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音乐入门系列讲座(二) 音乐理解何需“正确”?
周海宏 于 2010.05.31 07:34:08 | 源自:珠海文化大讲坛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75/117
本篇之初我先来介绍一下音乐理解活动的特征。经常有人问我,周老师,这首曲子给我这种感觉,你说我理解得对不对?我自己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听一首曲子好不容易有点儿感觉了,又担心自己理解得不对,最后对一下乐曲解说,十有八九对不上。为什么?研究告诉我们,声音只有五种属性能够引起人们很粗糙的联觉反应,这就必然导致了很多东西音乐都表现不了。比如明确的具体的视觉的东西,像家居、水果、长相,音乐表现不了。没有具体感性特征的抽象概念,像博爱、平等、经济、法律,音乐也表现不了。

大多少音乐作品的作曲家都没有透露创作意图,大家知道贝多芬有《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可能他的第一、二、四、七、八交响乐都没有标题。莫扎特写了40多首交响乐,海顿写了100多首交响乐,都没有说音乐表现了什么意图,有的虽然给了一个标题,但是作品绝大多数部分也是没有说明的。

给大家讲一个笑话,这个笑话在音乐界广为流传,据说是真事。大家知道贝多芬最有名的是《命运交响曲》,表现了“命运在敲门”,很多人都知道。一位老哥去听,听到第一句“当当当当……”时,他说“呀,命运在敲门了”。继续听,他又说“又敲门了?”,再听,他说“还敲个没完了”?

作品表现什么意思啊,不可能从头敲到底吧?绝大多数乐曲解说都包含了很多解说者个人主观想象的成分,我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只要是音乐内容的解说,跑不了解说者认为编撰的成分,不是他自己编的,就是他找别人一起编的。我都干过这活,上大学的时候,出版社要出一套严肃音乐的磁带,想找人写解说词,说没解说词妨碍购买,我就把这活揽过来了,分给其他学生一起写。一开始我们翻书找内容,但是找不着,根本就没有,怎么办?只好自己听自己写感受。作曲家在作品当中表现了什么,或者直接写乐曲表现了什么,欣赏手册、节目单、教材有哪个写着“我个人觉得音乐表现什么”,没有那样写的,只是因为站在一个权威的位置上,所以大家都信以为真。我甚至还要告诉大家,许多作品的标题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也不是作曲家本人给的。

大家都知道贝多芬最出名的是《月光奏鸣曲》,哪来的?咱小学生都知道,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文有《月光奏鸣曲的诞生》,从小我就听过这个故事:有一天晚上贝多芬在郊外散步,远方传来琴声,贝多芬循声找去,发现一个小盲女在弹贝多芬的作品,他很感动,就说“能不能让我弹弹啊?小盲女不知道大师就在眼前说“好啊”,贝多芬就即兴演奏了一曲,茫茫月光、湖畔月色,《月光奏鸣曲》就此诞生了。

这个故事就是编的,一小报记者编的,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当初贝多芬就只写了编号没有标题的,一个小报记者杜撰了这个故事第一个放在报纸上,第二个就抄第一个的,第三个抄第二个的,三抄五抄作品就有了标题《月光》,七抄八抄就进咱们教材了,历史就是这么诞生的!

伟大的美国作曲家格什温写过一部作品,叫《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他首演节目单的解说词是作曲家亲自委托自己的好朋友写的,资料来源绝对直接,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一个美国人漫步去爱丽舍广场……走过一家敞了门的咖啡馆……这位美国人过了河……”。可谁能听出来这是法国巴黎爱丽舍广场?根本就听不出来。大家可能会说了,写解说词的瞎编,作曲家也不管管他?我再告诉大家一个震惊的消息,很多作曲家也参与了纵容这样编造的行为。我在学校还干了这样的活,别人来找我,说自己的作品完成了但还没有起好标题,你们搞理论的是不是帮我想一个?我说,让我听一下;他说还没演奏呢,没有音响,不能听。不能听?不能听也能起名字,怎么起?一般来说起抽象的。一个字抽象,叫“诉”,诉啥?诉啥都行!作曲的人说,“好,就它了”。

