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诠释新境 五款肖邦作品新唱片赏析
李严欢 于 2010.03.24 18:42:22 | 源自:www.soomal.com | 版权:投稿 | 平均/总评分:09.40/47
他爱国,却被迫流浪,最终客死异乡;他疯狂地与女作家乔治·桑相恋,九年后却因爱成恨;他的钢琴演奏魅力非凡,却偏偏厌恶公开的音乐会;他满脑子充满音乐,却因为极度追求完美,使创作过程变得极为艰辛。他,就是二百年前诞生于波兰的钢琴诗人弗里德里克·肖邦。半个多世纪前,一部描写肖邦短暂但伟大的一生的美国影片《一曲难忘》传入中国,让很多人走进这位作曲家的音乐与情感世界。几年前,周杰伦的一张《十一月的肖邦》,又缩短了“90后”们与肖邦之间的距离。

在笔者看来,肖邦的音乐之所以能如此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谈论的永恒话题,其优美的旋律、发自肺腑的情感流露与诗一般的意境是最重要的原因。为纪念这位受人热爱、尊敬伟大的音乐家,今年各大唱片公司纷纷推出了各种形式的肖邦作品集,而我也挑选出几张较具个性和新意的肖邦作品的新录音中,与大家分享。

●《毛里奇奥·波利尼演奏肖邦第33-36、38号作品》

  • 在这张《肖邦独奏会》中,波利尼按作品编号顺序演奏了肖邦于1837—1839年间创作的五部(组)作品,通常它们也被人们视为作曲家在其创作中期留下的一系列杰作。近年来,这样在一场独奏会(或一张唱片)中连续演奏肖邦某一特定时期作品的方式,也正渐渐风行。

    肖邦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达到了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真正成熟,他赋予各种音乐体裁以全新的内容并将它们发展到新的高度。这时的作品如舒曼所言,“比他的早期作品更能了解其特征”。这应是波利尼挑选这组作品的主要目的。他先后演奏了:兼具理智与幻想色彩的《F大调第二叙事曲》(作品38号)、明朗、轻快的《四首玛祖卡》(作品33号)、如舞蹈抒情诗般的《三首圆舞曲》(作品34号)以及有着强烈情绪反差的《升F大调第二即兴曲》(作品36号),作为压轴的则是结构独特的《降b小调第二奏鸣曲》(作品35号)。

    虽说波利尼认为自己在这里所演绎的肖邦,比起年轻时参赛前后更为自由,不过在这里我们所感受的更多仍是他那一贯的井然有序而又不受个人情感因素影响的琴声,而对于肖邦作品中随处可见的自由速度,他依旧控制的合情合理。即使是面对在很多人看来是将毫无关联的四个乐章勉强集为一体的《降b小调奏鸣曲》,波利尼依旧以自己敏锐、独特的理解,紧紧抓住并强调出作品中那独特的逻辑和伴随内在的连贯性、一致性。或许,录音室中的波利尼更在意的是通过自己的演奏,让人尽可能多的发现肖邦作品均衡典雅的古典精神和含蓄内在的情感色彩。

    ●《玛丽亚·皮雷斯演奏肖邦晚期作品》

  • 葡萄牙钢琴家皮雷斯早年以自己那晶莹剔透的音色与充满生气的诠释风格,让人不禁竖耳倾听。这期间她演奏的莫扎特、舒伯特等人的独奏作品以明确而有力的触键及对分句清新而致密的处理,饱受好评。不过细心的听众一定不难发现,聆听皮雷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的演奏,她的风格正在渐渐改变。无论是对于分句和装饰音处理,还是对个别音符与整个乐段间关系的安排,都焕发着新的色彩和活力。

    一直以来,皮雷丝都很擅于衡量与安排自己的曲目。她知道如何选择与自己的风格、品味、性情相吻合的作品,绝不让自己被那些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文献中的庞然大物压得喘不过气来。她与肖邦的作品间,始终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曾两次录制这位作曲家的两部钢琴协奏曲,对《前奏曲》、《夜曲》等也曾留下精彩的演绎。

    已有五年未有新录音推出的皮雷斯,终于为乐迷们带来了一套全新的曲目——肖邦晚期作品集,这其中收录了《b小调第三奏鸣曲》《幻想波兰舞曲》,九首《马祖卡》、三首《圆舞曲》等独奏作品,以及与年轻的大提琴家戈姆济亚科夫合作的《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

    肖邦在那一时期的作品,旋律显得更质朴内在,和声语汇也愈显丰富新颖,而织体的复调性也日趋加强。这里既有英雄性和史诗性的激情,也流露出与乔治·桑感情破裂后的心灵创痛,当然他思念祖国的孤独与忧郁之情在此时也变得更为强烈。透过皮雷斯精雕细琢、充满诗意的演奏,也让每一位听众走进肖邦人生最后阶段的音乐与精神世界。

    ●《玛塔·阿格里奇演奏肖邦作品》

  • 虽然自1984年后,钢琴家阿格里奇再不曾录制一张新的独奏专辑,也甚少举行独奏会,不过她的星光却未见丝毫黯淡,她仍是音乐会舞台上不可小觑的力量,是面对当今公众的少数真正具有鲜明个性的钢琴家之一。最近,DG公司推出了一张阿格里奇于1959年与1967年在柏林及科隆电台演奏肖邦作品的实况,不仅这些录音从未以任何形式出版,且收录其中的《g小调叙事曲》(作品23号)、《升c小调练习曲》(作品10号之4)及四首《玛祖卡》均是首次出现在这位钢琴家的唱片目录中。

