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音乐的尴尬
刘蔚 于 2019.01.15 19:01:10 | 源自:微信公众号-乐队街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20

手头有一张名为《弦情往事》的专辑,收录了《丰收渔歌》《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渔舟唱晚》《思乡曲》等十首中国现代小提琴经典乐曲,由曾获“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最佳演奏奖的女小提琴家谢楠演奏。

谢楠对这些中国经典小提琴曲,如《丰收渔歌》《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金色的炉台》的处理明显地带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比较抒情和精致,少了些这些乐曲产生的年代所特有的张扬,传递给了我们一些温暖而新鲜的气息。

这是我听完这张唱片专辑后的第一感受。

第二个感受则是,这张唱片里的十首乐曲,从马思聪的《思乡曲》到陈钢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全部是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既是对以往岁月里小提琴音乐创作成就的一种回顾,又折射出某种尴尬,即中国当代音乐没有好作品。这样的状况,反映在从独奏曲、室内乐、管弦乐到交响曲、协奏曲、歌剧等高雅音乐的各个层面,中国当代高雅音乐缺乏在大众中广为传诵的、能流传得下去的好作品。

这样说并非危言耸听。

在全国各地交响乐团的各类音乐会中,我们能够经常听到的中国交响乐作品,除了《黄河大合唱》以及根据其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当然还包括管弦乐曲《春节序曲》《红旗颂》《北京喜讯到边寨》等有限的几首。而如果看一下这些作品的产生年代,除了《黄河大合唱》诞生于抗战的烽火年月,其余的乐曲均产生于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70年代末,唯独没有80年代之后到现在的作品。

难道是80年代后中国的作曲家都沉默了?非也。相反,80年代的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艺创作的大环境可以说是除了“五四”之外中国现代史上最为宽松的年月。作曲家们空前地活跃,创作出了不少具有探索性质、有一定影响的作品。

然而,在这些林林总总的乐曲中,有哪一部能像《黄河大合唱》《梁祝》协奏曲、《红旗颂》那样在大众中脍炙人日、广为流传?

就拿曾经涌现了《梁祝》协奏曲、《长征交响曲》《红旗颂》,以扶植新人新作为宗旨的“上海之春”音乐节来说,近年来推出新作品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像2007年的“上海之春”就举办了有七部委约新作组成的“海上新梦”音乐会,还进行了“圣卡罗杯”全国中小型钢琴作品征集活动,但在这些新作品中,能否有一两部脱颖而出,站得住脚,乃至流传下去?坦率地说,前景不容乐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圈子里热热闹闹,听众中却乏人喝彩,好不容易演一次就到此为止的尴尬局面?其中的原因多多,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有部分作曲家沉湎于自己的象牙塔中,一味地醉心于所谓新技法,写出来的作品形式大于内容,成了各种前卫手法及稀奇古怪声响的试验品,而根本不考虑听众的审美口味和接受程度,这样的作品怎么会受到大众的欢迎,更遑论成为流传不衰的经典了。

正如一位指挥家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交响乐已经够难了,他们还嫌不够难,还要难上加难。”

如果这种自我沉醉、远离大众的创作心态不改变,中国当代高雅音乐没有好作品出现的尴尬还会持续下去。

本文选自上海书店出版社《安达卢西亚浪漫曲》一书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高通8260 8660芯片除了音频,架构落后一点的之外,其他整体还是很好用的,特别是8660,可以通吃三网.
发表于2012.07.21 19:03:57
6
114.249.226.***
114.249.226.***
发表于2012.07.21 18:58:39
5
120.192.185.***
120.192.185.***
发表于2012.07.21 18:44:27
4
112.087.***.***
112.087.***.***
总体上还是比较简单的评测,没有之前那些图片形象化的给人直接的感觉。不过考虑到高通芯片组大家心知肚明,简略点也可以,甚至以后高通芯片组也可以跳过测试。比较期待盛大(U8500)、MX/GS3(4412)、MX新双核(4420)、华为D1/D1q等机型的评测

发表于2012.07.21 18:37:01
3
123.138.032.***
123.138.032.***
发表于2012.07.21 18:28:11
2
发表于2012.07.21 17:58:06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8695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