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长安十二时辰》的原声,让“唐乐”成爆款
徐乐娜 于 2019.08.25 16:16:10 | 源自:澎湃新闻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0

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终于更完了,意犹未尽的剧迷们亦很有默契地“追踪”到OST,将自己对该剧及原声音乐的喜爱直接回报给原声专辑,促其在虾米与豆瓣分别收获9.8与9.6的高分。除去热播中便有众多古风、古乐爱好者争相模仿、刷爆抖音的《短歌行》《清平乐·禁庭春昼》等主题曲不提,剧中或深沉内敛、或大气激燃、“托戏而不抢戏”、“既有现代时尚的国际范儿,又不失唐风古韵”亦成为大家一致的赞点。

将原声带完整听上一遍,剧中对应的情节、画面、人物关系及情感一一浮现,感叹其对惯用的“旋律式”配乐有意识地收敛与调配,和对“主题式”“氛围式”配乐的大胆突破与巧妙运用,背后可谓“高人”。近日,笔者连线《长安十二时辰》的音乐指导刘小山、作曲/编曲赵亮棋,探究“唐乐爆款”背后的秘诀。

制造商=FUJIFILM;型号=FINEPIXS2PRO;焦距=54毫米;等效焦距=81毫米;光圈=F2.8;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100;白平衡=自动;对比度=低;饱和度=高;锐度=标准;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0/1250秒;曝光程序=光圈优先;场景类型=标准;日期=2005.11.12 13:44:59

【对话】

澎湃新闻:看到虾米、豆瓣上的评分,惊喜吗?还是预料之中的?

刘小山:绝对是惊喜!完全没有想到会(这样)。当然可能因为剧本身的热度和评价很高吧。

澎湃新闻:关于《长安十二时辰》的配乐,虾米和豆瓣上加起来有一千多评论,很多人都提到音乐的唐代气韵。这是你们在创作之初就首先考虑、达成共识的切入点吗?

赵亮棋:看过剧的观众应该会有很明显的感觉,就是这部戏的情节、包括场景、服装、道具等视觉方面都是很写实的,甚至为复原做了很多案头工作。所以,音乐方面的整体定位我们觉得可以“虚”一点。当然不能是“虚无缥缈”,而是要有魂,要有“唐韵”。

刘小山:但说实话,没有人听到过“唐乐”。虽然有音乐学家根据古谱译出过一些片段,从唐代流传到日本/韩国、并留存的雅乐也是一种参考,但这些对于今天的大多数观众来说,还是很难接受的。我们需要创作的,一定是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唐代音乐”,是世界观众能够听懂的中国表达。

澎湃新闻:没人听过、却要让人觉得像、觉得好听,这样的“唐乐”你们怎么打造?

刘小山:更多是从当时的乐制、律制、调式音阶等相关史料的考证吧。比方说,雅乐音阶的运用。这样出来的旋律既和我们今天的歌曲相近,但又有一定的距离感,尤其升fa这个音很容易给人一种历史感。

赵亮棋:而且相较于燕乐音阶的降si而言,雅乐音阶不太会有悲苦的联想,也没有那么鲜明的地域感,它更加柔和,更容易给人歌舞升平之感,和剧中的“盛世”也更相符。所以,这个基调也几乎贯穿整剧的音乐。

澎湃新闻:原声带给人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元素是鼓,这也是备受广大观众好评的一点。

刘小山:对,剧中就有大量鼓的镜头。有望楼的传令鼓,庞灵的报时鼓,乐舞中的鼓,以及配合剧情烘托气氛或者情绪的鼓点。每一种的音色其实都有区别。起初,剧组找人做了不下四五十面鼓,但是声音并不理想,最终还是通过MIDI来实现的音色。当然,最终的效果是我们运用音色的多次叠加、混音的调节等手段进行反复试验的结果。

赵亮棋:除了音色之外,鼓的打法,它的节奏、律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创作之前我有专门学习了解传统鼓的曲牌,但现成的曲牌与剧中所需要的情境未必完全合拍,而且也要考虑MIDI合成的各式鼓声与管弦乐队、电子音乐的音色融合等问题。所以,改编、甚至新创是必不可少的。我自己比较得意的是对鼓梆敲击音色的活用。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鼓,有自己的鼓乐,但是因为中国鼓“木质”的特性,敲击鼓梆产生的特殊脆响变成了极具辨识度的“中国音色”,无论从音乐风格、音响气质,还是表现力、戏剧张力方面,鼓的发挥空间就变得很大了。

澎湃新闻:其他一些具有特别音色的传统乐器也是通过MIDI来完成吗?

刘小山:不不不,像笛、萧、琵琶这些,都是用的原声。当然四弦琵琶,我们不可能拿正仓院的来,我们用还是今天的琵琶。只不过通过后期的调节,让它的延音更短,对音色做了一些处理。

澎湃新闻:进入创作阶段后,你们是先从主题歌入手,还是会先选择某一段情节进行配乐,在风格方向上与导演达成一致后再继续?

