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即将沉没,他们却放弃逃跑,奏响了音乐……
听木 于 2017.10.09 12:19:22 | 源自:微信公众号-音乐之友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30

还记得《泰坦尼克号》中的那支乐队吗?在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时,他们演奏的那首“天鹅之歌”,是影史上的经典一幕。

乐队在船长的指示下,在甲板上演奏赞美诗,尽量安抚乘客的情绪,避免过度恐慌。眼看着船体倾斜得越来越严重,乐队领队华莱士·哈特利不得不解散乐队,让他们各自逃命,而他自己则选择留在原地,继续演奏那首著名的《与主更亲近》(Nearer, My God, to Thee)。乐队其他成员听到队长的琴声,也纷纷调转回来,重新加入演奏。伴随着背景音乐,镜头对准了仓皇奔命的乘客,以及船长、设计师等人在生命最后时刻的表现。

《泰坦尼克号》试图还原的,是在这一生死攸关的关头,船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出来的众生相,以及种种复杂、幽微的人性。那一幕中演奏家们的表现,无疑是整部影片的高潮之一,音乐与剧情共同把观众推向了情感的高潮。

但是你知道吗?影片中的这个乐团并不都是演员,他们在现实中也是一个乐团,名字叫做沙龙乐团(I Salonisti),一个钢琴五重奏小组——一架钢琴,两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一把低音提琴。他们最为知名的就是在《泰坦尼克号》中的演出,只是,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名字,他们只称呼它为那个“船上的乐团”。

I Salonisti 成立于 1981 年,这个乐团成立的初衷,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以演奏“沙龙性质”的音乐为主,也就是在泰坦尼克头等舱里演奏的那一类音乐。

  • 制造商=CANON;型号=CANON EOS 5D MARK II;焦距=50毫米;光圈=F6.3;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320;白平衡=手动;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125秒;曝光程序=手动模式;场景类型=标准;日期=2012.06.22 11:12:23
  • I Salonisti 的演奏曲目非常广泛,既包括原作曲家的作品,也有后人改编的作品,音乐类型包括传统的古典音乐作品、过去年代的流行音乐、电影音乐、世界各地的舞曲等等。在音乐会上,I Salonisti 总是给出一些特定的主题,在其之上构建起音乐,而且经常穿插一些诗歌和其他文学篇章,算是该乐团的一个特色。

    一开始,电影剧组找到 I Salonisti,想要请他们为一部好莱坞电影录制背景音乐,他们同意了。但是,他们任何一个人也想不到,这次提供配乐的,竟是如此大制作、并且将在影史上留下经典地位的《泰坦尼克号》。

    I Salonisti 在瑞士的一家录音室录制了 26 首曲子。几个星期后,他们又一次接到了意外之邀——《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邀请他们扮演电影中的乐团角色。乐队领队华莱士·哈特利的人选已经敲定,由英国电影演员乔纳森·伊万斯-琼斯(Jonathan Evans-Jones)饰演,琼斯本身就是位音乐家,而且之前已经接过两部戏。

    就这样,泰坦尼克号上的一支头等舱小乐队就形成了。

    接下来,就有了我们开头的那幕场景,为了这场戏,他们排练了三个小时。I Salonisti 的乐队成员们,在三个小时内摇身一变成为了演员,出演了《泰坦尼克号》中的关键一幕,而且这一幕,会被历史永远记住。

    历史上真实的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时间是 1912 年 4 月 15 日凌晨 02 点 20 分,那是号称“永不会沉没”的泰坦尼克巨轮的处女航。当时,船上载有 2200 多人,最终只有 700 多人生还,由英国小提琴家华莱士·哈特利(Wallace Hartley)领衔的八人随行乐团,就在那张死亡名单上。

  • 就像电影中的场景一样,事后,许多幸存者证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哈特利和他的乐队还在演奏。后来,一位二等舱的乘客回忆说:“那天晚上,发生了很多英勇的事迹,但是没有一个比那几个人更勇敢。当船一点一点沉下去的时候,他们演奏的音乐,像是给他们自己的不朽的安魂曲,也借此留名青史,供后人凭吊。”

    他们演奏的到底是哪首曲子,一直没有确切的说法。但是,人们普遍认为,这最后一首乐曲就是那首《与主更亲近》(Nearer, My God, to Thee)。因为,前乐队成员Elwane Moody曾经说,当被问道如果船沉了,他会演奏哪首乐曲时,哈特利说:“我觉得没有什么比演奏《与主更亲近》或《千古保障歌》(O God, Our Help In Ages Past)更好的了。”不久之后,哈特利的尸体被打捞上来,人们发现,他的穿戴依然整齐,乐谱夹子还被牢牢地绑在身上。今天,在他位于英国科恩的墓碑上,刻着的就是那首绝唱的开头几个音符。

