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故人来:梅艳芳
公元1874 于 2015.04.24 19:52:09 | 源自:新浪博客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00

2005年,因为受到唱片公司雪藏,已经有一年多没有推出新歌的陈奕迅,在农历新年时,以一首《夕阳无限好》来选择作为“复出”的首支主打歌。这首歌一反过去陈奕迅歌曲打榜的常态,没有选择情歌题材如前几年大热的《明年今日》《打回原形》《十面埋伏》,而是一首怀念逝去人物和岁月,感叹人生无常的作品。林夕所写的第一句歌词便是:“多经典的歌后,一刹那已走……”

这里的那位“歌后”,便是在2003年年末与世长辞的梅艳芳。林夕和陈奕迅选择以纪念她的歌曲,来作为“夕阳无限好”这个主题的引子,其中梅艳芳对他们两人乃至整个香港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内地,知道她的人并不能算多,最出名的,大概要算得上是她与张国荣合演的《胭脂扣》。这部描述跨越数十年爱恋,又兼有阴阳相隔,一往情深的“人鬼恋”之作,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悲剧般的男女主人公命运而让观众唏嘘。她是香港娱乐圈难得的电影、唱歌皆取得重大成就的女艺人,更难得的是,她的衣着、她的个性乃至于她的人生观、感情观和价值观,都曾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榜样,众人争先恐后效仿的对象。

让我们慢慢来讲。

俗尘渺渺,天意茫茫。时光退回到1963年……

梅艳芳祖籍广西北海,他的父亲去世得很早,留下家中两个哥哥,一个姐姐,梅艳芳是最小的妹妹。有兄有姐,梅艳芳理应得到全家人的疼爱,但因为做爸爸的过早去世,家境贫寒,全靠母亲经营着一个名为“锦霞”的歌舞团来维持生计。

大家有见过那些在城乡结合部,开着破旧的面包车,画上搔首弄姿的海报,吆喝着“最刺激的狂热奔放舞蹈,晚9点县文化馆盛大开演”的大喇叭招摇过市吗?“锦霞歌舞团”大约也是这个模样。梅艳芳的母亲带着歌舞团活跃在香港的荔园,在小酒吧和KTV里演出,挣着不多的酬劳。有时候人员不够,梅艳芳和姐姐都得亲身上阵凑数。

从小在这样龙蛇混杂的地方摸爬滚打,对于梅艳芳而言,是最好的社会教育。按照我们在港产片里所见,这样成长起来的梅艳芳,大约是会成为一个“飞女”。而事实上,梅艳芳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已经和传统的乖乖女相去甚远。她中一就辍学,和母亲的歌舞团一起开工,混迹社会。

命运的齿轮就是这么奇妙。更多的像梅艳芳这样在社会底层浪荡的年轻人,最后变成的是《古惑仔》里的陈浩南或者细细粒;但梅艳芳没有这样。相反,这段经历,成为了影响她日后命运的一个潜台词。

1982年,TVB和华星合作举办了新秀歌唱比赛。这个比赛当时还是第一届。18岁的梅艳芳和姐姐一起,都参加了这个比赛。第一届歌唱比赛藏龙卧虎,日后因演戏成名的温兆伦、港版小虎队成员胡渭康、林利还有乐坛前辈杜丽莎的堂妹韦绮姗等等皆在其中,相比之下,梅艳芳姐妹显得势单力薄。

虽然她们如此年轻,但凭借从小就有的舞台经验,两姐妹丝毫不怯场,梅艳芳更是一路从初选杀入复赛,熬过淘汰赛再杀入总决赛,最终以徐小凤的经典之作《风的季节》斩获冠军,一时间风光无两。

其时的香港乐坛,TVB系歌曲把持半壁江山,那时候TVB的各类剧集如日中天,像关正杰这样的“正气歌手”亦十分流行。1982年的十大中文金曲,有关正杰的《万水千山纵横》、张明敏的《我是中国人》、汪明荃《勇敢的中国人》……只看歌名,大家便可知道当时乐坛,这类现在来看颇为主旋律的歌曲,亦能在当时的民众心目里成为唱K首选。

这当然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关系。当时就香港的回归问题,中英已经开始谈判,距离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签署还有两年。此刻的香港市民,关心自身命运,而经济亦在腾飞当中。主旋律的歌曲可以流行,电影方面,徐克、许鞍华、谭家明等人又从国外带来了新的拍摄模式,以好莱坞的高娱乐性对抗原来邵氏老套的片场制度;唱片业更是欣欣向荣,每年都有数十位新歌手踏入娱乐圈,推出唱片,而选出这些幸运儿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例如选出梅艳芳的“新秀歌唱比赛”就是其中之一;而次年,更有因吉他比赛而出道的达明一派、Beyond……

