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系列之比才
hh373 于 2016.08.04 12:15:32 | 源自:hh373的博客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20

在19世纪70年代,巴黎喜歌剧院的观众以有名望的中产阶级为主体,其中的四分之一座位通常是被矜持的年轻情侣占据着,用于他们的约会。剩下的座位大部分由那些热心娱乐生活的家庭出席,天真的少女都会受到家庭的保护。当时的巴黎喜歌剧院在几年时间里一直上演的是奥柏(Auber)、布瓦尔迪厄(Boieldieu)和安布鲁瓦兹·托马(Ambroise Thomas)等作曲家创作的歌剧,这些精巧迷人但无多少价值的作品颇受观众们的欢迎,但《卡门》的上演,却遭到观众的大肆诽谤。这部以描述吉普赛人和她的爱情生活为主题的歌剧作品被评论界冠以最恶劣的侮辱性攻击,简直有些像“瓦格纳乐迷们”的遭遇。

在今天看来,1875年3月3日《卡门》首演的惨痛失败的确令人惊异。当时,36岁的比才已经染病在身,并在三个月后与世长辞。而剧场管理部门还在孤注一掷地分发戏票,竭力想填满剧场一半的空座。比才是带着他的歌剧演出失败的遗憾去世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卡门》在第二年的国际巡演中能取得成功。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就受到过比才的影响,他曾预言,《卡门》将会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歌剧。他真的说对了,《卡门》的音乐旋律广为大众所熟悉,包括那些从未跨入歌剧院大门,甚至不知道作曲家姓名的人们。

比才在1838年出生时注册的名字是亚历山大·凯撒·利奥波德(Alexandre Cesar Leopold),但后来他是以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而闻名于世的。他是假发制作商兼音乐家的唯一孩子,父亲早就希望他的儿子能成为作曲家。比才也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早熟的音乐天赋,10岁就进入音乐学院。他是一名优秀的学生,频繁获得各种大奖,包括孜孜以求的“罗马大奖”。在他17岁生日之后不久,他创作了轻松愉快的《C大调交响曲》。这部作品默默无闻地躺在落满灰尘的架子上,直到1935年才由魏因加特纳(Weingartner)担任指挥,举行了首次演出。这是一部拥有舒伯特式的华美、充满活力和灵性的交响乐。尽管比才在后来几年里极度崇拜贝多芬,但他早年是把莫扎特和罗西尼当作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他既保留了莫扎特对管弦乐的驾轻就熟,又承继了意大利人的热情与活力。不久之后,他以一幕轻歌剧《奇迹医生》(Le docteur miracle)参加了由奥芬巴赫(Offenbach)主办的作曲比赛,参赛的选手共有78名,最终,比才和夏尔·勒科克(Charles Lecocq)获了奖。勒科克天生残疾,童年倍受贫苦的折磨,他却创作出了50多部通俗易懂的轻歌剧,其中包括《昂戈夫人的女儿》(La fille de Madame Angot)。比才的《奇迹医生》沿袭了罗西尼的歌剧创作方式,音乐流畅而精致,其中的一曲“炒鸡蛋(Omelette)四重唱”轻松愉快,展示出狡诈的幽默风格。

比才在1857年获得的“罗马大奖”,为他赢得了在意大利首都度过三年的愉快时光。他在罗马努力地进行创作,并沉浸在意大利民族文化的氛围当中。他把满脑子的乐思溶进诸如喜歌剧《唐·普罗科皮奥》(Don Procopio,1859年创作)等作品的创作中,这些作品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音乐的处理方式都是意大利式的。回到巴黎之后,他继续进行着各种题材的创作,但都没有成功。当他的朋友,圣-桑斯(Saint-Saens)也是因为创作戏剧作品失败而提出,他们应该把精力集中在交响乐创作时,比才说:“我需要戏剧作品,除此之外,我一无所能。”他这样说,实在是太谦虚了。实际上,比才还是位非凡的钢琴演奏家。有一天他让李斯特大吃一惊,因为他凭着记忆就把刚听到的李斯特自己演奏的一个很艰深的乐段再现了出来,随后,他又完美地把音乐记录在谱纸上。他还有一个才能,那就是能看着总谱,用钢琴完整准确地演奏出音乐旋律。钢琴组曲《儿童游戏》(Jeux d’enfants)能够唤起人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比才后来还把它改编成管弦乐曲。这样的钢琴作品在比才的创作中只有少量,因为形式短小,能够满足他渴望上台演奏的需要。他大概并不希望被划属在演奏大师的范围之内,尽管他创作的《半音变奏曲》(Variations chromatiques)对每个演奏家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比才创作的歌曲不太多,用法文演唱的“旋律”(melodie)包含了极富传统的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Adieux de l’hotesse arabe》。这首歌曲本身就具有微型戏剧的特征,和声丰满,还带有异国情调。比较沉静的《摇篮曲》(Berceuse),很巧妙地使用了古老的民间曲调,而《四月歌》(Chanson d’avril)极富纯情清新之感。这些歌曲和钢琴作品,以及诸如《C大调交响曲》和《阿莱城的姑娘》等管弦乐作品都能显示出,比才的生命不该这样残酷地早逝,他还应该在非常广泛的音乐领域里创作出更多的音乐作品来,即使仅就他所留给我们的这些作品来看,他也的确不能够被看作是“只创作过一部作品”的作曲家。

