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的宇宙:爱因斯坦的音乐相对论
拈花一笑 于 2016.03.06 18:35:17 | 源自:微信公众号-三十三又三分之一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81/314

  • 和莫扎特一起飞

    死亡是什么?就是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15年11月25日,爱因斯坦在普鲁士科学院正式发表了划时代的广义相对论。时光如电,这场伟大的科学发现,转眼已经过去了整整一百年。

    当时有人在报纸上说,世界上只有13个人真的听懂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小时候,不知天高地厚,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那第14个。于是我满怀信心地去问在大学教授科学哲学的母亲,相对论到底是什么?时间和空间到底是直的还是弯的?母亲耐心地给我讲了一个火车信号灯的故事,彻底把我的小脑瓜整糊涂了。最后母亲笑着说:

    • 你只要记住,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你就会看到不同的内容。就象你看万花筒,小手转一转,里面的花就不一样。

    老实说,到现在,我也没搞懂相对论,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不过,我很喜欢万花筒的比喻,这位百年前的爆炸头爷爷,在时光的万花筒里,变着有趣的魔法。把我们的想象力延伸到宇宙尽头。

    世人都知道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然而,却很少知道,他同时也是一位小提琴高手,他有一把名叫“妮娜”的小提琴,就象恋人一样,无论走到哪都带在身边。他经常与朋友一起合奏莫扎特的音乐。他的中学同学汉斯·比郎曾回忆,13岁时与爱因斯坦合奏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时的情形:

    • 当爱因斯坦的小提琴响起时,我觉得大厅的四壁正向外扩展,莫扎特,带着希腊式的美,出现在我的面前,他的演奏时而轻盈戏谑、时而雄浑庄严。当一曲终了,爱因斯坦高声地说,这是神意,我们应当再演奏一次!

    神性,在爱因斯坦的字典里,并不是指原罪与救赎,而是超越善恶的纯真之美。在古希腊的艺术世界里,静与动的平衡,生与死的轮回、神性与人性的统一,善与恶的超脱,不仅对应着物理世界的力学守衡,更是通向宇宙的和谐。而这种美,正是闪现在莫扎特音乐中的那一道神性之光。

    在极度抽象的物理学与感性的音乐之间,相隔着几度空间;在爱因斯坦与莫扎特之间,相隔着百年的光阴,然而,在神秘的灵魂深处,在伟大的心灵之弦上,时空似乎已经不再是一种障碍,两位不同领域的巨人,就如同完美对位的多声部旋律,和谐地交织演进着一场穿越古今的相对论。

    1778年夏天,古典音乐巨擘莫扎特,在母亲的陪同下,和姐姐南内尔,一路旅行演出到达巴黎。住在一套简陋的旅舍里,辛苦的旅行,糟糕的生活条件,莫扎特的母亲竟然一病不起。不得已姐姐带着母亲的遗骨,只身返回了老家萨尔茨堡。留下莫扎特,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回家,还是出走?是默默的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莫扎特选择了后者,哪怕背负着父亲的责难,他仍然只身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去寻找属于他的爱情与王冠。

    莫扎特第21号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于母亲突然过世后的巴黎。E小调在阴沉气氛的烘托下,小提琴与钢琴激烈的冲突,显然,母亲的过世是莫扎特生命中的悲剧事件,他的父亲一直为此耿耿于怀,甚至怪罪于儿子莫扎特。在这首曲子中,钢琴与小提琴的冲突,就仿佛是父与子的争吵。小提琴代表的是父亲的悲痛,而钢琴则是儿子的解释与安慰。

    如果说出生是母亲必经的痛苦,那么独立,则是孩子长大过程中免不了的阵痛。这种阵痛同样也发生在挚爱莫扎特音乐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身上。现在就让我们把日历向前翻动122年。1900年8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成绩平平地从瑞士苏黎世联邦技术学校毕业。这位终将震惊世界的大物理学家,当时物理实验课竟然只得了一分,数学也才刚刚及格。

    好在他的平均分还不算低。相比之下,他那位同班的塞尔维亚女朋友,理论物理学班上唯一的女生,就没有如此幸运了,她不仅没有通过毕业考试,还被爱因斯坦搞大了肚子,体贴的姑娘深知我们的大天才,此时既没工作,也没有能力照顾她,未婚先孕更是会毁了爱因斯坦的前程,姑娘毅然决定去自己的父母家偷偷生下宝宝。然后马上只身返回大学补考。