在这样的情形下,梅艳芳出现了。她没有走甜美清纯的玉女歌手路线(如当时正红的林志美),也没有走汪明荃知性女人的路线。如同她在决赛时所选徐小凤的歌曲《风的季节》的音域一样,她走的,是低音歌手路线。而唱低音的多数是男歌手,女性极少,因此她在选歌上就偏向男性,而她也开始有意识的走着中性路线。

不过,当时刚刚出道的梅艳芳人微言轻,华星唱片没打算那么激进的对梅艳芳进行定位,而梅艳芳自己的想法也只能得一个想字,做不了主。当时最保险的做法就是给TVB唱主题曲,梅艳芳自然也不能免俗;而光唱电视剧主题曲还不够,最能街知巷闻的,是唱卡通片的主题曲!让一群小孩子看完动画片,嬉戏玩闹时满大街都在哼,很容易成为流行,也容易让唱歌的歌手有亲和力——小孩子看的时候,大人也难免陪同,一家人都会唱,效果多好!放现在,就是正儿八经的洗脑神曲。

当时日本动画《IQ博士》引进香港,TVB将主题曲的翻唱也给了梅艳芳。于是乎,梅艳芳第一张唱片《心债》里,同名主题曲《心债》是当时电视剧《香城浪子》的主题曲;而当时最让梅艳芳大红大紫的歌,则是《IQ博士》;其实这些都跟梅艳芳本人没有什么太大关系,换做是谁来唱都可以红。这些歌,并未能发挥出梅艳芳的真正实力。而且,如果一个对音乐很有想法的歌手,靠唱卡通片主题曲而走红,这多多少少也是一种讽刺。

不过,这种情况很快就不复存在了。很小就已经踏入社会的梅艳芳,早已对自己的未来有了规划,她不愿意成为“小徐小凤”或者别的什么人,模仿、跟随……歌舞团里唱够了别人的歌,现在,她要唱自己的歌,要唱属于梅艳芳的歌。

第一张专辑《心债》,她还在依唱片公司的计划,去迎合市场,所以连唱片名都是选自当时电视剧的主题曲;但到了第二张唱片,梅艳芳不再如此。专辑命名为《赤色梅艳芳》,而封面,则是她一袭红衣,在黑夜草地上坚强站立。梅艳芳的后面,火海冲天,整个场景极具冲击力。

这张专辑虽然也是唱TVB电视剧的主题曲为主,但比起《心债》,个人辨识度要显得更强。两部由TVB引进的日剧《赤的冲击》《赤的疑惑》同名主题曲成为专辑主打歌,山口百惠的原作经由郑国江的重新填词和黎小田的本土化之后,显得别具一格。《赤的疑惑》里,郑国江写出“:今天美景不能再,不要为我添愁哀;似夕阳在散余晖,将消失在可见未来”,将充满宿命的遗憾之情,展露无遗又用夕阳点出“赤”字的含义;再到《赤的冲击》里,又变成了“不讲究光采,不讲究姿采,只想要情义永在”。同样的赤,写出犹豫与勇敢两种情绪,着实体现出词人的功力。

对于梅艳芳而言,《赤色梅艳芳》是一个向自己风格过渡的中转站。一方面,专辑还是有着如《心债》一样的电视剧主题曲制作模式;但这些主题曲,已经渐渐打上了属于梅艳芳自己的烙印。所以,接下来的《似水流年》,来得并不突然。《似水流年》也是郑国江的作品,这首电影主题曲成为了梅艳芳早期的代表作;而接下来的《坏女孩》则是真正的重头戏。

在《似水流年》里,梅艳芳尝试中性打扮,西装革履亮相专辑封面,引领了香港坊间女孩子穿着的潮流;而在《坏女孩》里,性感、妩媚又更进一层。封面的梅艳芳,身着紫色礼服,穿戴名贵珠宝,但却以挑衅的神态,不羁地望向前方。而黑色的背景里,中性造型的梅艳芳露出侧脸,君临天下般若有所思。