在比才当时生活的年代里,在歌剧院里获得成功就像今天在好莱坞一夜成名一样,是财富唯一真实的来源。比才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拜古诺(Gounod)为师,而古诺是他自己的作曲老师的女婿,已经在歌剧界享有盛名。在比才与古诺的终生关系中,古诺比较复杂的个性既令比才厌烦,又对他有吸引力。尽管比才对古诺的真诚仁慈和作为一名音乐家的聪慧天资十分倾慕,但诚实坦率的比才在这位德高望重老人的羽翼下禁不住会表现出一些不忠诚的反抗,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为扮演守护天使角色的古诺整理改编作品时,比才能够吸收古诺的一些技巧才能,并把它们很好地用于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比才在1867年创作的大型歌剧《帕恩丽珠》(La jolie fille de Perth)以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的小说为基础,改编的剧本很糟糕,歌剧的演出最终以失败而告结束,但其中的迷人旋律和大胆创意很受欢迎,我们今天听到的著名组曲是由比彻姆(Beecham)改编的。比才在1867年结了婚,他在第二年开始创作的歌剧《杜雷王杯》(La coupe du roi de Thule )也遭受到了同样的命运。这是一部以一位年轻人被妖妇的魅力所迷惑为情节的作品,其乐谱没有多少被保存下来,但它预示了《卡门》的出现。比才的许多歌剧作品即使得到舞台演出的机会,也注定会前途渺茫。他在1872年创作的《贾米莱》(Djamileh)是部喜歌剧,其音乐颇具东方色彩。马斯奈(Massenet)和圣-桑斯对《贾米莱》表示出热情的支持,圣-桑斯甚至说,它的演出是“对牛弹琴”。他们都是能够赏识比才音乐之独具特色且描述生动的少数具有洞察力的音乐家。在这同一年,比才为阿方索·都德(Alphonse Daudet)的戏剧《阿莱城姑娘》谱写了音乐。因为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演唱内容,所有的音乐仅仅起到为戏剧配乐的作用,但却表现出了戏剧中悲剧性的优美感人。由这些音乐组成的组曲在音乐厅里独立演奏,让比才获得了少有的成功——组曲在今天也很受欢迎。而在当时,《阿莱城姑娘》也像比才的早期歌剧作品一样,并没能取悦于公众。

性情急躁、爱冲动的比才,高傲地不肯讨好剧院经理,他拒绝为自己的艺术原则而妥协。他一直努力地想在歌剧创作方面取得成功,当然他决心使用自己的方式去争取。他在30岁才结婚,但这婚姻带给他的,只是在专业创作的抗争中增添了不受欢迎的复杂性。他的妻子是他在音乐学院的老师弗罗芒塔尔·阿莱维(Fromental Halevy)的女儿,阿莱维创作了许多部歌剧,只是现在都极少上演了。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与许多著名的家庭,比如奥芬巴赫一家和后来的比才一家、剧作家等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时他会因为过度疲劳而忘记了去上课,当他记得上课时,又常常把写好的作品交给学生们去练习,而自己忙着赶写已经迟交的最后一幕歌剧。

