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练习曲》:钻出技巧坟墓的一株曼陀罗
孙冰洁 于 2015.07.01 14:49:05 | 源自:风乎舞雩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20

  • 曾有人问我两个问题,久不得解,一直盘旋在脑海中。一是莫扎特的作品该怎么弹?二是肖邦练习曲到底哪一首最难?前一个问题,每个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后一个问题令我想起小王子的一句话,大意是这世上总有人问最难的曲子是哪首,但却没有人问哪一首乐曲是最美的。

    当然,对于练习曲这一体裁而言,提高演奏技术是其产生的最初目的。何况在肖邦之前,克莱门蒂、克拉默、胡梅尔、车尔尼那一大波技巧练习曲早已深种人心。肖邦的每首练习曲也同样都针对某一技术进行训练,但却不仅于此。他说,“也许只有将我的思想放入音符中,才能更好地表达我的情感。”这同样也适用于他的27首练习曲(作品10,作品25,及三首遗作)。

    1829年,当肖邦抵达维也纳时,舒伯特刚过世,约翰·施特劳斯正是事业的巅峰。正是在这一年,肖邦开始创作了练习曲。这27首作品多以快速为主,或清脆灵巧、或热情辉煌。但在肖邦之前,没有一首练习曲如同作品10之3或作品25之7那般悠长、哀绵。没有华丽技巧、恢弘音效,只有毫不逊色于《夜曲》、《叙事曲》等作品的音乐性与艺术性。

    肖邦对于钢琴声音极度敏感,具有独一无二的完美意识。在低音域的声音组织上,他总是避免产生厚重的密度,即便深沉也依旧素净。例如作品10之7,在快速音群段落,有着强有力但十分自然的支撑。作品25之3的低音也是同样如此,但不同的是他不再使用重复音型,可能早期的创作手法已无法使他满足。

    肖邦的旋律之美也同样太过诱人,如同海妖的歌声。因此,想在演奏时反而更加需要保持清醒,以免受到太多蛊惑。作品10之9的旋律更像是漂浮在低声部水流之中,借由暗涌传送。有时只有在回顾时才会显露,如同诗韵茶香。但这些旋律若是失去了钢琴的音域声部平衡,则显得单调枯燥。无法了解,到底是他依赖钢琴至此?还是他的音乐果真只为钢琴而作?

    另一方面,肖邦在创作练习曲时并未从一整个系列结构上考虑,每一部作品都是完整独立的个体,有着独具一格的特质。那些旋律节奏、和声语言、音响效果都使这些练习曲同其他乐曲一样优美动人。肖邦练习曲是钻出技巧坟墓的一株曼陀罗。这些作品展现了肖邦严谨精细的创作技巧,每一首都相当悦耳。它们不仅仅拥有特殊的练习功能,并且拥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但这并不代表这套作品较之其他同类作品更加容易,相反,这些练习曲的技巧艰深,作品10之2简直是演奏家的试金石。3、4、5指不断转绕,犹如交织在灌木上的藤条。作品25之11则更不必说,一阵凛冽的“冬风”令人刺骨。

    史上挑战这些作品的演奏家数不胜数,霍洛维兹对色彩的描绘无人可比、科托的音乐气质一尘不染、李赫特对整套作品的深度把握令人瞠目。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佩雷西亚的演奏,在他那里不大容易听到“惊天地泣鬼神”的恢弘。他的诠释更多是轻快的流畅感,自然而洁净。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别离练习曲相信每个人都会喜欢
    发表于2015.07.04 13:45:30
    2
    220.163.112.***
    220.163.112.***
    发表于2015.07.02 16:13:23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1455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