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还要听唱片?在唱片时代的“尾声”谈唱片[一]
张可驹 于 2015.11.26 15:18:09 | 源自:新民晚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60
  • 大约在十多年前,唱片工业的颓势再也无法隐藏。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纸媒方面,可就我所接触到的情况,国内外似乎都是唱片店的消失多于书店,尽管后者的日子也绝对不好过。

    而近两年,一方面,EMI被华纳收购,百代的商标从此消失;另一方面,世界最大的实体唱片连锁店HMV宣告破产,对于这个行业来说纵然不是敲响丧钟,也绝对是一个应当载入史册的转折点。造成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似乎是下载。然而,回顾唱片工业的发展,我们又会发现早在下载普及之前,颓势就已出现,这又是为什么呢?

    先不管它,同我们直接有关的问题显然是:我还买不买唱片?其背后的潜台词则是在一个下载满天飞的时代,我为何还要听唱片?某些简单的话题可引申出意想不到的丰富内容,但在此之前,先说出本人的答案——不仅要听,还要大听特听。我始终相信,对于欣赏经典艺术,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昆曲、京剧的人来说,听唱片是一种“需要”。自从录音普及以来,“演出-唱片”都仿佛是一体两面地构成了经典艺术传播的基础。十分有意思的是,这几乎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以中国和欧美相比,在20世纪初,前者积贫积弱,处于封建社会的尾声,后者则是欣欣向荣,正在资本主义的鼎盛年代。然而,尽管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社会现实与科技水平的差异如此之大,在卡鲁索完成他最初的一批唱片后不久,谭鑫培也完成了他的录音。彼时清王朝尚未结束,谭还是内廷供奉的身份。之后过了20年,西方灌录大型乐队作品的技术初步成熟,中国则是京剧唱片的灌录到达全面繁荣的阶段。那种景况,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为何在差异如此之大的两边,截然不同的两种音乐不约而同地迎来唱片的繁荣?在我看来,唱片工业的发展历经百载,事态纷繁,可推动其前进的“发展规律”基本就是两条:1、外部发展规律,载体的更新。当一种新的唱片载体因其卓越的性能而全面替换先前的载体时,整个唱片工业就迎来一个新时代。LP替代78转唱片,激光唱片替代LP,莫不如此。2、内部发展规律,唱片制作的精品化。不仅是经典艺术,各样流行音乐也是如此,都希望把唱片做得考究些。更不用说很长一段时间里,灌录唱片不容易,做起来自然要兢兢业业。

    这里只谈古典音乐唱片的状况。促使其蓬勃发展,东西方皆然的,很关键的就是精品化这方面——这样的音乐本身有经典的价值,演绎者也因此要体现出崇高的艺术水平,与之相配的,自然应当是制作出色的唱片。这并非单纯的品牌质量问题,而是同艺术的本质相呼应。这些唱片卖得好,恰恰反映了人们希望能够“拥有”这些杰出的艺术,由此使唱片从单纯的消费品成为生活中触手可及的艺术品。这样的需要延续至今,有力的证明即是目前在各大唱片公司,古典音乐都是受颓势影响最小的一块。

    这种需要能否使古典唱片业度过艰难时期呢?情况未必乐观,却也不是一片黑暗。因为类似的困境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出现,具体情况我们下次再谈。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此帖使用VIVO X5MAX+提交
    发表于2016.02.15 16:03:21
    5
    116.021.184.***
    116.021.184.***
    发表于2015.12.05 16:07:37
    4
    211.103.005.***
    211.103.005.***
    发表于2015.12.04 11:11:19
    3
    218.017.066.***
    218.017.066.***
    发表于2015.11.30 21:03:40
    2
    180.159.035.***
    180.159.035.***
    发表于2015.11.30 18:26:54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0083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