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克豪森的跨界魔术与直升飞机
贾晓伟 于 2016.10.09 15:18:08 | 源自:深圳特区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最近看到一段美国音乐家伯恩斯坦的访谈。他说:“尽管十二音体系或达达主义都很了不起,只是不能以牺牲调性为代价,它是音乐的根基。”这段话的意思并无指责勋伯格的意思,却暗示调性解体后音乐创作的全球达达主义的状况。不得不说,调性堪称音乐作品的脊椎,取消调性的后果,就是声音形体的软瘫与失形,点线面的粉碎,像国王没了脖子,美人失去了线条。现代音乐之所以不被人普遍接受,在于听觉上的困难,声响一如踩到了鸡脖子上。但德国先锋派作曲家斯托克豪森不从管这一套,一路走到黑场。2007年他的辞世,并未阻止先锋们的前赴后继,各种魔术不停上演。

2013年10月的巴黎白夜艺术节上,演出了斯托克豪森的《直升飞机四重奏》。其时四架直升飞机腾空,外加四名摄影师、四名录音师、四名演奏者,成就了一个声音与视觉混合的跨界大魔术,近乎不能定性的装置或行为艺术作品,达达,前卫,酷。这部作品的其他版本多为四个乐手在直升飞机前面演奏,直升飞机只是提示的背景。让实物飞起来,如此兴师动众,恐怕是斯托克豪森生前一直渴望的景象。据说这部作品来自他的一个梦,梦里见到了四架透明的直升飞机,每一架里坐着一名四重奏成员。

就个性而言,斯托克豪森近乎20世纪的瓦格纳。他最重要的作品是系列巨型歌剧《光》(《直升飞机四重奏》,就来自《光》的《星期三》里的第三幕),共七部,以周一到周日为题目。为了让歌剧上演,他要求建造新的场馆,就像瓦格纳当年建造拜罗伊特的剧院一样。但他的提议不被接受,到去世前歌剧也没有完整上演。晚年的斯托克豪森热衷神秘主义,为一圈忠实粉丝簇拥,有点像二战前诗人格奥尔格小组的意思。他是一位未曾登基的国王,充满瓦格纳的雄心与才华,却时运不济。因为世界变了,再也没有了瓦格纳的英雄主义与巨人做派。瓦格纳在其时代,可以求助于无所不能的国王,但20世纪的国王没了,音乐家在世界里的位置与作用是螺旋式的下降与跌落,再无“直升”这等好事。

到了21世纪,斯托克豪森开始陷入妄想与疯狂。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他赞扬撞机是“最伟大的艺术创造”。舆论为此哗然,他不得不出面道歉。先锋派走到这一步,道出的是达达的绝境,撞向世贸大楼飞机的火光,让他想到自己作品上的壮志未酬与无能为力。而调性解体后诸位先锋作曲家在当代世界的困境,与斯托克豪森都差不多。听众不买单,音乐厅不接受,在新世界里没有话语权,最后只得以耸动的言行表达自我。

也许可以这么说,西方古典音乐的构成已是完美的抽象(相比于此,中国古代的音乐并没有成功抽象,多为意境表达),十二音体系的改写以及放弃调性的二度抽象,不是明智之举,已被证明为歧路与失败。跨界,搞魔术,玩理念,只是新式的达达,话题游戏而已。伯恩斯坦为此所说的“根基”不可动摇,是切到了病根。他本人借助美国的爵士与古典混合,获得了成功。而十二音体系与先锋理念下的任何一部作品,近百年都难成经典,不管其概念弄得多么天花乱坠。我们听音乐,不是为感受鸡飞狗跳,目睹皇帝的新装出行。无调性的音乐既难听,又难解,为何我们要虐心虐耳,在直升飞机的轰鸣里听四重奏呢。

这些年我买了许多现代音乐与先锋派作品的唱片,怕有所遗漏,不能全方位了解当代世界的音乐风貌。曾听过大盒系列装的德国当代音乐,斯托克豪森与亨策在其间是主角。但听过后不能置评,心得寥寥。韦伯恩、斯特拉文斯基之后先锋派的作品收成里,东欧作曲家要比西欧好,德国的音乐水平其实一直在下降,毋庸讳言。调性作品在德国的音乐史中已成就了完美,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筑成的世界,斯托克豪森难以更改,也不能撼动。所谓撼山易,撼“3B”难。在当今世界上,他们的音乐才是基础构成。后现代这一套,解构不了伟大与崇高。那是我们告别不了也绕不开的“根基”,除非我们耳朵变成了机器。

  •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好文。
    发表于2016.10.11 12:44:32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4103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