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个国歌,有那么难吗?
听木 于 2017.07.18 19:59:50 | 源自:微信公众号-音乐之友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1.00/1

音乐史上有一件怪事:那些全世界最有名的国歌,几乎都是由不怎么有名的作曲家写成的。

法国国歌《马赛曲》(La Marseillaise)的作者是克洛德·约瑟夫·鲁日,没听过吧?美国国歌《星条旗》(Star Spangled Banner)的作者是约翰·斯塔福德·史密斯,还是没听过吧?英国国歌《天佑吾皇》(God Save the Queen)的曲作者是谁,到现在还没搞清楚。

还有,芬兰国歌并不是出自他们的传奇作曲家西贝柳斯之手,而是一个德国人写的一首祝酒歌;捷克的国歌也不是德沃夏克或斯美塔那所作,而是一部喜剧的配乐;奥地利的国歌被一些人认为出自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清唱剧,但奥地利政府承认,它更有可能出自并不怎么知名的作曲家约翰·霍尔泽之手。

国歌就像国旗一样,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是国民再熟悉不过的旋律。这么重要的任务,理应交给一个国家最优秀的作曲家完成,然而现实是,它们的词作者和曲作者大多籍籍无名,有些甚至是业余的。

即便如此,那些历史上有名的作曲家,还是与这个“国家名片”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其中的几个。

海顿与《德意志之歌》

德国国歌是个例外,因为他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海顿。当然,海顿在 1797 年完成的这首作品不是献给“德国”的(因为当时还没有这样一个国家),而是献给他的故乡奥地利的,歌曲的名字叫做《天佑吾皇弗朗茨》(又称《帝皇颂》),与英国国歌的名字异曲同工。当时,奥地利正与拿破仑交战,海顿希望以此来激起奥地利人的爱国热情。无奈何,拿破仑的铁蹄最终还是踏破了维也纳,奥地利被迫签订城下之盟。海顿后来把它写入了《第三弦乐四重奏》(Op. 76)第二乐章中,在最后几年生病期间,他经常弹奏这首曲子。在最后病倒的那一天,他竟然罕见地把这首曲子弹奏了三遍。

1922 年,这首曲子正式成为德国国歌,在当时,它也是奥地利的国歌。1947年,奥地利把国歌改换,而它作为德国的国家名片一直保留至今。今天,它是在绿茵场上最常响起的歌声。

肖斯塔科维奇与苏联国歌

1942 年,斯大林决定用一首新国歌替换之前的《国际歌》。为什么呢?因为《国际歌》的歌词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这太不像话了,斯大林就是救世主啊!而且,《国际歌》的歌词和曲调都是法国人所作,这怎么能用作苏联的国歌呢?

于是,当时的苏联作曲家,只要你能叫得上名字的,都被召集起来,参加这次竞赛,肖斯塔科维奇就是其中的一个。斯大林要求他和哈恰图良合写一首国歌,这种做法被肖斯塔科维奇称为“愚蠢之极”。当然,他们最后写成的作品没能入得了斯大林的“法眼”,斯大林最终选择了亚历山德罗夫的作品作为苏联国歌。尽管如此,肖斯塔科维奇还是获得了不菲的报酬。那次竞赛,参赛的作曲家每有一首作品入选,就能获得 4,000 卢布的奖励,这个数字是当时平均月薪的 10 倍,肖斯塔科维奇凭他的多首作品拿到了 34,000 卢布的报酬。只是,没有人认为那些是好作品,因此一首都没有被录制。

本杰明· 布里顿与马来西亚国歌

布里顿和马来西亚?这俩也能扯上关系吗?可以的,布里顿在马来西亚度过了他人生中最惊心动魄的几个小时。他在 1956 年时去过一次马来西亚,待了几个小时。他原本打算去参观一个橡胶园,结果一路上提心吊胆,害怕自己会被共产主义游击队员射杀。“我们体会到了生命受到威胁、不得不处处防范是什么滋味。”他在后来写给朋友的信里说。

1957 年,当时的马来亚联邦即将脱离英国的统治,但还没有一首像样的国歌。马来西亚政府没有找到合适的民族歌曲,于是举办了一场全球性的国歌创作赛,收到的 500 多份作品都被一一否决了。情急之下,因为布里顿和马来西亚的“缘分”,政府只好找到布里顿,请求他做一次尝试。布里顿应约,写了一首用他的话说“很奇特,但恐怕很不成功”的作品。写完后,马来西亚政府马上予以采纳,但几个星期后又要求他改写,并寄给他几首马来西亚民歌作为灵感。布里顿改写完了,但是没有用,马来西亚政府最后还是选择了它的一个州——霹雳州的州歌,一首卡巴莱式的《我爱我的国家》(Negaraku,My Country)作为国歌。

威尔第与《马梅利之歌》

《马梅利之歌》(Inno di Mameli)是意大利国歌,以作词者马梅利的名字命名。1848 年,米兰爆发革命,迫使奥地利帝国军队撤退,威尔第来到这座城市,庆祝革命的胜利。但是,他庆祝的方式不是作曲,在给他的一位剧作者的信中写道:“你跟我谈音乐?你怎么了?现在意大利人只想听到一种音乐:大炮的声音。”

但是几个月后,威尔第就变了卦。当时一位革命领袖邀请他创作一首“意大利的马赛曲”,他为此写了一首赞美诗《小号之声》(Suona la tromba)。

但是,这首作品并不成功,播出了几次,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反倒是当时的一首《意大利的弟兄》 (Fratelli d'Italia)被人们广为传唱,这首曲子后来成为了意大利的国歌。而威尔第似乎也认识到,这首歌比自己的那首更能代表意大利,因此把它用到了清唱剧《万国颂歌》(Inno delle Nazioni)当中。

贝多芬与《欧洲之歌》

当然啦,除了海顿和德国国歌,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欧盟的盟歌《欧洲之歌》,它改编自贝多芬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末乐章的“欢乐颂”主题。不过,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作国歌啦。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作者语文水平不怎么好,逻辑也比较混乱
此帖使用Lumia 950提交
发表于2017.07.26 00:14:47
4
219.128.076.***
219.128.076.***
发表于2017.07.26 00:12:18
3
060.209.***.***
060.209.***.***
发表于2017.07.21 10:06:04
2
113.105.***.***
113.105.***.***
发表于2017.07.19 08:36:40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9086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