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音乐入门讲座(四) 人们为何无法接受严肃音乐?
周海宏 于 2010.06.06 07:50:37 | 源自:珠海文化大讲坛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6.67/20
音乐还不仅仅是听觉的艺术,我们除了有视、听、味、嗅、触这些外感系统之外,人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感系统,就是我们情绪和情感的世界,这种感受是那样地细腻、微妙、强烈、深沉,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它也需要一门艺术来表现。音乐就最擅长表现人类内心这个世界活动感受的艺术,我们说音乐是情绪的艺术,在音乐的欣赏当中体验心里微妙不可名状,难以言传的感受,这就是音乐欣赏当中最重要的方式。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够像音乐这样如此细腻、丰富、微妙、动态、即时地表现人类内心世界的感受、感动。美术很伟大,但美术是静态的,缺少时间的过程,而人的情绪和情感是时间中展开和铺陈、发展变化的。文学很伟大,也有时间性,但是通过阅读、理解、想象、体验,对这样一种转瞬即逝的情绪的变化来说,文学来得太慢。电影和戏剧纪事性很强,但是要通过外在的表现去体验内心的感受,这两门艺术都太间接了。我们的音乐是从心灵射向心灵的语言,音乐无须言语,直达人类内心的深处,言说语言无法言说之物,音乐是语言终止的地方,音乐是一种情绪的艺术。

在这里我再重复一下我前面的观点——第一,音乐何须懂?就像听轻音乐那样听,不要有理解负担。第二,音乐理解何需正确?想到哪儿就是哪儿,也可以把自己的感觉放进去。第三,实在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了,也不是我没有音乐细胞,而是他写得不像。说完这些,关于音乐欣赏观念层面上的障碍基本上被扫除了,但是“曲高”为何“和寡”,其实大家难以欣赏严肃音乐,不仅仅有观念层面的障碍,还有别的原因;这是本篇所要探讨的重点。

大家说“我不懂音乐”时,第一个原因是不知道音乐所要表达的是什么,还有其他层面的原因。大家想想轻音乐你也听不出来?那你怎么就不说你自己不懂呢?轻音乐都有标题的,像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曲子《秋日的私语》你也听不出来?你为什么不说自己不懂?中国传统音乐如广东音乐名曲《大浪淘沙》、《雨打芭蕉》等也都有标题,你也听不出来,你怎么不说你听不懂啊?实际上,当大家说“我不懂音乐”的时候,除了有不知道是啥意思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感觉上无法接受。我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听过一句话叫“喝洋酒,喝不懂”,喝不懂是啥意思,就是不习惯它的味儿,不适应这种感觉,也可以说听众在感觉的层面无法接受严肃音乐。

我经常把欣赏音乐和美食做比较,美食的世界酸甜苦辣、百味俱全,单独的苦、辣、酸,像臭豆腐、外国人的奶酪、南方的榴莲、北京的豆汁、江浙的臭冬瓜,你还需要适应一下子。曾经有人说,即便听了你的大道理,我也不爱听外国人的音乐,因为什么?难听!对此,我把人们在感觉层面上无法接受严肃音乐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第一个不爱听严肃音乐的原因是觉得“旋律、音调怪”。什么叫怪?臭豆腐怪、榴莲怪。什么叫“音调怪”?我给大家讲一点乐理知识,大家都知道音乐是由“1234567(多唻咪发嗦拉西)”组成,实际上中国的传统音乐不是7个音,大家都知道是几个音符吧?少俩,五个。少什么呢?少了4和7,中国的音乐缺“发”和“西”。大家都听过“宫商角徵羽”吗?这就是“12356”的古代叫法。只要你不唱“发”和“西”,一唱就能唱出中国味。要是让你做一首中国味的曲子,别看你既不识谱、更不懂乐谱,甚至从来没见过钢琴,你都可以把中国曲给作出来,你就光弹黑键,别弹白键,在黑键上乱按,按了以后就会发现真出中国调。但你如果老按“发”和“西”,就容易出外国调。还有日本音乐也是五个调,少了2(唻)、5(嗦),你要经常唱6(拉)、7(西),就能唱出日本调来。

在乐理上,“咪发”和“哆西”之间是半音关系,其他都是全音关系,中国的传统音乐因为少了“发西”这两个音就没法构成半音关系,如果音乐当中有很多半音的话,在中国环境中成长的听众就很不习惯。

人们还不爱听不能唱的东西。其实这就是习惯问题。人们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下,成长过程当中有的东西大家很习惯,成长过程当中没有的东西大家会觉得怪异。原来人们管啤酒叫什么味?马尿味,现在很少这样说了。人们原来喝葡萄酒,就说酸不拉叽的怎么喝啊?现在喝多了也挺好。多接触,习惯了就好。人们还不爱听太低的东西;也不爱听太高的东西、太弱的东西、变化太细微的东西。因此,人的听觉能力是需要选择的,人所有的感觉能力都是需要训练的。