  • 当时的爱因斯坦,21岁,一贫如洗,又踌躇满志,刚刚完成了一篇有关毛细管现象的论文。他甚至没有察觉到,由于习惯性翘课、加上不爱做实验,不喜欢数学课,他考大学的导师韦伯教授,对这位弟子早已心怀不满。当他信心满满地把论文亲手交到老师的手上时,韦伯教授,只是简单地扫了几眼论文,就把这叠纸头原封不动地还给了年青人,他冷冷地对爱因斯坦说:

    • 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年青人,只可惜,你这人谁的话也听不进去。

    没有导师韦伯的赏识,留校的希望彻底落空。面对生活巨大的压力,就算天才爱因斯坦,也和我们平常人一样,不得不向生活屈服。他在瑞士到处求职,当过临时的家教,还刊登过求职小广告,然而摄于韦伯教授的影响力,没有什么学术机构愿意收留他。当时爱因斯坦为了逃避兵役,从德国跑到瑞士读书,要是再找不到工作,他也只能回德国老家当兵,或者去已经移居到意大利的父母身边做生意。对此,爱因斯坦打心眼里不乐意。他的物理学之梦才刚刚开始,伟大的宇宙之迷,还等着他去发现,饭票在伟大的理想面前,只不过是一级不得不踏过去的台阶。

    可怕的日子每天都是漫长的折磨,快乐的日子象兔子一样快得抓也抓不住。这算不算某种生活相对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那年4月,爱因斯坦的大学好友、家境富有的格罗斯曼同学实在看不下去了,他说服了自己老爸,为爱因斯坦谋得了瑞士联邦专利局的应聘机会。1902年6月,爱因斯坦被专利局聘用为试用工,赢得了年薪3500瑞士法郎的工作。

    1902年,快乐的爱因斯坦搬到了伯尔尼上班。他和米列娃一起租了一套40平米的一室一厅小套间。工作虽然辛苦,好在稳定的收入之余,他还有大把的业余时间,去自由地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对一个思想家而言,生活并不需要太大的空间,相反他的精神世界倒是要塞满整个宇宙。一场伟大的科学征途,从这间小屋子里扬帆起航。

    就是在这间小屋子里,当一天的研究开始之前,爱因斯坦总喜欢先拿出自己心爱的小提琴拉上一会,演奏他最喜欢的莫扎特的音乐。两位伟人,隔着百年的光阴,心曲相通。仿佛在时光的相对论上,进行着一场有关宇宙与人生的应答。

    这首F大调第25号小提琴奏鸣曲,作于1881年,这年莫扎特彻底与老家傲慢的主教大人绝裂,离开家乡,住进了维也纳情人的家里。爱情的甜美,自由的空气,对未来生活的憧景与对过往的绝决,都在这首极度优美的小提琴奏鸣曲里,优雅而平衡的交织在一起,轻快地向前流动。清澈的钢琴与如歌的小提琴,就仿佛一对沉浸在梦境中的情侣,相拥而舞。

    爱因斯坦曾说,有两种东西是无限的,宇宙与人类的愚蠢。这位一生追逐着科学、艺术与女人的快乐智者,一向不喜欢沉重的话题,特别是艺术与音乐,他曾经在评论莫扎特的音乐时说:

    • 莫扎特从不为永恒作曲,但正是因为这个理由,他的许多作品均是永恒的。

  • 请闭上你的嘴

    生活就像骑自行车,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生活和宇宙》

    生活与事业,早已不再是问题;爱情与婚姻,却经常会让我们顾此失彼。人生的平衡,并不象骑单车那么容易。有着顽童一般心性的爱因斯坦,思想和爱情都象是不安分的小鸟,天边飘过一朵白云,就忍不住振翅高飞。

    就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研究推进到最后关头时,他的生活差一点失去了平衡。1915年春天,他的妻子带着两个孩子离他而去。十多年的婚姻走到了尽头。一段爱情的凋零,就如同离枝的花朵,在紧张的研究中,爱因斯坦几乎没有时间伤感,这时,他那温柔的表姐艾尔莎,正式住进了他在柏林的家。生活的自行车,在摇摆了一阵子之后,又在不断向前中找到了平衡。离婚时,这位自信的顽童,对前妻承诺:

