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人工智能对手机摄影的影响
夏昆冈 于 2018.03.16 22:31:58 | 源自:www.soomal.com | 版权:原创 | 平均/总评分:06.88/55

人工智能发展一日千里,机器被赋予了学习的能力,在各方各面开始展现出看齐甚至是追赶人类的潜力。那么,人工智能在手机摄影上会发挥怎样的影响。

手机摄像头和传统相机已经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技术趋势,传统相机还是追求硬件配置的优越性,而手机摄像头则体现出软硬结合极为紧密的技术特点。传统相机的操控需要有一定的使用经验,而手机拍照的用户可能弯弯曲曲是一只萌新菜鸟,用户的差异,对设备的智能化要求也明显不一样。

依托手机的更快的CPU、ISP、更强悍的软件系统、更多的感应器以及网络支持,手机注定了会要比相机更为聪明,而且会越来越聪明,因为人工智能将再一次带来全新的拍摄体验。人工智能也变成了一个万金油似的香饽饽,谁都想沾一点人工智能的光,以前的功能改头换面就叫人工智能巴拉巴拉了。我们不这么认为,人工智能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和理解能力,只有聪明的手机摄像头才是真正意义的人工智能加成。

场景识别更聪明

现有的相机、手机中,有部分机型支持场景识别,例如风景、室内、微距、文字等,识别后调用不同的拍摄策略,来实现更好的拍摄效果。但这些识别都很初级,只能识别大类,而无法做到非常精准的判断。举例风景,同样是风景,有郁郁葱葱的WinXP草原类型,也有百花盛开的草地类型,草原上留影又该是什么场景呢?

  • 现有的某些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已经具备“读图”能力,它会将图片进行解读。例如上图,可以解读成

    • 蜜蜂在花朵旁边飞翔
      蜜蜂在珍珠梅旁边飞翔
      蜜蜂在白色的珍珠梅旁边飞翔
      蜜蜂在正在开放的白色珍珠梅旁边飞翔
      阳光下,蜜蜂在正在开放的白色珍珠梅旁边飞翔
      阳光下的珍珠梅花丛,蜜蜂在正在开放的白色珍珠梅旁边飞翔
      阳光下的珍珠梅花丛,蜜蜂在正在开放的白色珍珠梅右侧飞翔,微距场景
      ……

    越详细越有助于调用拍摄策略,这对提升最终画质是有极大帮助的。

    对焦更聪明

    现有的手机摄像头和相机均能进行面部识别,并将焦点设置到人脸,这样的对焦技术在拍摄人物时,会大大的提升效率。但这样并不够,因为识别算法不够聪明,会经常在草丛啊树林中识别出一张“人脸”,然后对焦测光什么都变了,反而让对焦变得麻烦。光有人脸识别就够吗,远远不够。

    现在图像识别的算法越来越多,主流操作系统上都有类似的技术出现,这种技术会识别图像的内容并进行分类,例如猫、狗、建筑、人物、花花草草虫虫,而最新的人工智能,甚至已经可以进行更细致的识别,例如狗的品种、花的名称、人物之间的关系,而这些技术,都将对“对焦”产生影响。

    制造商=SONY;型号=D6503;焦距=5毫米;光圈=F2.0;测光模式=其他;感光度=ISO64;白平衡=自动;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0/40000秒;场景类型=风景;日期=2014.07.12 14:13:01
    制造商=HUAWEI;型号=ALP-AL00;焦距=4毫米;等效焦距=27毫米;光圈=F1.6;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50;白平衡=自动;对比度=标准;饱和度=标准;锐度=标准;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63000/1000000000秒;曝光程序=程序模式;场景类型=标准;日期=2017.11.15 14:12:21

    一旦这些算法集成到对焦算法当中,揣摩用户的拍摄意图会更加容易,知道用户想拍什么,焦点会放在哪个位置会更合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对焦”。

