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累累的柴科夫斯基 古伦齐兹的《悲怆交响曲》录音
贾非言 于 2019.10.24 11:23:05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古伦齐兹(Currentzis)和他的永恒乐团(MusicAeterna)在2017年的萨尔茨堡音乐节初次亮相,就凭借与导演彼得·塞拉斯合作的《蒂托的仁慈》上了头条,并吸引到诸如法国《费加罗报》和英国《金融时报》的好评如潮。《洛杉矶时报》更是写道:“这为演奏莫扎特树立了全新标准,事关如何演唱莫扎特,如何制作莫扎特,如何思考莫扎特。”

  • 这位身居距莫斯科250公里的俄罗斯彼尔姆的希腊指挥与他的“亲军”永恒乐团近5年来以一系列有口皆碑的莫扎特-达庞特三部曲歌剧录音和充满效果的现场演出红遍整个欧洲。永恒乐团和古伦齐兹工作单位名为彼尔姆柴科夫斯基国立歌剧院。2017年末,这对组合终于回到俄罗斯的英雄人物兼单位的冠名人物:柴科夫斯基身上。

    由索尼出版的最新唱片收录有古伦齐兹与永恒乐团合作的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唱片封面就打破了之前莫扎特歌剧系列的朋克设计语汇,一贯维持了指挥家现场演出的暗黑风格,好像一部惊悚片的海报一样让人肃然起敬。作为穆拉文斯基与杰基耶夫的同门和穆辛的学生,正统的俄罗斯音乐语汇一直就流淌在古伦齐兹的血脉里。

    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经常被以暴风骤雨般的力度演出。但在古伦齐兹的版本里,他率领由110人组成的乐团,更多突出的是音乐背后作曲家的创伤。正如指挥家在唱片说明书中所言:“人们总会受伤,有人因为会寻求逃避。揭开人们的伤疤时,没有审美可言。我们希望留给听众的印象不是响亮的声音或丰富的情感,而是伤痕累累的感觉。我带领乐团和听众想要经历的不是一场音乐会,而是一场对伤痛的隐忍,呼唤出每个人心中的伤痕和经历。”但总的来说,古伦齐兹亲自撰写的英文唱片说明有点语无伦次,故弄玄虚。

  • 从这方面来讲,古伦齐兹把他对这首柴科夫斯基临终之作的理解大任,交给了听众。少掉了现场的舞台魔法效果后,古伦齐兹在这张唱片中展示了“柴六”厚重的一面,但在录音技术方面却又精准展示了音乐的轻巧,每个声部都清晰可辨,从噩梦般的弦乐低音到小提琴的撕鸣。一如指挥家的现场风格,突如其来的速度变化和力度转变经常给人带来惊喜,但又没有被极端化处理,比如第一乐章展开部前的部分和谐谑曲乐章的越战越勇,很明显这是乐队日积月累排练磨合的结果。

    这是古伦齐兹和永恒乐团的第二版柴科夫斯基录音,上一次是由科帕琴斯卡亚担纲独奏的小提琴协奏曲。随着这张唱片,古伦齐兹的柴科夫斯基风格逐渐显现明晰:粗暴、直接、神经质。正如指挥家之前的唱片,音乐都带给人无比新意,尽展音乐的极端化处理,远远超越现存市场上流行的版本,诸如穆拉文斯基、托斯卡尼尼和门盖尔贝格等。这正是古伦齐兹的招牌特色,也是他的致胜法宝。也难怪,英国《泰晤士报》的唱片评论给予其最高五星评价。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穆拉文斯基的版本本身就是演绎出了进行曲版的感觉,然而切利和伯恩斯坦都尝试过更为深沉的表达,个人觉得指挥家的手记体现了他在传承技艺以外对内涵的挖掘。尤其是悲怆的终章,所表达的,与手记所写是有呼应的。
    此帖使用V1911A提交
    发表于2019.10.25 09:04:01
    2
    03
    这种“出位”的演绎方式,能长久保持对听众的新引力吗?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19.10.24 15:39:54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5070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