    • 虽然我现在没钱给你,但我保证,以后我拿到的诺贝尔奖金全部归你。

    在说这话时,他甚至还没有正式发表广义相对论。然而,那份高贵的奖金,早已被爱因斯坦当成随时能够兑现的期货。而且,前妻对此也毫无疑意。爱因斯坦的情史与他五花八门的格言一样,格外丰富。然而,他真正的情人,永远只有物理学与那把名叫妮娜的小提琴。这点似乎与他最喜欢的莫扎特一样,莫扎特热烈地追求的女孩,刚刚嫁给他人,莫扎特就兴高采烈地娶了女孩的妹妹为妻,莫扎特一生唯一的挚爱,大概只有他的音乐和他养的小鸟。

    那年根据爱因斯坦的女房东回忆,有时深夜还能突然听到爱因斯坦在厨房里拉小提琴。不仅迷恋于音乐与物理世界共通的和谐,每当他的研究进入最艰难的阶段时,音乐则是这位伟人最重要的放松方式。

    1915年11月,爱因斯坦接连4四周,在普鲁士科学院做了四次演讲。演讲开始前,甚至开始后,他都还在紧张地忙于修正他的伟大理论。每一次演讲,都离他所追寻的正确答案更近一步。

    11月18日,爱因斯坦宣布了对水星近日点的计算结论,并利用修正后的新理论计算了光线弯曲的幅度。11月25日,发表了题为“引力场方程”的演讲,提出了一套紧凑而优雅的方程,广义相对论诞生。这个简洁的等式,讲述了“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弯曲的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的深奥理论。空间、时间、物质与能量,于是成了不断演化的宇宙四重奏中的乐器,而相对论则为它们提供了永恒的旋律。那一年,爱因斯坦36岁。

    伟大的理论,新的爱人,春风得意的爱因斯坦,迅速地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国际超级科学明星。世界各地的记者蜂拥而来。采访这位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然而,当时没几个人听得懂他的理论。100年前,《芝加哥先驱考察家报》的记者在采访爱因斯坦后,用第三人称写过一段很有名的记述:

    • 记者回过神时,徒劳地试图用三维的火柴点燃一支三维的烟斗。他开始明白,这个二维的生命体正是他自己。他永远不可能成为这个地球上,第13个能够理解这一理论的人,过去、现在和未来,他只是一个生活在城镇、开着福特汽车的一个普通大众。

    懂不懂都没有关系,相对论的发表,让爱因斯坦功成名就。人们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切,都兴趣十足。包括他对音乐的见解。这种兴趣经常缠得他很不耐烦。据说,1928年德国一家周刊,曾给当时住在柏林的爱因斯坦,寄来一份关于他对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问卷调查,请他对巴赫及作品作一些评论。爱因斯坦就未予理理睬。

    杂志编辑等了一段时间未见回音,又在1928年3月24日,再次写信请爱因斯坦回答那些问题。爱因斯坦这次收到信后于同一天,写了这样一封不客气的回信:

    • 对巴赫毕生所从事的工作,我只有这些可以奉告:聆听,演奏,热爱,尊敬——井且请闭上你的嘴。

    据说在一次宫廷舞会上,有人故意黑巴赫,在他的大提琴上做了手脚。除G弦之外,所有的琴弦都断裂了。当大家准备看巴赫出糗时,巴赫却神情自若地用剩下的一根G弦,即兴演奏了一首咏汉调,这就是今天传说中的《G弦上的咏叹调》。当然,这是个不错的故事,却不是事实。

    事实上,这支曲子是巴赫《第三管弦乐组曲》(Orchestral Suites No.3 BWV 1068 in D major - Air)的第二乐章,并非专为独奏弦乐器创作。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其充满诗意的旋律极美。小提琴(或者大提琴)引领的主旋律如圣歌般悠远,通奏低音声部以舒缓的旋律和精巧的对位,紧紧相随,把听者的心绪引入湛蓝的青空。它本身就体现出巴赫音乐,精确的多旋律并进,营造出宽广而宏大的气息。

    在古典音乐史上,爱因斯坦最崇敬的大师,除了莫扎特,就是巴赫。然而在个人情感上,爱因斯坦又更偏向于莫扎特。那么问题来了,莫扎特与巴赫同为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两者有何不同?又是什么吸引了爱因斯坦?