    色彩更个性

    制造商=NUBIA;型号=NUBIA Z7 MINI;焦距=4毫米;光圈=F2.0;感光度=ISO100;曝光时间=1/101秒;日期=2014.09.08 18:45:06
    制造商=HUAWEI;型号=H60-L01;焦距=4毫米;等效焦距=28毫米;光圈=F2.0;测光模式=平均;感光度=ISO100;白平衡=手动;对比度=标准;饱和度=标准;锐度=标准;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100秒;曝光程序=程序模式;场景类型=标准;日期=2014.09.08 18:47:44

    不同人对不同的色彩风格喜好不一样,有经验的用户会在特殊的场景使用手动白平衡来完成拍摄,例如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使用荧光灯白平衡设置来实现紫色的氛围。也有不少人喜欢更加鲜艳的发色,有人喜欢偏冷的调调,众口难调?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众口未必难调。可以通过学习用户的操作,生成特点场景启动的特殊调色,或者全局都影响的色彩色调。这些过程将不露声色,慢慢形成迎合用户喜好的色彩风格。

    交互更聪明

    人工智能对于交互设计产生有益的帮助,基于地理信息、气象信息、大数据,可以实现更友善的交互。例如,你来到了颐和园,走到十七孔桥附近,这时软件会根据天气条件来提示推荐机位和构图,你要如此这般,效果会更好。

    而这些是目前主流拍照软件最为欠缺的,如果能让用户在拍摄中获得指导,用户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加,对品牌的黏性也会获得巨大改观。

    安全认证更聪明

  • 刷脸作为一种生物验证功能在手机上逐渐普及,但现有的方案中,大部分无法确保安全性,有的甚至用一张照片就能欺骗过关。即便手机中最先进的方案,例如具有3D探测能力的iPhone X上的Face ID认证,在你躺下后也可能不认识你,胖子尤其[躺下后,肉流向脑后,人脸3D特征改变,识别失败]。而这些都需要更强大的人工智能不断学习,观察人脸的变化并建立起关联,Face ID认证已经初步具备一些人工智能的处理,例如你失恋了,长了点小胡子,头发乱糟糟的,和你做验证登记时的小白脸形象有明显差异,但Face ID并不会认错人。

    机内后期处理更聪明

    现在的相机、手机摄像头都会有机内处理流程,HDR、全景、多帧降噪、滤镜、虚化等等,都是这个流程中的一个部分,这是手机成像品质差异的关键环节。而这个环节中,人工智能能涉入的部分就更多了。

    现在流行双摄像头,而双摄像头最普遍的卖点就是“景深虚化模拟”。双摄像头视差可以大致描绘出被摄对象轮廓,以此来完成抠像并对背景进行处理。但双摄像头这个功能,迟早会被人工智能消灭掉,基于图像学习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像人一样的抠图,将对象从复杂背景下剥离出来,而不需要双摄的支持。这些技术应该很快就会到来,不会太久。而双摄的主打功能,将转向提供更多的焦距、色彩模式。