赵亮棋:应该说是同步进行的吧。

刘小山:这部剧的音乐其实是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功能性的,主要是情感化、镜头化、氛围化的配合,这部分音乐在戏里比重很大,对剧的作用也很大。另一部分是主题性的,根据导演更新给我们的典型性的场面、情节,我们会有一个大致的创作规划。比如长安、死亡、危机、阙勒霍多……而这些主题也并非都是以旋律为标识,也可以通过配器或节奏等等。在我们看来,相较于主题曲而言,这些其实更重要。澎湃新闻:《长安十二时辰》的原声带一共50首曲目,有哪几首是你们最喜欢或者最得意的?

刘小山:大长安吧,淡淡的忧伤、阙勒霍多……

赵亮棋:还有不退、大荒落……

刘小山:还有侠客行,摇滚!这是特意等到大结局更新完才上线的,音乐上也要保持新鲜度。说到这,还要特别感谢优酷,剧集第二次更新后就去掉了“自动跳过片尾曲”的设置,让许多在剧中没机会出现、或没能完整出现的音乐,作为随剧情实时更新的片尾曲被观众们听到。

澎湃新闻:许多网评、包括弹幕中都有说到,这部剧的音乐有史上最牛作词人“李白”。这当然是一大亮点,但是对于作曲而言,这样的“命题作文”应该也有着不小的难度吧?

赵亮棋:挑战与机会并存。唐诗宋词其实原本就是唱出来的,只不过原来的曲调没有流传下来。没有现成的旋律参考,对观众而言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对我而言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实际操作中确实会碰到一些问题,比如古诗词的长短句、篇幅上的局限等,需要做一些技术性的处理来弥补。比如通过歌词重复来满足乐句的规整,尽量避免旋律的大跳,通过前奏、过门等的延伸增加器乐部分的比重,从而保证乐曲的篇幅,等等吧。

  • 澎湃新闻:从原声带的曲目信息中可以看到,很大一部分音乐是由两位共同作曲的。刘老师剧组中还是音乐指导。实际合作中,你们的分工是怎样的呢?

    刘小山:我们俩应该是互相“博弈”吧。作为音乐指导,我会更多从剧的角度来考虑,这段音乐放在这里是不是最贴切,最合适。而赵老师会更多从音乐上来构思,一段曲子的音乐性怎么样,主题的发展、乐曲的结构如何。这种“博弈”可以防止往任何一方跑偏,在戏剧方面和音乐方面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澎湃新闻:所以你们的“博弈”是激烈的吗?

    赵亮棋:并没有。我们很早就结识,都在西安音乐学院任教,影视配乐方面也早有合作,对这部戏的配乐构思、设想也早有共识,只是在具体的一些细节上会有一些分歧。真正双方提出的异议,也大多是自己没有考虑到的地方,所以彼此都能够接受和认可。

    澎湃新闻:《长安十二时辰》的原声带收获好评,有什么“秘诀”吗?

    刘小山:秘诀谈不上,但是我认为,从音乐到音响的贯通是我们这个团队的优势。不管是从作曲到编曲的过程,从交响乐队的现场录制到混音的试验等等,全部都是由我们自己的团队亲力亲为,很好地保证了最高效最保真的成品,这很难得。

    澎湃新闻:在《长安十二时辰》之前,两位老师都有过影视音乐方面的经验,进入这个领域有什么机缘或者想法吗?

    赵亮棋:我原本学的就是作曲,后来又学了电子音乐制作。所以也一直都在从事影视音乐的创作。这部戏之前我已经和刘老师合作了曹盾导演的《海上牧云记》。再早,我参与更多的是纪录片配乐,舞台剧方面也有涉猎。相对而言,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影视音乐的创作,感觉承载量更大,可以表达出来的东西更丰富,当然也就更过瘾。

    刘小山:其实现在的作曲大概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学术型的,一种是应用型的,电影音乐就属于应用型作曲。这应该是我从儿时就有的情节吧。考大学的时候曾经规划学录音,后来到了上海音乐学院读洛秦老师的研究生,论文研究是“科技对当代音乐的影响”。现在虽然在学校任教,但是依然希望学术研究、理论设想能够通过亲历的音乐实践来验证。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此帖使用ACTION REACTION提交
    发表于2019.08.28 23:52:21
    4
    106.127.***.***
    106.127.***.***

    此帖使用iPhone提交
    发表于2019.08.28 23:14:26
    3
    116.052.147.***
    116.052.147.***
    发表于2019.08.27 11:01:45
    2
    03
    《长安十二时辰》真是一部用心制作的精品,除了情节服装道具所有细节的考究,其中的音乐更赋予剧作灵魂,第一集开场的禁庭春昼就让人惊艳,感觉回到了大唐盛世,没想到后面还不断有精彩的音乐出现。我心中的唐乐就该是这样的!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19.08.27 11:01:27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9592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