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有梅花便不同
阿果 于 2019.10.16 15:23:00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30

联欢排练会,朗诵朱自清的《春》,配乐是门德尔松的《春之歌》。这是作曲家四十九首无词歌中最出名的一曲。散文《春》中的叠字运用,与音乐明媚的气息两相交融,春天意象铺天盖地而来。

门德尔松是音乐家中少有的富家公子,他有个哲学家祖父、银行家父亲和钢琴家母亲。门德尔松的每张画像都有着雕塑般的姿态,削瘦、美貌、端雅,风度翩翩。蜜糖罐里长大的门德尔松,大可以宝马雕车、衣香鬓影,在沙龙里消磨富家公子悠闲时光。然人生因音乐而不同。门德尔松9岁就开始第一次公演,14岁有了私人乐队,17岁写出《仲夏夜之梦》序曲。门德尔松创作不断,后又成为指挥家、办音乐学院…… 但是,门德尔松对世界的最大善意,不止这些。

出身高贵的门德尔松,他的探索精神和社会担当,更令人称颂。

我在听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总会想起门德尔松,是他挥动魔法棒,让这支沉寂了30年的曲子再度复活。如果他知道后人会对诸多“小协”有个排名,知道自己的作品将屈尊于贝多芬之后,他会不会犹疑?应该不会。他是这样磊落无私,又不随俗流——1829年,19岁的他从故纸堆里翻出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拍掉覆盖了百年的灰尘,力排众议,亲自指挥公开演出。如果没有门德尔松,很难想象巴赫会有如今的地位,很可能他只是教科书中的存在。

所以,年龄不代表眼界和胸襟。就好像18岁的王希孟能画出深得宋徽宗嘉许的《千里江山图》,多少画师一辈子想攀的高峰,王希孟18岁就抵达了。门德尔松亦然。他不是你在书籍封腰上挤点奶油裱花般漂亮荐语就能糊弄的人。尽管他年轻,尽管他有钱。

贝多芬的D大调小协作于1806年。大多数协奏曲的开篇,乐队的演奏应该是一条红地毯,引出熠熠生辉的主角。但贝多芬的D大调小协一开场却给了我们一个富丽堂皇的大厅,有挂毯、有水晶吊灯,大大削弱了主角上场时的风光。这部首演即遭冷遇雪藏的作品,因为门德尔松的指挥,才成为音乐宝库里闪闪发光的明珠。

舒伯特,被历史强暴到快要“碾在灰烬里”的人,也是被门德尔松拯救的。在接到舒曼的信后,他亲自指挥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被维也纳嘲笑 “像喝醉酒的马车夫”的舒伯特,写了一千多部作品,如一座其貌不扬却蕴含富矿的高山,生前根本不被重视。因为门德尔松的不懈发掘,这个31岁病逝的天才真正的价值才被承认。

不到39岁就离世的门德尔松,做这些耗费了他多少精力、财力?我不得而知。这个冬夜,听着门德尔松享誉四小协之“后” 的e小调小协,窗缝溜进清冷的空气,竟带一缕幽香,分外去浊涤心。如果没猜错,是院子里的蜡梅开了。真好。古人说:才有梅花便不同。我等平凡人,能跟圣洁的灵魂共享人间繁华,着实福分不浅。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7135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