    I Salonisti 在电影中演奏的音乐,全部出自白星航运公司(White Star Line)的歌曲集。白星航运是一家英国海运公司,曾经在 20 世纪初订购了三艘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奥林匹克级游轮,泰坦尼克号就是其中的第二艘。这三艘邮轮,用的是同一本歌曲集,它由 352 首乐曲组成,每一首乐曲都有编号。所以,在游轮上演奏的音乐家,必须把曲集上所有音乐的乐谱按照编号记下来,这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

    这些音乐的受众,都是豪华游轮头等舱里的那些最富有、地位最高贵的上层阶级,所以挑选原则一定要符合当时的大众审美趣味。这也是这本歌曲集有趣的地方——这个歌单中的曲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音乐品味和作曲家及作品的流行程度。

    这 352 首乐曲被分成几大类,第一部分是歌剧序曲,作曲家包括罗西尼(6 首)、奥柏、埃罗尔德、苏佩(3 首)。今天,我们最熟悉的就只有罗西尼了,但是可见,其他几位作曲家在当时也受到人们的喜爱。第二部分是 Selections 精选部分,包括很多歌剧咏叹调,知名的作曲家包括约翰·施特劳斯、奥芬巴赫、威尔第、普契尼、瓦格纳、比才、圣-桑、沙利文等等。除此之外,歌曲集上还有大量的华尔兹、波尔卡等舞曲,这当然非常适合作为舞会的背景音乐。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听到的,正是当年在泰坦尼克号头等舱中,为那些上层阶级的人们演奏的音乐。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晴好的天气,在下午茶时分闭目欣赏,或者伴随着《泰坦尼克号》上的餐会、舞会场面,遥想一百年前上流社会的生活情调。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1.没听到撞冰山后演奏《天鹅之歌》
    2.照片上左边的那个大叔应该是第一小提琴
    发表于2017.10.16 15:12:41
    9
    101.224.***.***
    101.224.***.***
    6楼引用的那篇文章在玩弄统计数字。
    Titanic号上共109名儿童。头等舱6名,5名幸存,死亡率17%;二等舱24名,全部获救,死亡率0%;三等舱79名,27名幸存,死亡率66%。
    成年女性425人。头等舱144名,140人获救,死亡率3%;二等舱93名,80人幸存,死亡率14%;三等舱165名,76人幸存,死亡率54%;女船员23人,20人获救,死亡率13%。
    成年男性共1690人。头等舱175人,57名幸存,死亡率67%;二等舱168人,14人获救,死亡率92%;三等舱462人,75人获救,死亡率84%;男船员885人,192名获救,死亡率78%。
    以上数据引自https://en.wikipedia.org/wiki/RMS_Titanic#Survivors_and_victims
    即使是头等舱的男性,死亡率也比三等舱的儿童和妇女高,67%对66%和54%。
    你引用的文章里写“生还的700多人中,男性、女性人数大致相同,男性略多些。这一数据与所谓“妇孺优先”原则显然不符,”,这是在玩弄数据,根本不提船上有1690名成年男性,而女性只有425人。
    Titanic沉船时的确采取“妇孺优先”原则,1楼说的“事实是有钱人先走,而不是妇女儿童先走!”不符合事实
    ——详细阅读
    发表于2017.10.12 13:55:12
    8
    218.016.***.***
    218.016.***.***
    1912年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却变成20世纪的最大海难,上千名乘客葬身大海。然而当地时间2月26日,在事故发生将近105周年时,英国《每日邮报》曝光了救援船只“麦凯-贝内特号”(Mackay-Bennett)当时的电报,文件中披露了残酷的救援真相。由于缺乏空间和防腐设备,“麦凯-贝内特号”最终只带走了一等舱和二等舱乘客的尸体,将其余乘客和船员的尸体丢入大海。

    根据《每日邮报》报道,英国商船“麦凯-贝内特号”当时负责运送遇难者的尸体,与经营泰坦尼克号的英国白星航运公司有电报往来。在一封发自白星航运公司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办公室的电报中,白星公司指示“麦凯-贝内特号”船员尽可能将所有尸体都带回岸上,而“麦凯-贝内特号”的回复却令人震惊:“我们从打捞的尸体上发现了纸钞和贵重物品,然而除非家属要求保留尸体,不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尸体都丢回海里。”

