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厅中的抗议
Novich 于 2015.11.22 17:23:50 | 源自:豆瓣网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70

古典音乐和现实政治,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东西,却在1968年8月21日晚上,形成几近燃点的火爆对峙。

  • 地点: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
    事件:苏联国家交响乐团首演伦敦逍遥音乐节
    音乐家:斯威特兰诺夫指挥 罗斯特罗波维奇独奏
    音乐: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
    政治:苏联及华约国家军队入侵捷克,终结“布拉格之春”

8月20日深夜,20万华约军队突袭捷克,到了21日上午,整个捷克已经沦陷。伦敦当天晚报以醒目头条报道了入侵的消息。正巧来访的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成了众矢之的,音乐厅门前聚集起抗议的人群,高呼着“滚回去!”逍遥音乐节的观众素以自由热情、不拘礼节著称,入场的观众也分成了两派,一派要示威,一派要音乐。台上的苏联乐手茫然不知所措,他们对入侵知道得并不比英国听众多。一个庞大的苏联官方代表团坐在舞台后方的合唱席上,那些官员紧张地阴沉着脸。

某种讽刺性的巧合,或者说是天作之合,罗斯特罗波维奇将要演奏的是捷克音乐中的经典,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他曾在捷克指挥巨匠塔里希(Vaclav Talich)棒下学习演奏此曲,从塔里希处得到作曲家的真传,和此曲的因缘非同一般。老罗在掌声和抗议声中登场,最后激烈的掌声压倒了抗议声,音乐随后起奏。在全曲结束后,老罗有一个非同寻常的姿态,后来被载入史册——他起身从指挥台上拿起总谱,高举过头。此举征服了现场观众的心,老罗还在热烈鼓掌中,加演了巴赫《无伴奏第二大提琴组曲》中的萨拉班德。

不过,场内的火药味并未就此消停,抗议活跃分子依然期望展示力量,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音乐会由英国广播公司直播,他们的声音可以实时传遍整个英国。下半场,当斯威特兰诺夫走上台,指挥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开头阴沉的引子时,台下又掀起一浪抗议,但相比开场,这波抗议显得零星,底气不足,很快被一片嘘声镇住。老肖的音乐常被人形容为“神经电流”,似乎天然契合这个出奇紧张的氛围。在第四乐章狂热的尾声中,斯威特兰诺夫带着苏联乐手几乎进入癫狂状态,整个音乐厅也像通了电似地沸腾起来!

这场不同寻常的音乐会留下了历史录音,如今由BBC Legends和ICA发行商业CD面世。录音忠实保留了两首现场曲目开始前的抗议声浪,一声声“Go Home”清晰可闻,令听者仿佛重回1968年8月的夜晚。

我读过一篇悼念老罗的文章,甚至活灵活现地提到老罗演奏时当场流下眼泪,来说明这位总和政治走得相当近的“音乐斗士”的情怀。这种思路让我觉得廉价牵强,就像老罗的那个姿态,哪怕放到当时,若以合唱席上的苏联官员的角度看来,也具有某种“政治正确”。其实,为眼泪和姿态赢得正当性的,恰恰是德沃夏克的音乐,而非基于现实利益的盘算和冲突。更为吊诡和暧昧的,倒是苏联人演奏的“肖十”,若加以政治化的过度诠释,音乐中那种肆无忌惮的粗野和力量,岂不可被说成来自东方的一次“野蛮入侵”,令现场英帝国子民无不臣服?

所以,聆听这两张专辑,让我感到惊讶的,恰恰是音乐在特殊环境下,显示出的独立品格。另外就是西方音乐厅演奏的礼仪习惯,的确具有不一般的强制力和净化力。当音乐响起,听者就不再身处这个世界和政治中,直至音乐把自己带至狂喜的高潮。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此帖使用SM-T211提交
发表于2016.03.09 01:10:23
8
113.057.189.***
113.057.189.***
发表于2015.11.28 17:11:54
7
112.193.223.***
112.193.223.***
发表于2015.11.27 11:07:33
6
111.117.112.***
111.117.112.***
发表于2015.11.26 10:48:01
5
113.096.173.***
113.096.173.***
发表于2015.11.24 10:30:14
4
221.203.030.***
221.203.030.***
发表于2015.11.24 09:45:11
3
124.163.206.***
124.163.206.***
发表于2015.11.23 23:52:53
2
117.136.045.***
117.136.045.***
发表于2015.11.22 18:10:34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6959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