郑国江的词作一向老少咸宜,他为梅艳芳打造的前面几张专辑的歌曲都是走优雅路线,到了林振强来写《坏女孩》,当然不一样。这首电影同名主题曲,跳脱出电影本身,在劲歌节奏里,写出一个女人的狂热不羁。“夜会令禁忌分解,引致淑女暗里也想变坏;没有办法做乖乖,我暗骂我这晚变得太坏!”而林振强变本加厉,在第二段主歌里更激烈地写道:“我身一分一寸全变得酸软,像在求我别共爱意拔河”,当中充满情欲的味道,已经呼之欲出。

这首歌一经推出,就在香港造成轰动。它不仅成为各大电台的冠军歌,更重要的是引起了社会话题。支持梅艳芳的,将她这种行为等同于女性解放运动,歌曲里透露出的性意味,也能与女性解脱过去的性束缚,成为新时代女性的自主权利所联系上;而反对梅艳芳的,自然带着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来看,认为姑娘家,就应该相夫教子三从四德内敛温婉,唱这样的歌,着实有些大逆不道。

在这样的争议里,《坏女孩》专辑大卖特卖,重印多次次次断货,最终拿到令人咋舌的72万张销量,成为1985年毫无争议的唱片销量冠军。但在评奖方面,各个颁奖礼对这首大热歌曲还是持有一定的观望态度,仅劲歌金曲拿到了一席。但和《海阔天空》一样,这首歌曲对香港乐坛的贡献已经不需要奖项来衡量,它和唱它的梅艳芳,令一潭温水般的香港女歌手激起火花,在这之后,专攻情欲歌的刘美君,亦闯出了一片不一样的天空。可以说,梅艳芳的这种颇具眼光与勇气的行为,令香港乐坛更加的丰富多彩。

在《坏女孩》创下销售记录之后,梅艳芳更加坚定了这种路线。1986年的《妖女》,继续由林振强来打造,内容从歌名便可以得知一二,但相较于《坏女孩》,歌曲中的女人要显得更加强势,“傲慢面目本小姐都有出租,红唇魅力造分分钟使你乞讨与醉倒”——这时候,过去那个被男人挑逗得“酸软”的女人,已经可以让对方“乞讨与醉倒”。再到1987年的专辑《似火探戈》里,梅艳芳的妖艳形象,已经彻底定格。

《似火探戈》的名字,很容易让人和《似水流年》联系起来。《似水流年》时期的温婉内敛,和《似火探戈》的狂放浪荡,形成鲜明对比,都说水火不容,但是在梅艳芳身上,却包含了这两种特质——原来她可以把《似水流年》演绎得那么好,也可以轻松驾驭“黑衣黑如黑寡妇,孤单也像黑寡妇”的《似火探戈》。两者由梅艳芳唱出来,竟然毫无违和感。

至1987年暑假推出的《烈焰红唇》和拍完《胭脂扣》之后,走回《似水流年》般复古路线的《梦里共醉》和《淑女》之外,到了1989年的梅艳芳,达到了自己歌唱与影视事业的巅峰。一方面,她从1985年到1989年,连续五年拿到最受欢迎女歌手;而叱吒乐坛女歌手,也在1989年拿下;同时,《胭脂扣》亦令她成为金马奖、金像奖和亚太影展的影后。26岁的梅艳芳,成为销量冠军、拿到最佳女歌手和最佳女主角……她,在许多人还只是大学毕业没多久,刚踏入社会工作的时候,就已经翻开了自己人生最辉煌的一页。

风光无限的梅艳芳,站在娱乐圈的顶端接受万人膜拜,而围绕着她的争论,亦未停歇。“坏女孩”的形象,让梅艳芳充满着离经叛道的意味,她年少便混迹社会的经历,也让传媒编造出她是黑社会份子的传闻。此外,更有人言之凿凿的说她身上有着黑帮纹身标记,更与某黑社会老大私交相好……

而在事业上,处于巅峰的她,连续五年的最受欢迎女歌手,更会高处不胜寒。其时的陈慧娴、林忆莲、刘美君等后起之秀势头凶猛,同期的邝美云、叶倩文也正值盛年,而像徐小凤、关菊英这些前辈也势头未减。谭咏麟和张国荣争夺所造成的“谭张争霸”,还只局限于两个歌手,便已经引得乐坛硝烟四起,梅艳芳长期把持“歌后”宝座自然会引来更大的混乱。

这也并非梅艳芳的本意。事实上,一个艺人的成就到了某种地位,奖项其实已经只是浮云。例如最实打实考验歌手号召力的,红馆演唱会的数量。从1985年起到1991年,梅艳芳在红馆开了四次演唱会和一次全球巡回,总数高达133场。六年时间拿下如此骄人的成绩,整个香港乐坛无人可敌。