音乐作品当中根本就没有办法表现标题、解说等等,这一方面让我们因为听不出来而产生挫折和沮丧感,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觉得音乐高深难懂,音乐家高深莫测。

“听不出来”不是听众的错,因为那些内容音乐根本就无法传达。理解错误也不是我们听众的错,因为以联觉对应关系为基础,音乐内容的理解一定是主观的、模糊的、多种多样的。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就连演奏家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都是千差万别,那怎么要求听众和作曲家保持一致呢?演奏家尚且对作曲家的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怎么可能要求我们听众的理解和作曲家的表现意图一致?反过来说,连演奏家都这样,咱老百姓有什么必要在乎自己的理解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说,“听不懂”把一大批人挡在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纸一样薄的观念障碍就把很多人都挡住了,而“理解错误”又把一大批人推出了音乐艺术的大门之外。

一个老先生跟我讲,周老师,听完你的讲座我太感慨了,我本来是特别喜欢音乐的,我尤其喜欢听二胡,每当音乐奏响,我就浮想联翩,人生的诸般感受涌上心头,听了很多年都很好。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听音乐欣赏讲座,这一听我才知道敢情这么多年来我全理解错了,那音乐根本不是我理解的那个意思,我的理解全是错的,它的解说我全听不出来。很受打击,从此以后不听音乐了。今天听了你的讲座,我才知道,敢情每个人都可以在音乐当中体验自己对人生的感受,敢情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音乐当中去,连那么多那么伟大的演奏家们都是这么干的,我还有什么顾虑。今天晚上,我就要把以前喜欢的音乐拿出再听一遍。

我们之所以强调“音乐何需懂”、“音乐理解何需正确”,是因为“要听懂”、“要正确的理解”这样的要求给我们听众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老怕听不懂,使我们在音乐的大门之外不敢进入;老想听懂,结果妨碍了本来有可能享受到的纯听觉之美。“怕理解错误”束缚了我们,想象力无法展开;一听说“理解不对”,又产生了挫折和沮丧感。你想象,你有这么多障碍还怎么可能去热爱这门艺术。

我们认为在音乐欣赏当中活动当中,体验重于理解,体验个人感受重于理解别人的意图。听不出来、理解得不对,无所谓,重要是“你觉得音乐好听,你听得舒服,你在音乐当中有你发自内心的感受”,这才是音乐审美活动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这里给大家两个建议:第一,放松地听,就像听轻音乐一样。第二,尽情地想,让你自己的想象来完成音乐最后的生成过程。

作者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本文据周先生《走进音乐的世界——兼谈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讲座录音整理而成。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60.184.***.***
060.184.***.***
16
03
发表于2010.06.04 00:11:45
15
看着这位7楼的朋友,我仿佛看到了我那本多年前看得两眼发昏的《文学批评》课本,本能地想起一群专家解析周星驰是“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之类的言论。
发表于2010.06.02 00:47:32
14
03
发表于2010.06.01 22:13:32
13
03
乃大实话也
终于知道那些音乐感悟是怎能来的了.
幸好我也不在乎哪些.
只听自己喜欢的旋律
发表于2010.06.01 12:50:48
12
03
发表于2010.05.31 15:22:48
8
058.250.***.***
058.250.***.***
未免陷入意义的虚无主义。
发表于2010.05.31 13:34:09
7
03
发表于2010.05.31 12:56:55
6
03
先收藏再細看!
发表于2010.05.31 12:38:20
5
03
发表于2010.05.31 12:13:52
4
真是为大多数人答疑解惑的好文章,最重要是敢于驳斥那些所谓的专家,还真于民
发表于2010.05.31 11:14:28
3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0316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