阿勒维社交圈子里的人并不支持比才的创作,而把他看作是没有前途的“波希米亚人”。他们大概都听说过比才与歌剧女主角的风流韵事,听说过他与妓女有染以及与他母亲的女仆生有私生子的事情。比才坚持不懈地追求热纳维耶芙·阿莱维(Genevieve Halevy),遭到她家庭的强烈反对。热纳维耶芙的母亲神经有些问题,周期性地要在门诊部隔离。母亲与女儿之间存在的敌对情绪促发了热纳维耶芙本来就有些遗传的神经病症。尽管她开始是真的热爱比才,但逐渐地她发展到有些神经失常。夹在妻子和岳母之间,生性感情脆弱的比才承受了长久的重压。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比才去世之后,热纳维耶芙突然成为一位有钱律师的妻子,而且成为一位受欢迎的社交女主人。这对新人的朋友,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以热纳维耶芙为原型塑造出《追忆似水年华》(A la recherché du temps perdu)中盖尔芒特(Guermantes)公爵夫人的形象。热纳维耶芙极富幽默感,有一次,处于鼎盛时期的古诺在歌曲演唱会上与热纳维耶芙相遇,他正在低声朗读着有关歌手的一篇官样文章:“你会不会在她创造出的淡紫红色音乐中想到要解手?”她甜甜地回答:“这正是我想说的话,亲爱的大师。”。

比才当时所在的剧院是一个异常混乱的世界,他不仅对与女主角的一时兴起和剧院管理的杂乱感到厌烦,也对观众品味的变化无常感到沮丧。他尝试过各种创作计划,比如华丽的《伊凡四世》(Ivan IV),根据雨果(Hugo)、霍夫曼(Hoffmann)、塞万提斯(Cervantes)和莫里哀(Moliere)等作家的作品改编的歌剧,还有理查森(Richardson)的18世纪小说《Clarissa》,这些计划有些没有完成,即使完成的作品也没能实现他的远大理想。只有歌剧《采珠人》(Les pecheurs de perles, 1863年创作)反应良好。这部歌剧也与《贾米莱》一样,音乐异彩纷呈,这一次的故事发生在被称作锡兰(Ceylon)的小岛上。两名采集珍珠的渔夫同时爱上了一个女人,故事情节就在一名极狂热的牧师和友谊、爱情与信仰的冲突中展开的。虽然有些奇异,但这样的内容仍能抓住现代观众的注意力,而且宏大的舞蹈场景也添彩不少。这种舞台效果在《卡门》中达到了最佳表现。如果说,《采珠人》中著名的二重唱“Au fond du temple saint” 再现的主题还明显地带有古诺的风格特征,那么,比才最终还是成为了描述异国情调的大师。尽管剧本被有的合作者称作“早产儿”,但比才努力地塑造出了那些或许永远都不会成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当时只有一位评论家给予《采珠人》公平赞许的评价。他写道:“《采珠人》的音乐能为比才先生带来巨大的荣誉。”只是在当时还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位大名鼎鼎的评论家——埃克托·柏辽兹(Hector Berlioz)。

1874年8月,比才的身体每况愈下,他的口腔和咽喉都有脓肿,十分痛苦。后来他逐渐康复一些,就很快完成了《卡门》的谱曲。这部歌剧以梅里美(Merimee)的法国经典文学作品为基础,描述了吉普塞姑娘和士兵的爱情,士兵最终杀死了吉普塞姑娘。小说中简明而冷酷的描述手法,把这一爱情事件表现得更加激烈而疯狂。比才是因为自己被剧本深深地感动而选择了这个主题。亨利·梅拉克(Henri Meilhac)和热纳维耶芙的表亲卢多维克·阿莱维(Ludovic Halevy)是这部歌剧的编剧,比才也在改编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通过《卡门》这部作品对法国歌剧进行了革命,那些典型程式化的百分百清纯女主角、形象鲜明的男主角与虚伪的坏人等角色的塑造被一扫而光,代之以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激情与情感的描述。霍塞(Jose)致命的爱情与卡门浮躁的性爱观以及斗牛士玩弄女性的大男子作风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这些精巧的人物形象塑造体现出梅里美在心理学方面的顿悟,那就是:女人与猫在你叫她们时,她们不会来,但她们会不请自来。这也是比才通过对不同女人的真切体验而得到的生活经验,是具有讽刺意味的对生活的报答。

在歌剧《卡门》首演遭到失败的三个月之后,比才因风湿病高烧和两次心脏病发作而与世长辞。此后,热纳维耶芙又活了很久,直到1926年她77岁才去世,她与比才生育的儿子在1922年自杀身亡,比才的私生子曾成功地经营报业,最终在1939年去世。尽管歌剧《卡门》永垂千古,但比才这个家族却销声匿迹了。

  • 乔治·比才生平大事记

    • 1838年: 比才于10月25日在巴黎出生。他的父亲教唱歌,还是位业余作曲家。母亲是天才的钢琴家。

      1846年:Adolphe Sax是出生在比利时的乐器制造家,他当时住在巴黎,为他的“萨克斯管”取得了专利。比才在他创作的许多作品中都使用了这件新乐器,比如著名的《阿莱城的姑娘》。