    毫无疑问,在阿格里奇的曲目范畴中,自是以对浪漫主义时期作品的诠释最为人所称道,从肖邦、舒曼至李斯特,透过她的演绎,往往为这些作曲家笔下的杰作增添出奇妙的美感。这张唱片中所收录的都是她出道之初的现场演奏,有些甚至还早于她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夺魁前多年,不过这里的她已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才华与强烈的个性。这位钢琴家的手指与手腕仿佛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放松感,这也让她所演奏的《升c小调练习曲》充满无限的能量与动力,不仅速度快,且节奏井井有条,不禁让我想到她在肖邦大赛现场以风驰电掣之速奏出的势不可挡的《C大调练习曲》,皆令人叹为观止。面对《g小调叙事曲》,她捕捉到了作品最原始的本色,同时又将炽热的情感融于其中。阿格里奇演奏的八首《玛祖卡》与两首《夜曲》可说是整张唱片的闪光点,这里的音乐时刻交织着诱人的魅力。尤其是前者,她以事实反驳了那些认为“只有来自斯拉夫民族的演奏家才真正了解这类舞曲”的论断,也足见她当年在肖邦比赛中同时获得“最佳玛祖卡演奏奖”的实至名归。

    ●《尼尔森·弗莱雷演奏肖邦夜曲》

  • “夜曲”这一由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费尔德所创的作品体裁,其艺术价值在肖邦的笔下得到了“质”的飞跃。如果说菲尔德创作的夜曲是单纯的、用以描绘夜景或抒发感情的器乐小品,有着浓郁的沙龙气息,却并无深刻的内涵,肖邦则大大增强了夜曲的戏剧性,同时他让每一首的织体也更为壮大。虽然在肖邦早期所创作的夜曲中(如作品9号的三首)依然存在菲尔德的痕迹,但即便如此,它们在音乐语言与思想上都已超越了菲尔德那些多愁善感的作品。而随着肖邦创作上的成熟,更不断扩大夜曲的规模和戏剧性,赋予它丰富的思想和崇高的意境,将之发展和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肖邦成熟时期的夜曲,有时更接近于叙事曲,虽并不缺乏明朗的诗意和梦幻般的柔情色彩,但更多时候却表现了他内心孤独、忧郁、伤感的一面,甚至在《升c小调夜曲》(作品27号之1)、《c小调夜曲》(作品48之1)等作品中,还不时有激昂悲愤情绪的流露。

    一直以来,“夜曲”都是肖邦作品中最热门的主题,也是钢琴家们的最爱,无论鲁宾斯坦、阿劳,还是傅聪、皮雷斯、波利尼等都曾留下让人心仪的录音版本,而聆听这套由巴西钢琴家尼尔森·弗莱雷最新录制的全集,则仿佛是将我们带回了那个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远去的钢琴的“黄金年代”。他那温暖的音色,流畅、灵活的分句,以及美妙、持续且庄严宽广的犹如吟唱般的演奏,无疑是对这些被融入了意大利歌剧中美声唱法理念而创作的作品的最佳诠释,也是对老一辈大师留下的优秀传统最好的继承与展现。

    ●《拉法尔·布列哈兹演奏肖邦钢琴协奏曲》

  • 肖邦的两部钢琴协奏曲属他早期作品之列。那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出青年时代的他欢乐明朗的精神面貌和抒情浪漫的诗人气质,充满着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音乐中尚未出现深刻的矛盾与冲突,风格上纤巧细致,技术上华丽辉煌。这些也都反映在收录本唱片的两部协奏曲中。

    这张唱片的主角、年轻的波兰钢琴家拉斐尔·布列哈兹不但摘得2005年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桂冠,且评委会将“最佳马祖卡”、“最佳波兰舞曲”、“最佳协奏曲”等数个特别奖全都颁给了他,让他成为继齐默尔曼后,又一个在在这一赛事中获得“大满贯”的波兰本土选手,足见在同辈中,布列哈兹对于诠释肖邦作品的确有其出众之处。

    欣赏布列哈兹演奏肖邦的两部协奏曲,不由发现老派演奏家们在诠释肖邦作品时所表现出的那份诗意的内省,在这位青年身上同样有所体现,这很可能是整个波兰钢琴学派所追寻的美学氛围造就的成果。他在继承老一代大师遗风的同时,亦融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将高贵、华美的气质与优雅、细腻的抒情性合而为一,传递出纯粹的音乐表现力和肖邦音乐的美学精髓。值得庆幸的是,布列哈兹在此请来了自己的同胞谢姆库夫担任乐团指挥。很多时候,指挥与乐团对于肖邦这两部协奏曲中乐队部分的不屑早已令我们习以为常,但显然在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指挥家看来这并非如此,听得出,他对肖邦作品的风格和细节了若指掌,无论在整体结构布局,还是在音色的调控上,都是那般恰到好处,在他的带动下,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发挥几乎可以用让人喜出望外来形容,其表情处理之细致、力度起伏变化之到位、乐队音色之统一完美,无不令人感动和享受,这也为布列哈兹营造出最佳的发挥空间。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发表于2010.03.24 19:39:16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0917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