    关于机内处理,人工智能能做的事情太多,这里只是拿“虚化”简单说说,打开脑洞,三天三晚都说不完。

    人工智能影响下的手机摄影

    人工智能影响下的手机摄影将更为纯粹,我们说的这些猜想,三年内可能就能实现得差不多了,用户要做的事情只是构图和按快门。那些繁琐的技术细节和技巧统统不需要管。心算快不等于会成为数学家,熟知相机操控的不等于会成为摄影师。摄影的精髓是构图和捕捉光影,而不是去担心对没对上焦,测光是不是溢出了,把时间节省出来,把时间让给机会,这才是摄影的乐趣。。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分析得很全面。再说说我的想法,背景虚化的效果现在也是手机和相机的差别之一,相比单纯把主体从背景识别并抠出来虚化背景的做法,现在VIVO的双摄单独用一个摄像头来探测景深其实更有前途。因为同样是背景,也有距离镜头远近不同而产生不同景深效果的。如果景深摄像头提供的信息足够精细,配合AI算法应该能处理出足够自然,足以媲美单反大光圈的景深虚化效果的。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18.03.26 09:59:08
    25
    151.106.004.***
    151.106.004.***
    发表于2018.03.23 10:02:52
    24
    117.090.118.***
    117.090.118.***
    发表于2018.03.20 00:03:11
    23
    03
    手机若能变焦到长焦,那就真心不敢想象相机咋活了(相机真正只能专业一条路可走啦......)
    发表于2018.03.20 00:02:44
    22
    175.031.***.***
    175.031.***.***
    这要多胖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不去简单真的会影响健康的吧
    此帖使用iPad提交
    发表于2018.03.19 22:57:54
    21
    03
    期待未来可以用上这种功能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18.03.17 22:52:11
    19
    03
    大师,受我一拜,请收下我这个俗家弟子吧!文章最后一段是本文的精髓。“心算快不等于会成为数学家,熟知相机操控的不等于会成为摄影师。摄影的精髓是构图和捕捉光影,而不是去担心对没对上焦,测光是不是溢出了,把时间节省出来,把时间让给机会,这才是摄影的乐趣。”
    发表于2018.03.17 20:08:20
    18
    125.033.***.***
    125.033.***.***
    有段时间觉得手机拍照就够了,现在觉得还是单反有感觉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18.03.17 17:04:16
    17
    03
    妈的刚才剪贴板乱套了,粘贴完没看标题
    此帖使用HTC M10H提交
    发表于2018.03.17 13:07:37
    16
    03
    不过手动拧头和拧妹子奶头差不多的乐趣还是可以有的
    此帖使用HTC M10H提交
    发表于2018.03.17 13:06:00
    15
    171.106.***.***
    171.106.***.***

    此帖使用iPhone提交
    发表于2018.03.17 09:52:15
    14
    03
    好的手动头,旋转对焦圈和光圈环会给人带来的快感,把手动头和把妹的感觉也差不多少
    此帖使用ZUK Z2131提交
    发表于2018.03.17 05:56:07
    13
    03
    前者能拥有的数据应该是后者的千百倍了
    此帖使用ZUK Z2131提交
    发表于2018.03.17 05:44:27
    12
    222.140.***.***
    222.140.***.***
    感觉ai用于的摄影还是对小白用户帮助最大
    此帖使用iPhone提交
    发表于2018.03.17 01:37:54
    11
    106.127.110.***
    106.127.110.***
    发表于2018.03.17 01:29:15
    10
    03
    每天背着个微单加手动头出去拍照,测光基本靠眼看,光圈靠手拧,对焦靠手转,追焦靠脑补,拍RAW格式回来还要在电脑上转片校色。一张照片从拍摄到成片需要费挺多功夫,离AI智能化差了好远好远。。。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18.03.17 00:22:58
    8
    10
    有区别。原有自动模式是传统本地图形分析,每次都做重复工作。ai是使用以及学习好的库,只用半精度运算,就可以达到上万倍原有本地速度。大概十年前,picasa基于服务器的场景分类,iPhoto基于本地的分类,几万张照片也得跑好几个小时。而今天这些工作很快可以完成并不是arm比酷睿的浮点运算快了,相反。使用学习好的库不需要高精度运算,手机上所谓ai核心,就是ai推理核心,是半精度运算。用小得多的硬件代价换来数万倍的性能效果。


    此帖使用iPhone提交
    发表于2018.03.16 23:54:35
    7
    123.125.***.***
    123.125.***.***
    其实没多大用处 玩个概念而已 等同于相机上的自动场景模式 永远不可能真实 就是讨好眼球罢了 而且相机厂商对色彩的理解 多年的数据库 是不会和手机厂商分享的
    此帖使用iPhone提交
    发表于2018.03.16 23:53:43
    6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1935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