的新型感光器之后,一种屌丝逆袭的感觉扑面而来,成功地成为了最成功的无反系统。(好拗口

    曾经的M4/3对焦很慢,不知道从哪一代开始,M4/3变成了对焦快的代名词...

    由于M4/3系统传感器小,机身、镜头的体积和价格也得以降低。具体这方面数码多有文章详述,就不展开了。另外,这种相机还有一个别称:EVIL(Electronic Viewfinder camera w/ Interchangeable-Lens, 可换镜头的电子取景器相机)。并不是每台无反都有电子取景器,EVIL这个别称流传下来的最大原因,只是好记而已。

    M4/3成功地凭借小底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然而你认为,那些大底狂魔们会放任M4/3系统啃掉自己的市场吗? Never. 索尼在2006年从柯尼卡-美能达手中买来了相机部门,继续发展前者留下的α系统相机,同时和卡尔·蔡司合作,获得了一定的光学设计经验。于是索尼造了这个出来:

    采用APS-C规格传感器的NEX(New E-mount eXperience)相机通过采用特(qi)别(pa)的造型(卡口比机身本体还要大),成功把一个大底塞进了小巧的机身里。其卡口法兰距仅18mm——这在后面导致了很多镜头设计难题,不过这也是后话了。令人惊奇的是索尼设计了这样一个超大的卡口——大到什么地步? 刚好能塞下全幅传感器啊。

    不过索尼那时候还没有那么做,但外界一直有这种猜测:不是为了这个目的,索尼干嘛弄那么大的卡口?这样的设计对便携性、镜头大小等方面,都肯定是不利的。 通过索尼的品牌、销售渠道、价格战、卓越的传感器技术和大一圈的底,NEX很快成为了市场上第二个成功的无反系统。索尼还提出了“微单”这个词注册为商标,从此无反相机们终于也有了朗朗上口的中文别称。

    随后各家也继续跟进:三星推出了自己的NX系统、富士推出了X系统[富士以前也用过X来作为卡口名]、佳能把持不住推出了EOS M,连莱卡都推出了自己的T系统。这些系统的功过并不属于历史,因此在这里不再赘述;欲知后事,请看数毛。

    与此同时,Pentax和尼康在卖萌,推出了使用1/2.3"传感器的Pentax Q系统微型微单和使用1“传感器的Nikon 1高速摄影系统。

    在各家都推出微单之后,索尼的地位开始被挑战,但索尼并不会坐以待毙。先是推出了搭载35mm F2蔡司镜头的全画幅相机RX1,然后又把RX1的低通滤镜拆除,变成RX1R。再后来... 索尼终于往E卡口里塞了一个全幅传感器。没错,全副,F-u-l-l F-r-a-m-e. (DSC-RX1R)

    2008至今,微单相机的发展是巨大的:像素提升、画质提升、对焦效率提升、集成相位对焦、引入触摸屏、加入Wi-Fi和NFC功能、镜头群的成熟......等等,出现了诸多变化。触摸屏提高了操作效率;Wi-Fi和NFC取代了没用的GPS,让人们可以就地臭美,或者用手机控制相机。然而单反却没什么变化,除了某些型号加入了翻转屏和Wi-Fi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没有什么变化。想必今天也不会有人想用松下GH1; 但是却会有人继续用Canon EOS 5D Mark II. 单反“保值”看起来是好事,然而也意味着,这几年间它们没有任何进步。

    今日,微单依然在继续蚕食单反的市场,其小型化而不失高画质的特质已经渐渐为消费者和摄影师们认清。若是数年前专业摄影师们拿着NEX-5只是当做一台备机,那今天它们拿着EM-1、α7R和XT-1等微单的时候,或许,就是在认真地构思、拍摄他们的大作了。

    当然,微单也依然有很多劣势,在可以预见的短期内微单依然会和单反共存。笔者并不敢说单反最终会被微单取代;但笔者敢说,微单严重威胁了单反和普通DC,智能手机则严重威胁了所有类型的相机;在预期以内,这将是一场恶斗。

    说了那么久的相机,望远镜那边呢? 欢迎你们,次时代望远镜们。

  • 正在建设的E-ELT(欧洲极大望远镜), 巨麦哲伦望远镜和TMT(三十米望远镜)的口径都超过了20米,建成后想必十分惊人。几乎所有的次世代望远镜都是今年开始建设,其中,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参与了建设TMT(Thirty Meter Telescope),欧洲国家(欧洲南方天文台)参与建设E-ELT, 还有一些国家参与建设了巨麦哲伦望远镜。

    写在最后

    近代的光学始于望远镜,并和摄影术一起将其发扬光大;望远镜技术最终为追求品质的执念所控制,而摄影术和电影技术则一直朝着小型化、轻型化、便利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并随着时代发展获得了越来越好的品质。无论是Still还是Motion Picture的目的,都从最初的记录变成了当下的记录+分享,也就是上文提到过的臭美。 电子技术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光学技术的面貌,可以想象到不久的将来,不可换镜数码相机就会遭遇围剿,甚至完全消失。剩下的,笔者并不敢断言。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82.099.***.***
    082.099.***.***
    54
    120.192.***.***
    120.192.***.***
    53
    221.005.***.***
    221.005.***.***
    52
    110.087.229.***
    110.087.229.***
    发表于2015.01.15 22:18:38
    50
    03
    发表于2015.01.09 14:24:20
    49
    058.247.***.***
    058.247.***.***
    光场相机作为一个新兴的革命性的存在,虽然现在依然属于小众或者是奇葩式的,但绝对不应忽视。
    发表于2015.01.08 10:43:08
    48
    03
    发表于2015.01.07 20:00:58
    47
    03
    顶!
    此帖使用NOKIAX2DS提交
    发表于2015.01.06 20:40:27
    46
    03

    此帖使用NOKIAX2DS提交
    发表于2015.01.06 20:40:04
    45
    014.146.***.***
    014.146.***.***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 AF-S 现在A6000就EP3水平。。。
    发表于2015.01.06 18:37:52
    44
    113.065.254.***
    113.065.254.***
    发表于2015.01.05 15:07:58
    43
    180.166.085.***
    180.166.085.***
    发表于2015.01.05 14:09:16
    42
    03
    而且喜欢奥巴的机子。原型机像饭盒~~呵呵。
    发表于2015.01.04 21:02:53
    40
    10
    松下在反差对焦性能上一直领先,但G1 GF1现在看起来也不快,GF2 GF3 配合新镜头开始变得不错,GX1是个飞越,GM1变得恐怖
    发表于2015.01.04 19:07:09
    39
    03
    发表于2015.01.04 19:01:53
    38
    220.163.112.***
    220.163.112.***
    发表于2015.01.04 15:28:25
    37
    10
    G1还不慢??G1的LV取景速度在当时都算瓶颈。虽然松下确实算快的。
    发表于2015.01.04 12:27:20
    36
    180.166.***.***
    180.166.***.***
    m43从来对焦不慢,就算第一台G1都不慢,只是nex、三星、富士从慢吞吞起家而已
    发表于2015.01.04 11:56:14
    35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9478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