你去儿童用品商店会发现所有的颜色都是很鲜明、艳丽、单纯的,小孩喜欢鲜明、反差大、对比强的东西,成人喜欢细微、微妙、复杂的东西。譬如,小时候喜欢中国年画风格的肖像,长大以后喜欢《蒙娜丽莎》。以前觉得年画挺抢眼挺好,《蒙娜丽莎》黑乎乎的,可现在长大了反而觉得这个年画乱哄哄的。小时候觉得《蒙娜丽莎》不好看,不哭不笑的样子,长大以后才觉得蒙娜丽莎的微笑太微妙了。刚开始看外国人觉得他们长得都一样,外国人觉得中国人也都一样。现在就不理解了,那么大差别怎么当年愣是分不出来,为什么?你感觉能力多了,经验多了,分辨能力强了。但是我觉得现在看黑人、阿拉伯人还是会觉得长得都一样的,因为经验少,能力是需要训练的。所以,小孩子喜欢的音乐一定要变化鲜明、对比强、反差大,如果是很少变的,小孩不爱听。

人们不爱听太慢的东西,一慢就感觉特别沉闷。有的人不爱看节奏慢的电影,还有人不爱看足球,嫌进求太慢,因为慢的东西对人注意的保持能力要求高,而人的注意力保持能力也是随着年龄增长的。所以小孩喜欢的音乐要一定的速度,“嗦咪咪唻发发 多唻咪发嗦嗦嗦…”,小孩就喜欢这样。什么叫慢?就是两个事件间隔长,这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的音乐孩子就不喜欢听,像“咪—啦—发—”,小孩等你“啦”出来,“咪”早就忘了,注意力保持不了那么长时间。

人们不爱听找不着旋律的东西。有人说,所谓的高雅音乐,特别是交响乐听起来“嘎吱嘎吱”半天,听不出个调调来,怎么样欣赏这些部分呢?还是注意力的保持问题。

我爱把这部分跟看足球赛相比较,很多人不爱看足球,为什么?因为老也不进球,还满场乱跑,不知道该看什么。但是没有人能够否认,足球是最令人疯狂的运动。为什么?还是因为进球太少,每进一个球才特别激动人心,这是心理学的效应,我们管它叫做“没有强烈的期待就没有强烈的感动,快感的强度与期待的张力成正比”。什么意思?足球一开场就进球和踢到第89分钟才进球那感觉是完全不一样。音乐当中没有旋律,是为了阻碍旋律出现,是铺垫、蓄积、酝酿的过程,当我们的内心期待铺垫得特别强、心理能量聚集得特别大的时候再把旋律给你,才特别地激动人心。但是很多人不喜欢听这部分,就像很多人不爱看不进球的比赛,他不能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地专注于对过程发展变化的感受。

人们不爱听太吵闹的东西,很多人受不了这样的音乐。我的祖籍是河南,有一天我们家从农村来了一个老乡,当时我有一个索尼的录音机,那天我特别想向那个农村老乡显摆一下录音机的音响效果。那天就拿了一盘最能发挥录音机音响效果的磁带插进去,然后把耳塞塞进他的耳朵里。他听了之后说:哎呀!轰轰响!那么伟大的音乐,在他的耳朵里竟变成了“轰轰响”!我估计刚才的音乐在下面很多朋友的耳朵里基本上也是“轰轰响”吧!这就如同我不会喝白酒,你把最好的五粮液和最差的高粱酒给我喝,哎呀!真辣!别的啥也感觉也没有,哪个好也不知道。没有敏锐的感受力、耐受力,就不能欣赏这样的音乐。

当你觉得严肃音乐难听的时候,跑不出我说的这四个方面。

作者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本文据周先生《走进音乐的世界——兼谈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讲座录音整理而成。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01.202.245.***
001.202.245.***
发表于2012.06.18 22:57:07
17
03
发表于2010.06.08 21:31:13
16
03
发表于2010.06.08 14:18:41
15
03
发表于2010.06.08 09:15:42
14
03
先收藏了再說。
发表于2010.06.07 19:17:49
13
03
有的曲子就是没感觉,也没办法。
发表于2010.06.07 14:35:39
11
03
发表于2010.06.06 22:27:33
9
03
发表于2010.06.06 19:40:34
8
虽然说得有一定道理,但另一方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严肃音乐不是适合所有人,也不是所有人都要懂得欣赏。
发表于2010.06.06 16:37:00
7
03
发表于2010.06.06 13:14:37
6
03
发表于2010.06.06 12:47:07
5
10
发表于2010.06.06 11:58:06
4
03
发表于2010.06.06 11:34:52
3
03
继续看讲座
发表于2010.06.06 10:37:14
2
03
沙发?
发表于2010.06.06 08:11:53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6820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