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帕第:寻求音乐里的“大存在”
贾晓伟 于 2017.10.24 15:35:19 | 源自:深圳特区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0

近来得到一只大玻璃罐形状的蓝牙音箱,可以通过网络听音乐。一天晚上,听肖邦的曲子(通常会是不同的片段性拼盘,一道道端来小菜,还没品出味道,新的就递将过来,可谓信息多样的烟花型快餐),遇到了多年以前听过的李帕第的弹奏。果然还是与其他弹奏者不一样,他的肖邦扎实、确定、清晰,没有滥觞的优美,廉价的抒情(简易而商品化的肖邦,通常被视为感伤与浪漫的符号)。虽然是老录音,缺乏透明感与声音的漂亮,但充满音乐精神的厚实质地还是脱颖而出。我起身从架子上找出一堆李帕第的唱片,开始静心地听他。在这里网络起到了提示语的作用,完整的倾听还得是唱片。

1950年33岁时就患病去世的李帕第,留下的录音并不多,大约只有不到20张唱片。当年百代公司远见卓识,抢救性录音,留下不少他的经典作品。有人说出生于罗马尼亚的李帕第是肖邦再生——同样是东欧出生,同样在法国大受欢迎,且英年早逝。这么说的理由,除了两人都是钢琴演奏大师外,李帕第也作曲(风格近似新古典主义),在钢琴演绎上与肖邦一样是革命性角色(今人所玩的大师作品的串烧与拼贴,李帕第都尝试过,是先锋之前的先锋)。当然,他不可与肖邦同日而语,毕竟以演奏闻名。患病期间,斯特拉文斯基与梅纽因等人带头为其捐钱,粉丝们也不甘落后。最终李帕第死于肺部的囊肿破裂(并非乐迷所口口相传的白血病)。

今天说来,1990年代老一批的国内乐迷,或多或少都有过“李帕第崇拜”。其中核心的原因,是其早逝给人的感慨。音乐的天才夭折已经成为定式与传说(莫扎特,舒伯特,包括肖邦,都在40岁前离世),契合想象,而音乐最关乎童年与少年,到了成年,光焰就理应忽忽闪闪,长寿了,倒变得不可信,令人生疑。当然李帕第的作品,还是百分百过关,在此基础上,容貌的高贵也是乐迷心生怜爱的原因。他受教于钢琴大师科尔托(与同是罗马尼亚人的哈斯基儿一样,可谓同一师门下的双星),科尔托还为李帕第在一次钢琴比赛上得到第二名几乎与评委会闹翻,护犊的心情到了极致。而欧洲的许多音乐比赛,评委的争斗是一派风景与说不尽的八卦。其后科尔托带着学生打拼演艺界。此刻到了二战期间,本应是双星闪耀欧洲的时日,却不得不延迟既定的安排。后来,科尔托与当权者合作,已成丑闻,学生要开创的另一片天空多半要靠自己。李帕第在这一方面要比哈斯基儿幸运。自幼体弱多病的他一直在现实中未遭到大的打击。

我买的第一张李帕第唱片,是百代公司1986年出品的肖邦集锦(编号为CDH7698022),这是他最有名的作品。封套上是其抱臂羞怯微笑的黑白照片,也是为“李帕第崇拜”驱使,当时70多元的价格还觉得便宜,如获至宝。那时掏人口袋的魔力手指,除了画册就是唱片,不像今天五花八门的消费,魔力手指大到了看不清道不明的程度。记得最初听这张唱片,觉得录音不好,声音的颗粒僵硬,没有弹性,而肖邦音乐的点面结合才是一大听点,线条飞不起来,终究是遗憾。后来又听多遍,与其他大师版本比较,还是觉得李帕第有精神深度。那是置身音乐内部,而非外在地表演声音魔术者的深度。他的心无旁骛,再无疑虑——音乐里那种坚忍不拔的确定性,被我听到了。这种确定性,有时就是神性。

在李帕第最后的音乐会上,他像当年的肖邦一样虚弱,但手指下的声音仍精确无比。据说音乐会中间休息时,他打了止痛针后开始下半场。对于一个知道死亡大限的人,在音乐里最后听闻世界的真与美,也算是拯救——“美好的时光,请停一停”的感喟,对李帕第而言,已经真实。

也许,没有任何一种形式如同音乐,更是对“流逝的生命”的捕捉。作为一个天才,李帕第童年时就进入对不可见的声音的寻找,其后历尽千辛万苦,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气质,在严格的演绎标准里进入对精神王国的探求。因此,对李帕第的崇拜,无论国内的还是国外,都一致是对他音乐里那个“大存在”的认定。

  •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4212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