谭张争霸在80年代末,以谭咏麟退出颁奖典礼,张国荣退出歌坛告一段落。于是乎,同样也不需要再去各大颁奖典礼的梅艳芳,也打算效仿两位好友,做一样的事了。1990年,30场夏日耀光华演唱会之后,梅艳芳宣布推出颁奖典礼的争夺,次年更举办告别舞台演唱会,宣布退出乐坛。这个举动自然在香港引起极大的波澜。不过梅艳芳当时声明,这只是一次暂时的告别,她还会再回来的。

退出乐坛的梅艳芳,专攻电影。1992年和周星驰合作的《审死官》票房大破5000万,这部根据粤剧改编的喜剧片成为当年最卖座的电影之一;随后和导演杜琪峰合作的《东方三侠》、和刘德华合作的《战神传说》、和梁朝伟合作的《新仙鹤神针》以及和成龙合作的《醉拳II》,不仅囊括当时的一线巨星,题材也从武侠到奇幻,再到动作片,且口碑与票房均呈现双丰收之势。

拍够了电影,有一次记者在首映礼上采访梅艳芳,问及她何时再度复出乐坛?梅姑笑答,快了,快了。是的,这几年,梅艳芳在电影事业上功成名就,她的歌迷变成了影迷,但大家还是希望看到她重新拿起麦克风,站在舞台上唱歌。于是1994年,梅艳芳在圈内圈外的如潮呼声里,于伊利沙伯体育馆举办了一场小型的感激歌迷演唱会,自然一票难求;同年她推出《是这样的》专辑之后,年末,梅艳芳重新登上红馆,以“一个美丽的回响”为主题,宣布正式复出。

复出之后的梅艳芳,在歌路上面临多种选择。过去她已经尝试过坏女孩、似水流年两种路线,十多年过去,如今的乐坛大已变样,当年与其合作无间的林振强、郑国江等词人产量降低,顾嘉辉、黄霑等音乐人也呈隐退之势,而林夕、黄伟文、王双骏、雷颂德等新晋词曲家正在崛起。她也在专辑制作里,开始与新的音乐人合作。1998年的《变奏》专辑就是最佳的体现。这张专辑里,梅艳芳翻唱了许多老歌,并将其中部分歌词重新填写,赋予其新的生命。里面既有郑国江所写的、1983年陈百强翻唱的暹罗民谣《相思河畔》,也有着周耀辉重新填词的《怀旧》。“永远的牵挂著谁,是我始终抛不去,过时的一个默许……”

同年,梅艳芳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时年,她仅35岁,成为最年轻获得此殊荣的女歌手。和大多数人在拿到金针奖时精心准备的长篇大论所不同,梅艳芳在舞台上只是淡定地感谢了刘培基——这位亲手替她打造各种造型,令她在舞台上呈现出百变天后模样的服装设计师,而后再接过许志安、刘德华等人的鲜花之后,便开始唱出首首金曲,在刘培基的精心设计之下,每首歌皆对应一身衣服,不同风格的造型配合不同风格的歌曲,且换装时间极其短暂,因此每次梅艳芳在台上的换装,都引得现场如潮般的尖叫声。她没有用几百字的感言去打动观众,而是用她最具代表性的符号——百变歌后,来令观众感受到这位舞台天后的强大气场。

在拿到金针奖之后,1999年,梅艳芳与黄耀明、于逸尧、何秀萍、黄丹仪、陈光荣等音乐人制作了《Larger Than Life》。专辑以王双骏的double c music group、黄耀明的人山人海两个音乐厂牌为主要制作单位,再加上林夕、周耀辉、黄伟文等填词人,此外还有和徒弟何韵诗合唱的《女人烦》等歌曲。这张以“生命”为主题的唱片,有着强烈的新世纪电子乐风格,人山人海擅长的迷离电子曲风当中,又融合了梅艳芳个人的音乐路数。这张唱片再一次拓宽了梅艳芳的音乐版图。我特别喜欢专辑里林夕所写的《电话谋杀案》,这首歌以一个女人等待某人电话的心理交战为题,写得饶有趣味。“怕,电话筒里面闪出了他的脸庞;不要听,不要给我听,某某的声音再震荡”……同张专辑里林夕所写的另一首《无名氏》,则要令大家把逝去的恋人化为路人,是一首开慰之歌。如林夕为歌曲文案所写,“烦恼太多是因为记性太好,福有攸归。不如就当前度是善长人翁,让他们为萤光幕下闪身而过的无名氏。”