    据悉,“麦凯-贝内特号”一共找到了334具尸体,但他们将一等舱和二等舱的乘客遗体优先存放在船舱内带回,而将包括三等舱乘客、船员等在内的116具尸体扔到大西洋。
    公布电报内容的历史学家哈斯(Charles Haas)谈到,“麦凯-贝内特号”并不是一艘大船,船上没有足够的空间和防腐设备。哈斯表示,这些文件详细地描述了搜救过程的困难,“麦凯-贝内特号”的船员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当船长面前是两三百具尸体的时候,他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
    安德鲁·阿尔德里奇(Andrew Aldridge),一名专业的泰坦尼克拍卖师表示,“我们是在2017年看这些电报,而在1912年,当时有阶级之分,一个富人即使死了也要比穷人优先”。
    发表于2017.10.12 10:38:46
    7
    218.016.***.***
    218.016.***.***
    怎么,事实让你无法装B?

    泰坦尼克号上一共有2200多人,生还人数700多人,1500多人遇难。按头等舱、二等舱、三等舱的划分,头等舱生还比例超60%,二等舱生还比例不到50%,三等舱生还比例不到30%。生还的700多人中,男性、女性人数大致相同,男性略多些。这一数据与所谓“妇孺优先”原则显然不符,相反,明显体现了等级原则。当时在网络上批驳那位权威人士没有再说更多的内容,这里还可以补充一些。

    当时头等舱米国男性富豪,曾用贿赂船员的方式登上救生艇,在救生艇尚有一半空座时便赶紧逃离将沉的轮船。泰坦尼克号上共有20条救生艇,按满员算,可承载1000多人,在逃生过程中,只有一条救生艇在海中倾覆。事实上,除两条救生艇少量超载外,其他救生艇都没有满员。更令人愤怒的是,生还者中居然还有宠物狗!明显是头等舱富豪的珍爱。还有富豪的大件行李!泰坦尼克号沉没后,面对大量的落水人员,并未满员的救生艇,只有一条回来搭救落水者,其他救生艇都远远地观望,听着落水者的呼救声、呻吟声持续一、二个小时,直到很多人在冰冷的海水中活活冻死。泰坦尼克号沉没时所谓“妇孺优先”原则,完全是罂米两国当时一次成功的“公关策划”,一次将“坏事变好事”的大型虚假新闻宣传。它从根本上挽救了保险业、造船业、旅游业,并用有钱有地位的精英甘愿为保护、拯救不分等级的妇女儿童而自愿牺牲的虚假神话,冲淡缓解了罂米社会当时尖锐的阶级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得不佩服罂米精英面对巨大灾难的紧急应变能力。但我们也必须知道,那是一个虚假的神话,是远离真相的谎言。


    “《六人》这部纪录片是关于泰坦尼克号上面的6个中国幸存者”。
    据封面新闻8月31日报道,这是英国人Arthur Jones(亚瑟·琼斯)对自己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六人》的概括,1912年4月14日那艘沉没大海的豪华游轮上,有6名中国人幸存。他们是众人眼中低贱的锅炉工人,被认为“假扮女人”获救,遭受唾弃。

    然而历史真是如此吗?“我们不相信传闻,这种侮辱是因为种族歧视,”亚瑟及拍摄团队查阅资料、走访中国,以期寻找6位中国幸存者的痕迹。据了解,这部纪录片有望于2018年在中国上映。
    事实:锅炉工竟成功逃生
    1912年4月14日晚,顶级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撞击冰山后沉没,1500人在此次事故中遇难,只有706幸存,包括6名中国人。
    在泰坦尼克号所属白 ——详细阅读
    发表于2017.10.12 10:04:12
    6
    03
    你真的需要去看看资料而不是道听途说。
    有时,无知就算不是罪过,也可以是过错。
    此帖使用LENOVO PB2-670N提交
    发表于2017.10.11 00:43:12
    5
    171.109.***.***
    171.109.***.***

    此帖使用iPhone提交
    发表于2017.10.10 19:06:11
    4
    122.226.***.***
    122.226.***.***
    发表于2017.10.10 14:39:43
    3
    113.089.070.***
    113.089.070.***
    发表于2017.10.10 08:41:47
    2
    221.005.***.***
    221.005.***.***
    事实是有钱人先走,而不是妇女儿童先走!
    甚至是在灾难过后收尸的时候,都是,只收有钱人尸!!
    上面还有几个烧锅炉的华人。
    发表于2017.10.09 16:23:29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9425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