    英国牛津大学的实验物理学教授布莱恩·福斯特就曾以音乐为切入口,介绍爱因斯坦所爱的古典音乐与相对论的联系。音乐的结构与节奏,与物理学中的结构和节奏有一些融会贯通之处: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似乎与爱因斯坦终其一生,都未曾解决的统一场论有某种联系,而巴赫音乐中的秩序感,则接近于数学的美感。福斯特的意思其实可以理解为:莫扎特崇尚的主调音乐风格,充满了自由而完美的流畅感,用情而不深情,甚至不需要严谨的对位也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就象爱因斯坦在统一场论中苦苦寻找的那种宇宙的和谐,从宏观到微观,从时间到空间,不拘一格而上下通吃,包罗万象却又流畅自然。而巴赫严谨的复调音乐,就仿佛数学一般,充满了对称而精巧的数学式美感。

    相对论是近百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它首先源于不拘一格的创意,但同时又需要严谨的数学论证来完成。然而,调皮的爱因斯坦,一向就不是很喜欢数学。在他完成广义相对论的关键时刻,正是数学上的缺失让他一愁莫展。幸好,那位曾经帮他找工作的同学,正好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数学家,正是这位同学的再次帮忙,才有了1915年广义相对论的发表。所以从创意的提出思想,到严谨地完成论证,就仿佛从莫扎特到巴赫。从这个角度,你就不难理解爱因斯坦对莫扎特的爱,对巴赫的敬。

    巴赫大名鼎鼎的恰空舞曲,是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帕蒂塔(古组曲)的第五乐章。恰空本是流行于17世纪的一种三拍子的庄重舞蹈。在这里,却构成了巴赫无于伦比的旋律要素。大师使用了复杂而精湛的对位技法,赋予了音乐以宽广而奔放的气息。同时这首被后人誉为小提琴演奏圣经的名曲,几乎涵盖了小提琴所能表达的所有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最难的地方就是,要在一把独奏小提琴上,同时奏出高音部与低音部,相互独立又精巧对位的旋律。就仿佛一把小提琴,奏出了多把小提琴的效果,或者一把小提琴,奏出大提琴的共鸣。

    一路情缘

    世界可以由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说到爱因斯坦的音乐情缘,那还得从他的母亲说起。爱因斯坦生下来,到3岁还不会讲话,他的父亲曾经怀疑他是哑吧(幸好不是)。从小内向的他,最快乐的时间,就是听热爱音乐的母亲弹钢琴,以及和漂亮的妹妹一起哈皮。6岁时,他开始学习小提琴,13岁已经可以和妈妈一起合奏莫扎特的音乐。他曾说,如果我选择了音乐,那么我不可能再研究物理学,但我选择了物理学,却永远不能放下我的小提琴。

  • 从小,爱因斯坦对事物就有着卓越的直觉能力,这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直觉能力,实则与艺术家的想象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爱因斯坦的“追光”假设(即一个人骑着一束光追赶一条光线运动,他将看到什么样的图景),就是一种最典型的艺术表达。曾与爱因斯坦共事多年的N·罗素,为此称赞爱因斯是“科学界的艺术家”。

    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之余,经常和朋友组成各种临时的三重奏、四重奏的乐团。比如,同样喜欢音乐的大物理学家普朗克和埃伦菲斯特,都是钢琴高手。在激烈的讨论科学之余,他们也经常一起合奏。除了演奏莫扎特的室内乐,舒伯特经典的三重奏,也是他们最爱的曲目。

    舒伯特的钢琴三重奏,是他室内乐中最兼具古典曲式与浪漫语法之美的作品,第一号钢琴三重奏(D.898)创作于1827年,后人将这部作品视为贝多芬《大公三重奏》问世以来的最佳之作,旋律明朗,富有歌唱性。尤其是第二乐章,丝丝入扣的旋律,像极了大小提琴在一问一答地对话,此时的钢琴则像一位倾听者并不时的插着话。每次听到这首曲子,我都会想起爱因斯坦与普朗克和埃伦菲斯特的对话。爱因斯坦不时地款款而谈,讲述着心中的思想,埃伦菲斯特则不停地与他争论,老同志普朗克只是在一边微微一笑,偶尔讲几句精彩的点评。

    爱因斯坦的音乐搭挡,其实不仅仅是他的同行,成名之后,他与比利时王室关系特别密切。王后伊莉伊白,在未出嫁之前是德国巴伐利亚的公主,算是爱因斯坦的老乡和好友。更确切地说,她是爱因斯坦的音乐之友。她经常邀请爱因斯坦去比利王宫举行私人音乐会,爱因斯坦是第一小提琴手,王后是第二小提琴手。在一封信上,王后曾经写道:第二小提琴手的先生(国王),想念你了。