时间令伴侣都变无名氏,忘记为什么惊心和悦耳。

时间令伴侣都变无名氏,忘记为下个动情可相似……

时间来到21世纪。2002年,梅艳芳加入乐坛二十周年,她决定制作一张纪念专辑,邀请圈中好友,推出一张合唱专辑。制作人是合作多年的蔡一智,而作词方面则由林夕、周耀辉、黄伟文和林海峰四位负责。至于合唱的歌手方面,只能以“乐坛最强”来形容:与张国荣的《芳华绝代》,与苏永康的《两粒糖》,与黄耀明的《约会》,与王菲的《花生骚》,与张学友的《相爱很难》,与林忆莲的《两个女人》,与刘德华的《弹弹琴跳跳舞》,与谭咏麟的《路人甲乙》,与郑秀文的《单身女人》,与许志安的《先谎夜谈》……

除了和林忆莲的《两个女人》翻唱自叶德娴和刘天兰的合唱歌曲,其他十首歌均为原创。而在这其中的题材丰富多样,无须多提的《芳华绝代》,以哥哥和梅姑的气势来降服整首歌曲的妖孽和自恋感,“收你做我的迷”霸气十足!此后数个版本,我均觉得无法与此相提并论;和苏永康的《两粒糖》,林夕以两人甜蜜早餐时喝咖啡的糖和晚餐时携手逛糖街的情侣生活,点出“两粒糖”的主旨——“我与这粒糖不会分家,哪怕会有任何代价。”

再到了和黄耀明的《约会》,黄伟文将梅艳芳和黄耀明化作两个已经很久没有出门,只懂得在网上聊天的“宅男”、“宅女”,所进行的一次约会。“大概没约会太久了,对恋爱都已生疏了;害怕在网络邂逅你,回到现实未对焦。”这首歌有趣味的地方,是黄伟文写男方的生活状态——“地窖下困住太耐了,回到现实未对焦”。哈哈,Y先生可真的是把宅男给黑了个够。

除此之外,专辑内的话题之作还有《花生骚》。梅艳芳和王菲,两位华语乐坛的天后级人物,这次合唱的歌曲,以“花生骚”——即Fashion Show的粤语谐音为主题,写着追随潮流的娱乐圈里,芸芸众生对偶像的盲目崇拜,再夹杂着偶像人物毫无隐私的生活,进而反思流行文化对社会的正、负双重影响。“行弧步转圈,望我吧,被我望,但观众太类似;在世界荒原,人望我吧,被我望吧,大家就像同事。”如果说一场新装展览是“花生骚”,那许多人的人生,何尝不是一次被动、盲目、虚无的花生骚呢?——众生相、同生花,互相观赏;举起相机的一样,被观赏!

而专辑里最知名的作品,则是梅艳芳和张学友合唱的《相爱很难》,乐坛天后与歌神,林夕和陈辉阳作词作曲,歌曲本身写爱情的艰难——“也许相爱很难,就难在其实双方各有各寄望,怎么办?”善于讲道理的夕爷,这次在歌曲里没有绕太多弯,直接明了地写出了恋爱中男女的矛盾。“爱到过了界,那对爱人,同时亦最易变成一对敌人。”

歌词的最后一句,林夕写,无论热恋中失恋中,都永远记住第一诫:别要张开双眼。曾经有读者问我,为什么别要张开双眼。我觉得,这是夕爷在写了一首歌的矛盾之后,在结尾却又宽慰听众:其实这些矛盾,真正相爱的两人,是不用去了解那么多道理的。闭上双眼,不理所谓的真相,勇敢地、自我地、不理旁人地相爱下去,哪怕很难,又如何?这首歌另一方面,亦可算做林夕送给梅艳芳的一份情谊。毕竟,谈过数段感情,十分想穿上婚纱走进教堂的梅姑,三十多年过去,依旧孤独一人。她曾经说自己的某段感情之所以未能开花结果,是因为“大家年纪轻,脾气都硬”;也曾经对一个劈腿的男歌手报以“亏我当年待他那么好”的鄙夷;而她最为感伤的,还是最后一段感情——“若我当日尽力挽救这段感情的话,则早已是他的太太。”较真、不服输的个性,令梅姑始终无法和某君修成正果。所以,林夕那句“别要张开双眼”,真的是给她最贴心的恋爱“第一诫”。

