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斯·克莱伯的十件事
Orpheus 于 2020.05.02 15:26:33 | 源自:微信公众号-音乐之友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30
2010年,英国BBC音乐杂志曾发起了一个有趣的投票,邀请包括科林·戴维斯爵士、古斯塔沃·杜达梅尔、瓦莱利·捷杰耶夫、马里斯·杨松斯等当时在世的100位大指挥家,作为同行选出他们心中最崇拜的“偶像”,结果奥地利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荣登榜首(详见《《BBC音乐杂志》评“最伟大20位指挥家” 小克莱伯名列榜首》[作者:唐若甫 ] )。

卡洛斯·克莱伯在七十四载人生里仅指挥过96场交响音乐会(卡拉扬大约2200余场)和400场歌剧,他对自己所演出的曲目极度挑剔,传世录音的数量也屈指可数,除了演出他始终与公众保持距离,但舞台上飘逸飒爽的姿态和极度火热澎湃的音乐让乐迷或音乐家无不为他狂热和着迷。以下是十个关于卡洛斯·克莱伯的事实:

I

卡洛斯·克莱伯的父亲埃里希·克莱伯(Erich Kleiber)是奥地利人,20世纪初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1930年埃里希·克莱伯时任柏林国家歌剧院指挥,小克莱伯因此在柏林出生,原名卡尔·路德维希·克莱伯(Karl Ludwig Bonifacius Kleiber)。母亲罗斯·古德里希是犹太裔美国人,并且家族中与英国小说巨匠瓦尔特·斯各特爵士有血缘关系。

II

1934年纳粹政府禁止在柏林上演保罗·欣德米特的《画家马蒂斯》,老克莱伯无法忍受笼罩在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菩提树下国家歌剧院,选择离开。1935年先移居至萨尔茨堡,1940年举家来到阿根廷并加入了国籍,小卡尔把名字改成了卡洛斯。

III

1947年老克莱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哥伦布剧院指挥瓦格纳的《齐格弗里德》,17岁的卡洛斯作为打击乐手第一次与父亲同台,他的姐姐维罗尼卡·克莱伯回忆道:“他始终很热爱打击乐,在齐格弗里德演出中父亲看到挥舞着鼓锤的卡洛斯,曾让他非常骄傲。”

IV

虽然儿子少年时期展现了过人的天分并接受了很好的音乐训练,但二次大战后的世界满目疮痍,父亲执意劝阻卡洛斯的音乐理想,认为儿子应该从事一份安稳的职业。小克莱伯被送到苏黎世学习化学,不过仅仅一个学期后,1950年他便回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专修音乐。

V

克莱伯的音乐职业生涯开始于在阿根廷拉普拉塔和德国慕尼黑担任声乐艺术指导。1955年一个名叫卡尔·凯勒(Karl Keller)的年轻指挥家在德国波茨坦演出了卡尔·米略克的轻歌剧,并没有人知道他就是著名的埃里希·克莱伯的天才儿子。

VI

80年代后卡洛斯·克莱伯的演出一直是稀少到令人垂涎的。例如1988年,经过多年努力,纽约大都会剧院终于邀请到他演出《波希米亚人》,但1990年最后一次在纽约演出《玫瑰骑士》后,剧院再也没有等到他的大驾光临(据说克莱伯常常要求极高的演出酬劳)。卡拉扬去世后,柏林爱乐乐团希望他能接替乐团的首席指挥职位,克莱伯打趣道,虽然柏林爱乐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势力、庸俗的”乐团,但他仍拒绝了这个固定职位。

  • VII

    “只有当家里冰箱空了,克莱伯才出来指挥音乐会。”卡拉扬曾这样打趣道。以卡拉扬的工作强度,克莱伯一定是闲散甚至不够“敬业”的,然而克莱伯或许只是不愿意向自己的标准妥协。为了实现最理想的艺术呈现,克莱伯对排练时长的要求超过其他指挥数倍,由此产生的演出成本均变得更加高昂,所以只有当他眼中这些“障碍”被清除干净,他才会拿起指挥棒。这种近乎偏执的精益求精很大程度来自他毕生的精神导师——父亲老克莱伯所形成的压力,克莱伯常因自我怀疑在临近演出前取消音乐会。

    VIII

    1960年北德广播电台采访了卡洛斯·克莱伯,这是他一生中接受的唯一次媒体采访。

    IX

    高级汽车是克莱伯音乐以外的喜好。在拒绝了整年的演出邀约后,1996年他和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达成了一份特殊的演出合约:只要他同意再次与乐团合作演出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便可得到一辆价值140000德国马克的顶配奥迪A8轿车。

    X

    卡洛斯·克莱伯2004年逝世在卢布尔雅那以东60公里小镇Konjsica的家中,七个月前他的妻子先他而去,当全世界媒体报道克莱伯离世的消息时,他已于三天前与妻子合葬在一起,斯洛文尼亚是他母亲和妻子的故乡。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6226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