    有一次,比利时皇家的司机奉命去火车站接爱因斯坦。司机在头等车厢门口等着爱因斯坦下车,可是等旅客都走光了也没有见到爱因斯坦的影子。汽车司机只好空车回宫,向王后报告说教授并没有来。可是,过了半个小时,爱因斯担身穿一件旧雨衣,手拎着那把他最心爱的小提琴,来到了王后避暑的夏宫。原来爱因斯坦没有坐一等车,他坐的是三等车。教授从来最喜欢坐三等车,因为这样可以混在三等车的乘客中,避免被人认出来造成麻烦。

    就在1928年毫不客气的给德国杂志写有关巴赫的回信之后,依然有很多人希望知道,这位科学伟人,狂热的音乐爱好者,到底喜欢什么样的音乐。1939年,又有一家杂志斗胆给爱因斯坦写信去问。11年过去了,爱因斯坦似乎心情大好。这次他提笔写了一封很理科的回信,一二三四五地列举了他喜欢的音乐家和理由:

    • 1、我喜爱的音乐家有巴赫、莫扎特和一些意大利以及英国老作曲家的作品。我对贝多芬的兴趣要差得多,但我很喜次舒伯特。

      2、很难说巴赫和莫扎特哪个更能吸引我。我并不是在音乐中寻求逻辑。总的来说,我全凭直觉,对音乐理论一无所知。如果我不能凭本能抓住一部作品的内在统一(结构),那我就不会喜欢这部作品。

      3、我一向认为亨德尔的音乐很好,甚至达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但他的音乐还是有一点儿浅薄。我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戏剧性过浓,个性过强。

      4、我也很喜欢舒伯特,因为他表达感情的能力很强,并且在旋律创作方面颇具才力。但他几部篇幅较大的作品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缺陷,这使我感到困惑不解。

      5、舒曼篇幅较小的作品对我颇有吸引力,因为它们很有独到之处,感情充沛,但他在形式上显得比较平庸,使我不能充分地欣赏。我认为门德尔松很有天才,但似乎缺乏深度,因而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庸俗。

      6、我认为勃拉姆斯的几首歌曲和几部室内乐作品很有价值,其音乐结构也同样有价值。但他的大部分作品,在我看来好象都缺乏一种内在的说服力。我不明白写这种音乐有什么必要。

      7、我赞赏瓦格纳的创作能力,但我认为他的音乐作品在结构方面有欠缺,带着颓废的标志。另外,我认为他的音乐风格使我不可名状地感到咄咄逼人。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我听起来都感到厌恶。

      8、我认为理查德·施特劳斯天资过人,但他缺乏意境美,只对表面效果感兴趣。我并不是说我对所有的现代音乐都不喜爱。我认为德彪西的音乐纤巧多彩,但结构上有缺陷。这种音乐无法激起我的强烈热情。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鉴赏力,爱因斯坦表达了他对古典音乐的个人意见。相比,爱因斯坦个性鲜明的乐评,其实,我更欣赏他对音乐与生活的热爱。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其实我想问一下为什么每条回复都需要审核,。。。。
    发表于2016.03.15 12:02:00
    36
    106.007.169.***
    106.007.169.***
    发表于2016.03.08 22:42:10
    33
    139.227.000.***
    139.227.000.***
    发表于2016.03.08 18:41:09
    31
    175.025.025.***
    175.025.025.***
    发表于2016.03.08 14:57:24
    30
    03
    发表于2016.03.08 11:43:35
    29
    119.127.249.***
    119.127.249.***
    发表于2016.03.07 14:11:12
    27
    125.039.170.***
    125.039.170.***
    发表于2016.03.07 14:04:16
    25
    03
    “总的来说,我全凭直觉,对音乐理论一无所知。如果我不能凭本能抓住一部作品的内在统一(结构),那我就不会喜欢这部作品。”受教了

    这种洞察事物的方式非常高端!
    发表于2016.03.07 13:16:45
    24
    03
    对于这样的科学巨人以及可能的艺术家,没什么好说的,只有敬仰敬仰再敬仰。
    发表于2016.03.07 11:58:02
    23
    03
    艺术最高境界与物理最高境界是相通的。它们都是一门科学。
    此帖使用HUAWEI G750-T01提交
    发表于2016.03.07 11:48:08
    22
    157.122.160.***
    157.122.160.***
    发表于2016.03.07 11:36:13
    21
    221.203.030.***
    221.203.030.***
    发表于2016.03.07 09:48:38
    20
    218.104.034.***
    218.104.034.***
    发表于2016.03.07 09:27:11
    18
    218.018.056.***
    218.018.056.***
    发表于2016.03.07 08:42:53
    17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5735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