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歌永远被人传唱
肖向东 于 2016.11.29 13:20:39 | 源自:深圳特区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0

现在已经有一门“迪伦学”(Dylanology)了,歌迷和研究者甚至开始考证鲍勃·迪伦穿过的外套了,这种狂热的崇拜在迪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估计会继续发酵。但有句话说得好:“与其仰望,不如对唱”,对一个歌手而言,最大的肯定不应该是一边倒的崇拜,而是自己的作品得到理解,一种基于平等视角的理解,而且这种理解越丰富,作品的生命力就越旺盛。

迪伦的作品经得起多维度的理解,事实上他一直以自己歌词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来抗拒被神化和被标签化,他本人就曾说过:我不定义任何东西,不管是美,还是爱国。尼采早就分析过语言的遮蔽作用,更不用说简单的定义和标签化了。他说:看到事物如何被称呼比起它是什么来远为重要,这使我极为劳神而且不断地极为劳神。他还说:语词中只有描写各种极端程度的内心生活的词。愤怒、仇恨、爱、同情、贪婪、认识、快乐、痛苦,这些都是极端状态,较和缓中度却呈现在前的内心状态,是没有语词表示的。也就是说,语词不仅遮蔽了事物的本来状态,也遮蔽了我们的内心生活。所以,标签化作为人类希望一切变得简单可控的本能,是值得警惕的,甚至可以说,标签化和反标签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和大众之间一场永无止境的战争,而迪伦无疑是这场战争中的胜利者,民谣、摇滚、反战等等都无法概括他,他本人唯一接受的称号是“诗人”,而诗人的内涵是无限广阔的。而迪伦之所以被称为伟大的诗人,就是因为他完全掌握了诗歌的精髓,即诗歌的跳跃性和多义性,这大概也是诺奖颁奖词称他“为美国传统歌曲带来全新的诗意表达”的原因吧。

迪伦的很多歌曲都表现了这一特点。比如《Man in the long black coat》(穿黑色长外套的男人),其中写道:

有人说生活中没有谬误,
从某个角度来看有时确实如此。
但是人们都是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
他们只是随波逐流,
她随那个穿黑色长外套的人离开。

这首歌似乎有情节,但只有几个场景,并无前因后果;这首歌也好像在讲哲学,“有人说生活中没有谬误”似乎就是“存在即合理”的翻版,“有人在外面鞭打那匹死马”也能让人联想到尼采发疯的原因;这首歌甚至还有种宗教氛围,牧师和布道这样的字眼一再出现。当然,歌中还有多处环境描写,有写实的,也有超现实的。迪伦究竟想表达什么呢?特别是那个穿黑色长外套的男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他是一个情场老手,还是耶稣的化身?迪伦想说随波逐流的芸芸众生需要信仰的指引,就像纯真少女需要成熟男人的引导一样?而所谓的哲学真理并不值得追随,内心直觉乃至信仰才是最可靠的归宿?这些问题都存而未决。不管如何理解,这个穿黑色长外套的男人形象已经深深烙印在听过这首歌的人的内心深处了。

迪伦歌词中的跳跃、断裂和语焉不详,很像中国古典文人画中大手笔的留白,有时是毫无预兆的宕开一笔,有时是看似无所用心的闲笔,但细细琢磨却是别有味道,给了听众足够的想象空间;在编曲和旋律方面,他倒是常常同一个简单的旋律不断重复直到整首歌结束,那首长约14分钟的《Tempest》堪称极致代表。歌词的复杂和旋律的简单相映成趣,一如他在《Born in time》中写的那句:你是复杂,你是简单(也被译作“你是条纹,你是纯色”)。这种相映成趣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生或者历史有时是因为这种简单重复而让人无法理解和无法接受,而有时你以为只是简单的重复,但事实上可能是非常复杂。不管如何,就像迪伦在《Forever young》中写的一样,我们都有个愿望,“愿你的歌永远被人传唱”。

  •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8349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