制作完《With》这张唱片之后,2003年初SARS在亚洲爆发,香港疫情严重梅艳芳发起音乐会,号召同仁帮助非典患者;其实在那期间,她已经被确诊患上了癌症。子宫颈癌,这个可怕的妇科疾病,已经在两年前夺走了她的姐姐梅爱芳的生命。家族遗传的问题,导致梅艳芳也没能逃脱宿命。而她在一开始误用中医保守治疗,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等到后来病情严重才开始化疗,一切已经晚矣。

梅艳芳的坚强个性令她对大众表示:“这场仗我一定打赢!”她更不服输的宣布年底会在红馆召开演唱会。虽然她的病情恶化,身体不再适合高强度的演出,但她依然坚持上台,抱病完成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场演出。

在红馆舞台上,梅艳芳穿上多年好友兼工作伙伴刘培基设计的婚纱,完成了自己的谢幕演出,同时亦都笑称“未能嫁给某君,便嫁给舞台”。这场绝唱之后没多久,2003年12月30日凌晨2时50分,梅艳芳因为癌细胞扩散至肺部,影响肺功能在养和医院逝世,终年40岁。

时至今日,梅艳芳留给乐迷的,还有着许许多多的音乐财富。早期的《似水流年》《坏女孩》,中期脍炙人口的《亲密爱人》《女人花》,晚期的《With》……这些唱片,都代表着港乐的最高成就。或许她因为某些原因,导致新晋关注港乐的朋友对她知者甚少,但梅姑的音乐,值得我们花时间、花心思去了解。

我们不应忘记梅艳芳。

  • 写这段文字时,一直循环播放着《似是故人来》。这首林夕在1990年写给梅艳芳的歌曲,冥冥中像是批中了梅姑的一生。而歌曲里那种欲说还休的惆怅,二十多年后的今夜重温时,仍然令我心生诸多感慨……

    《似是故人来》

    • 同是过路 同做过梦 本应是一对
      人在少年,梦中不觉,醒后要归去
      三餐一宿,也共一双,到底会是谁
      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
      台下你望,台上我做,你想做的戏
      前世故人,忘忧的你,可曾记得起
      欢喜伤悲,老病生死,说不上传奇
      恨台上卿卿,或台下我我,不是我跟你
      俗尘渺渺,天意茫茫,将你共我分开
      断肠字点点,风雨声连连,似是故人来
      何日再追,何地再聚,说今夜真暖
      无份有缘,回忆不断,生命却苦短
      一种相思,两段苦恋,半生说没完
      在年月深渊,望明月远远,想像你幽怨
      留下你或,留下我在,世间上终老
      离别以前,未知相对,当日那么好
      执子之手,却又分手,爱得有还无
      十年后双双,万年后对对,只恨看不到……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此帖使用SCH-I779提交
    发表于2015.10.30 20:43:38
    19
    124.130.129.***
    124.130.129.***
    发表于2015.10.28 21:55:00
    18
    122.013.189.***
    122.013.189.***
    发表于2015.05.03 21:27:32
    17
    001.196.161.***
    001.196.161.***
    发表于2015.05.03 15:47:02
    16
    014.117.072.***
    014.117.072.***
    发表于2015.05.01 19:43:29
    15
    183.061.032.***
    183.061.032.***
    发表于2015.04.28 21:33:56
    13
    117.086.***.***
    117.086.***.***
    内地人知道不多?20年前谁不知道!
    发表于2015.04.27 00:40:08
    12
    03
    感谢楼主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她的一生。
    她的个我只听过女人花,都说她很厉害楼主介绍才知道为什么厉害。
    发表于2015.04.26 23:25:50
    11
    03
    先将文字通读一遍才发现试听,打开试听再将文字看一遍,多了一种复杂的感情,最后总结歌比文美,勿怪。
    发表于2015.04.26 20:53:42
    10
    03
    梅艳芳,当年风光无限,叱诧香港乐坛。风格独特,妖娆妩媚。
    发表于2015.04.26 14:34:11
    7
    111.124.238.***
    111.124.238.***
    发表于2015.04.25 15:37:04
    6
    027.046.***.***
    027.046.***.***
    发表于2015.04.25 12:05:44
    5
    218.249.223.***
    218.249.223.***
    发表于2015.04.25 10:35:55
    4
    03
    发表于2015.04.24 23:27:21
    3
    058.253.236.***
    058.253.236.***
    发表于2015.04.24 22:32:22
    2
    222.071.109.***
    222.071.109.***
    发表于2015.04.24 20:56:45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4135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