      1848年: 9岁的比才因为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的卓越表现而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他通过为他的老师夏尔·古诺改编作品挣钱。从1853年起,他成为另一位教师弗罗芒塔尔·阿莱维的朋友。

      1856年: 小说家Edmond About出版了他的小说《山的国王》(Le roi des montagnes)。比才在他的鼓励下,开始喜爱历史和古典文学作品。

      1857年: 比才因为创作《C大调交响曲》而荣获“罗马大奖”,得以在意大利学习三年。他第一次遭受扁桃腺炎的折磨(一种咽喉的溃疡)。

      1858年: 雅克·奥芬巴赫的《地狱中的奥尔菲斯》获得巨大成功。1856年,在奥芬巴赫主持的一次歌剧创作比赛上,比才以《奇迹医生》获得了头奖。

      1859年: 比才的朋友兼老师古诺的歌剧《浮士德》在巴黎成功上演。

      1862年: 埃克托·柏辽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比阿特里斯和本尼迪克》在巴登-巴登首演。柏辽兹是能够看出比才歌剧价值的少数几位评论家之一,他在《论坛杂志》上十分明智地评价了比才的歌剧《采珠人》。

      1863年: 比才第一部重要歌剧《采珠人》受到冷遇。为了维持生计,比才开始为出版商改编音乐作品并教授钢琴。

      1869年: 比才与从前的老师弗罗芒塔尔·阿莱维的女儿热纳维耶芙·阿莱维结婚。热纳维耶芙的精神病时常发作。他们的婚姻开始很幸福,唯一的孩子雅克(1872年出生)在1922年自杀身亡。

      1870年: 拿破仑三世宣布与普鲁士开战,巴黎被围困四个月。比才应征加入了国家卫队,在围困中被俘。受到这场战争的激发,他在1873年创作了序曲《帕特里埃》。

      1871年: 比才创作了钢琴二重奏《儿童游戏》,歌剧《贾米莱》和《阿莱城姑娘》的配乐。除了优美的音乐作品之外,他的舞台作品并不受欢迎。他在歌剧院担任了合唱指挥的工作。

      1872年: 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阿方索·都德创作了他广受欢迎的达达兰小说第一部。同年,他的音乐戏剧《阿莱城姑娘》由比才配乐,在巴黎游乐场首演。

      1873年: 比才开始为《卡门》谱曲,但因扁桃腺炎的发作而中断。他接受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印象主义思潮开始兴起,印象派画家们的目的是为了捕捉特定瞬间的光与色。他们中的阿尔弗雷德·西斯莱完成了描绘巴黎郊外Bougival的几幅绘画。

      1875年:比才又一次经受了扁桃腺炎的严重发作,还引发了两次心脏病,他于6月3日在巴黎附近的Bougival去世。他的葬礼在Montmartre举行,被安葬在拉雪兹神甫公墓(Pere Lachaise)。

    比才音乐的主要特征

    • 管弦乐大师:比才在他的《C大调交响曲》中所展示出的,是他对管弦乐各方面的绝对把握,包括灵活的曲式设置和配器方式的优雅节俭。就以《卡门》为例,其管弦乐配器既富有创意,又实现了与声乐内容的完美结合。

      异国情调:比才把先驱者Felicien David(1810-76年)介绍到法国音乐中的异国情调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并作为增加和改变音乐色彩的技术手段加以精炼,这在《贾米莱》和《采珠人》中都有例证。比才最常使用的是半音和声,因为它不仅能独立地表现出地域性的特色,也能够塑造人物形象,并创造出剧情所需要的氛围。

      未来派的闪现:《儿童游戏》组曲无论是其钢琴曲形式,还是作为管弦乐作品,它都证明了作曲家精通键盘乐器和管弦乐配器的实力。其中的和声以及半音经过句的运用预示了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音乐特性。比才的早逝对法国优雅而多变的音乐世界来说无疑是一场劫难。

      富有戏剧表演的天资:比才总是称赞莫扎特精确的戏剧灵感、塑造个性人物的能力以及把交响乐与声乐完美结合的天赋。比才与瓦格纳不同,他在《卡门》中使用管弦乐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即使是在极悲剧性的时刻,他也没有丧失他与生俱来的优雅气质和精巧的和声运用。他富有戏剧表演才能的天资使他把新的生命注入到一种行将衰退的音乐形式中,也令作曲家本人站在了戏剧舞台的最前沿。

    原文链接:http://helenhou.bokee.com/2487366.html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7266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